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萌 趙志紅
學生評教作為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手段,對促進高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學生評教產生于英美等發(fā)達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高校陸續(xù)開展并逐步推行。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不斷深入,學生評教的內容、形式、手段以及評價指標等都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高校管理者對學生評教的意義、功能與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評價手段、指標設計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隨著評教活動的深入開展,評教產生的問題也促使教育者不斷反思這種評價手段,并提出改革意見力圖使其更加科學和完善。
目前,學生評教無論在指導思想還是操作方式上普遍存在形式化、單一化、教條化現(xiàn)象,學生評教更多是被當成一項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完成的任務,而不是一種有效督促手段。這就使得高校行政管理部門對學生評教活動的操作不能公正、客觀地進行,最終導致學生評教活動越來越偏離評教目的。這樣的評教對教師教學起不到預設的促進作用,而是流于形式,走過場。
顧名思義,學生評教的主體是學生,學生作為評教的活動者或行為者,對于評教的目的、內容、方式方法、意義、結果等要有知情權,做到完全了解,且能夠在評教行為中從學習者的角度對于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給予全面評價。通過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的綜合認知,及全面考查和界定,并將評教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及時解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雙贏。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在進行評教活動中片面強調學生的參與度以及評教活動的完成率,從而忽略了評教活動是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主觀能動性活動這個根本,這就造成了評教活動的主體在沒有全面了解這項活動的情況下,在期中或者期末的某一時間段被要求參加評教。他們是被完成了評教行為,這樣的操作方式將導致兩個不良的后果:一是學生在評教活動中的態(tài)度、興趣、理性、感情、平常的師生關系等非客觀化因素會影響評教結果的客觀性;二是學生的評教積極性會受到影響,產生消極應付的心態(tài),導致評教結果的隨意性。
評教活動是一個全面、動態(tài)的活動,評教主體是有思想、有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就要求在評教活動中要尊重評教主體,讓他們享有知情權,調動學生的評教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合理的評教管理是評教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和保障,關乎評教工作的成敗。評教工作的管理部門要做好對評教過程的全面監(jiān)控,制定工作細則以保證評教工作的順利完成。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評教工作作為一項常規(guī)的教學管理活動,每個學期都要進行,大多數(shù)院校的學生評教工作是由教務處統(tǒng)一領導,二級學院進行具體落實。由于一些高校把學生參評率與院系教學管理績效掛鉤,甚至作為院系工作績效的重要考評依據(jù),導致二級學院管理者關心的是多少學生參與了評教,即參評率以及評教結果排名,而不是考慮評教結果的真實性與有效性。二級學院為院系的利益忙于應付,甚至對學生做出各種暗示和要求,這樣不僅影響了評教結果的客觀性,還容易使學生對評教工作喪失信心,出現(xiàn)消極情緒。
評教管理是評教工作的關鍵,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要健全評教組織。由教務處領導,相關行政部門配合,二級學院管理落實組織。成立評教委員會,抽出足夠的工作人員具體負責這項工作;其次,做好評教準備工作。評教前做好思想動員,無論教師和學生都要了解這項工作,只有全面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調動教師和學生的評教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后,做到公開公正。評教工作的管理機構、活動流程、評價指標、評教結果等對教師和學生開放,做到透明化、公開化。
國內高校學生評教,大都將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作為一級指標,并把指標賦以權重,結果以分數(shù)的形式體現(xiàn)。評教的結果即教師在全校的排名。這種評教指標過于籠統(tǒng),不夠細化,學生在評教時,對于分數(shù)的確定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所以,單憑幾個指標很難客觀地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
科學評教指標的設定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評教指標的設定要考慮學科差異。在制定評價指標時要考慮到由學科教學特點決定的評教指標的不同,避免因為學科不同的教學特點帶來的評價誤差;二是評教指標具有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評教指標不是一成不變的,管理者在制定評教指標時要結合學校教學特色以及教學發(fā)展需求及時改進和調整,不能生搬硬套。只有不斷地摸索和完善,才能制定出適合本校特色的指標體系。
