黃輝
摘要:中職文言文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職語文教學中最難的部分。新時期,語文教學倡導人文精神。文言文教學對人文價值的滲透,是中職文言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談談中職語文教學中使用文言文體驗式教學模式如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實現(xiàn)教書與人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中職語文 教育教學 文言文 體驗式教學
中職語文課程應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中職學生依據其個性品質造就其不同的發(fā)展趨勢,為他們提供更多自由的學習空間,為未來培養(yǎng)更多有獨創(chuàng)能力的人才,并要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其民族自信息和好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文言文語文體驗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種生活經驗。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呢?文言文的學習應該結合現(xiàn)在,從現(xiàn)實角度評估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性,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古人的思想,掌握其豐富的內涵,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時代的精神。那么,如何進行生命體驗式學習?《文心雕龍·知音》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币簿褪钦f,寫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過辭章表達出來,閱讀文章的人通過文辭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沿著文辭這個波浪找到文章的源頭,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夠被人理解。那么,我們在平時進行文言文學習的時候,如果要想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須通過“披文入情”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次朗誦、美讀來引發(fā)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教師要善于借用情景、背景等資料來補充學生的空白點。學生只有深刻了解所學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領略其文辭美,才有對文言文產生興趣的可能。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幾乎每個國家都產生了自己的思想家。我國有孔子、老子、莊子、孟子……正是這些思想者把我們中國引渡到今天。他們用古老又美麗的語言,傳遞著深刻又豐富的思想。學習者與課文傳遞的思想碰撞,在碰撞中感受古人的情感,接受思想的洗禮,已達到對生命的深度體驗,是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與古人對話,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審美是人渴望自由的心靈對不自由的現(xiàn)實的超越。德國教育家普斯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在文言文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既入文本之內,體驗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碰撞,又超文本之上,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進行思考,對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展開說與寫的活動,讓學生將其體驗與感受表達出來。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常常采用的方法是串講法、翻譯法、分析法,使得古典文學的魅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蕩然無存。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蔽难晕慕虒W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新課程主張“使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顯然,這是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體驗與思考的重要意義。
一、“讀”占鰲頭,融情于讀
當前,很多一線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誦讀對于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流程中,因為怕完不成教學任務,誦讀往往成了一種擺設,走走過場。有效的讀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讀,在讀中體驗文言文的魅力,在朗讀的體驗中培養(yǎng)文言文的語感,領悟文本內容。古人也說:“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們不敢奢求學生在百讀文章之后忽然頓悟,但是卻可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誦讀中涵詠、體味,得到熏陶感染,使古文語感在誦讀中不知不覺培養(yǎng)起來。
(一)多層體驗,讀出意境
如在教學《蘭亭集序》一課時,我嘗試帶領學生這樣讀課文:1.初讀課文——自由朗讀,讀準字音。2.再讀課文——教師范讀,聽清句讀。表面上看,這是誦讀的問題,實際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詞句內容大意和詞句結構,才能做到誦讀句讀的正確,這也是體驗式閱讀的前提。3.三讀課文——讀出感情。《蘭亭集序》中情感變化的脈絡比較清晰,即“樂→痛→悲”,誦讀時注意揣摩作者、段落間的起伏跌宕來把握語氣和語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達重點。
(二)角色體驗,讀出個性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有一種非常奏效的朗讀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讀。學習戲曲專題,運用這樣的朗讀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最常見的形式是教師把文中不同角色分派給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地放手,讓全班學生自由組合,分成小組,并讓每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賽的形式完成朗讀任務,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此外,教師應大膽創(chuàng)新,讓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方言和流行歌曲的方式完成形象的塑造。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提高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升華體驗,讀出情感
心理學家認為,音樂能夠調動人的聯(lián)想與想象,激蕩起心底的漣漪。播放音樂是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一種有效手段。合適的音樂可以給學生一個情感基調,誘發(fā)學生的真切體驗,從而自然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內涵,促進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碰撞、交流。如《赤壁賦》《逍遙游》《蘭亭集序》等都是千古傳誦的美文,婉轉流暢,抑揚頓挫,語言凝練,富于音樂美。配樂來朗誦,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領學生入情入境,調動起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進入作者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中,促進學生積極地感悟、思辨、探究。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音樂和文字相結合帶來的美,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注釋和工具書,搭建體驗平臺
學生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去查、去讀、去悟。我常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即將班級學生分為5—8人不等的小組,讓小組成員在自主體驗的基礎上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討論解決文中疑難的字詞句,然后由各小組提出討論過程中覺得困難的字詞句,最后采取競答的方式探討這些疑難問題,檢查個人、小組學習的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點撥、解疑。這樣的課堂就在學生討論、交流、碰撞、生成新的知識中活了起來。學生就可以從自己的動口、動手、動腦中學到知識,養(yǎng)成習慣,增強活力。
三、因文而異,巧立體驗側重點
文言文中應該既有“文”又有“言”。人教版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稱經典的文學作品,能很好地把“文”“言”統(tǒng)一起來。我認為,教師應該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文言文教學不一定非要遵循什么模式。與現(xiàn)代文相比,文言文更應注重因“篇”施教,巧立體驗側重點。有的文言文語言淺顯,但意蘊豐厚,那么就不必在字詞句式上過分注重,而可以重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鑒賞。
如《報任安書》和《漁父》。這兩篇文章一長一短,一重一輕,應區(qū)別主次,突破重點?!秷笕伟矔肥莻鹘y(tǒng)名篇,文章比較長,涉及比較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先開展翻譯任務活動,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質疑,為進一步的問題探討打好基礎。而《漁父》比較短,又有較強的故事性,學習的難度不大,教學可以自學為主,教師稍加點撥,抓住幾次對話,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四、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個性體驗文本
閱讀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思維的創(chuàng)造活動。同時,學生得有所思、有所問,才能有所引申、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在《蘭亭集序》一文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一句中的“一觴一詠”,書下的注釋為“飲酒一杯,詠詩一首”。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位學生提出:“蘭亭集會,‘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到了誰的面前誰才能喝一杯酒,詠一首詩。其他41人圍著曲水,等著曲水中流過來的那只酒杯詠一首詩,這樣才夠盡興、愜意,才符合東晉時期文人的習慣?!边@個問題的提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觀點不一,分成兩派,展開爭論。
在中職語文課堂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體驗的空間和時間,在親歷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實踐水平。如果不經過學生的自主體驗以及對體驗內容的思考、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概括、評價等語言實踐活動,就難以獲得結論,也難以真正理解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任何沒有獨立自主的體驗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只有在體驗時思考,把體驗與思考結合起來,互動互補,讓學生逐步體驗古典文學的魅力,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才能不斷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益。
文言文生命體驗教學,既給予學生廣闊的空間與自由的思想,又提高了古文教學的地位。文言文生命體驗教學,讓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龐維國.論體驗式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王敬.尊重歷史 準確解讀——重讀《蘭亭集序》[J].現(xiàn)代語文:下旬,2004(1).
[4]趙繼光.新課程中學5S閱讀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0(8).
[5]黃榮華.生命體驗與語文學習[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6]曹晶.論關注生命體驗的課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03-105.
[7]李曉靜.古代文學作品的體驗式教學初探[D].2005.
[8]徐霞,余中云.淺談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4.
[9]王超瓊.如何將高中古文的美滲透到學生心底[J].新課程,2010.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