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
摘 要:中華民族不但是禮儀之邦,而且是誠信之邦?!罢\信為本”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立業(yè)治國之道。古人有“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信不立,不誠不行”的喻世明言;今人有“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警世恒言,都在提醒人們要誠實守信。
關(guān)鍵詞:誠信教育;明理;立榜樣
為了牟取暴利,給豬肉注水,用福爾馬林浸泡海鮮;屢見不鮮的假煙假酒、毒大米、劣質(zhì)奶粉、黑心棉,摧殘了多少鮮活的生命。為了考取理想中的大學,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場上層出不窮的舞弊手段,給國家正常的招生工作造成了多大的影響。面對那些層出不窮的騙子,防不勝防的騙術(shù),以假亂真的產(chǎn)品,在善良人們無奈與無助的背后,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誠實守信的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
赫爾巴特在揭示教育的內(nèi)涵的時候曾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jié)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苯逃氖滓蝿詹皇墙虝?,而是育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我們,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讓學生從小學會誠實守信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一、優(yōu)美故事中明理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誠信的國度,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誠實守信的優(yōu)美故事。如“曾子殺豬”“季布一諾千金”“宋慶齡冒雨前往幼兒園”等故事都可以成為教育學生誠實守信的好材料。下面兩個小故事就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誠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金五十。商鞅這一舉動,贏得了百姓的信賴,商鞅的變法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fā)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lǐng)兵將匆匆趕到。當知道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諸侯。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足見,誠實守信是多么的重要。
二、名言警句中浸潤
名言警句朗朗上口,簡約而有力量。人類對誠實的認識是深刻的。誠實是生命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關(guān)于誠實守信的名言警句數(shù)不勝數(shù)。諸如,“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杰弗遜)?!薄梆B(yǎng)心莫善于誠(荀子)?!薄笆チ苏\信,就等同于敵人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薄白砸詾槁斆鞯娜耍鶝]有好下場,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jīng)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周恩來)?!边@些簡短而富有哲理的名言長期浸潤學生的心靈,可以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率先垂范立榜樣
俄國教育心理學奠基人烏申斯基曾告誡我們:“在教育工作中,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代替教師的言行在教育事業(yè)中的作用。”“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币胱寣W生學會誠實守信,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做誠實守信的典范。著名教育家周汝昌說過:“我們的心靈是從老師的言行中得到了凈化。大家熱愛勞動,來自老師每天早晨到教室和我們一起打掃衛(wèi)生;大家良好的素養(yǎng),來自老師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門的老大爺親切的打一聲招呼;大家嚴格遵守紀錄,來自老師每天上課從不遲到……”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個不講誠信的教師是很難教出誠信的學生的。如果你承諾了學生,那么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要想辦法兌現(xiàn),自己首先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當然,對學生許諾一定要慎重,正如孔子所言:“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四、柔性規(guī)范助成長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叭酥?,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本褪沁@日復一日的習以為常,使我們的學生變得大相徑庭。因此必須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用規(guī)范來約束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學生。我們的學生就是在無數(shù)次錯誤中認識這個精彩紛呈的世界的。不讓學生犯錯,無異于綁住鳥兒的翅膀還要其展翅高飛;任其犯錯而不加管理,學生又會在日復一日的錯誤中,執(zhí)迷不悟,不思悔改。這就需要教師一定要始終如一,與我們的學生站在同一感情線上,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既要顧及到制度的尊嚴,又要照顧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讓師生的情感與心靈深處達到最微妙的相互融合與共鳴。學生犯錯了,不敢說實話,經(jīng)常都是怕教師的批評或懲罰。因此,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敢于誠實的環(huán)境,要讓誠實的學生外在能得到表揚,內(nèi)在能感到自豪,這樣學生才可能在不斷重復誠信言行的過程中逐漸鞏固誠信的習慣。
程頤、程顥在《二程集·論學篇》中說過:“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闭\信是做人之本,立國之本。讓我們的學生從小養(yǎng)成講誠信的好習慣,內(nèi)不欺己,外不騙人。從內(nèi)心感受到干干凈凈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尊嚴。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巫溪城廂小學)
?誗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