高校行政管理部門力圖通過學生評教這項活動及時了解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情況,進而建立獎懲制度,激勵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目的。評教結果既是對教師現(xiàn)行教學情況的客觀概括,也是其今后改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參照指標,所以評教結果能否及時、客觀地得到反饋關系到整個評教活動最終價值的實現(xiàn)。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沒有做好反饋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反饋不及時或反饋過于簡單、抽象,反饋的方式方法不夠適當?shù)仍颍乖u教活動不能很好地發(fā)揮獎懲和診斷功能,預設的理想效果很難實現(xiàn)。在每次教學評價之后,部分高校把評價結果歸入教學檔案或者直接公布評教排名,缺少評教具體信息的反饋,這就造成學生、教師不能及時了解評教結果,既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評教的積極性,對教師的教學也沒有實質督促作用,最終導致教師抵觸情緒和學生消極應付心理。
高校必須采取正確的反饋方法,做到及時、全面地反饋。反饋是學生評教活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評教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證明和甄別,而是改進和發(fā)展,而改進和發(fā)展的前提是收集并分析反饋信息,從而找出問題并及時改正。要使學生評教結果得以充分的利用,高校評教管理部門應該在第一時間把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對于出現(xiàn)問題比較多的教師,主管領導要以幫扶為宗旨,提高為目的,通過及時溝通,以促進教師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以評促教的根本目的。
高校是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傳遞、發(fā)展的載體,應充分體現(xiàn)人文精神,彰顯人文關懷,做到以人為本。這就要求在學生評教活動中,要尊重教師的教學行為,把學生評教作為促進教師提升業(yè)務水平的激勵措施,而不是打壓教師的手段;同時,學生評教活動要關心學生的訴求,對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給予積極答復,以促進師生相互交流。
首先,要把教師的自我評估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和組織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成敗。教師要經常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對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方法、效果以及教學中的感悟、創(chuàng)新點都給予及時記錄和概括,以保證自己良好的教學心理狀態(tài)。中肯的自我評價能夠促使教師客觀地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激勵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次,尊重學生的評教參與,讓學生獨立完成評教任務。由于很多高校把學生評教結果和二級學院績效、教師評優(yōu)、職稱評定等掛鉤,導致二級學院管理者為了評教結果不影響院系綜合排名,相關任課教師為了自身利益,都會在無形中給學生施加各種壓力,甚至有些院系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恐嚇,有些教師公開提出交換條件,學生給予評教支持,就會獲得高分成績等,這些非客觀因素影響了學生評教結果的客觀真實性。學生在評教過程中,依據(jù)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能力,權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選擇。在這種趨利避害的選擇中,教師和學生往往相互妥協(xié),達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導致學生評教結果的失真。
為了保障學生評教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化,加強可操作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采用網(wǎng)絡評教的方式。網(wǎng)絡評教的關鍵在于評教系統(tǒng)設置是否科學和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評教工作的成敗。因而要求高校不斷完善評教系統(tǒng),在評教指標設計科學、合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院校特色和要求,以便制定出適合自己院校要求的評教指標和參數(shù)。
評教結果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高校應看重的不是評教結果,而是評教活動本身對教師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如何更好地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在學生評教系統(tǒng)功能設置時,應讓教師可以隨時關注學生的評教結果。在評價量表的基礎上,建立教師與學生網(wǎng)絡溝通平臺,幫助教師找出自身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反思教學行為,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在權限設置上,只有教師本人能看到溝通的具體內容,這樣既有利于教師及時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意見總結教學工作,調整教學內容、方法等,也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和人性尊重,保障了教師的隱私。
學生作為評教主體之一,能從受教育者角度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給予有效評價。但是,僅從學生角度給予的評價不夠全面,無論學生的知識水平、價值判斷標準、評教能力等都會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影響到評教質量,因此,應充分結合教師自評、學生評價、教學督導和同行評價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分析,參評主體的多元化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做出多維度、直觀、細致的評價,從而形成對教師教學全面而又完善的評價體系。
教師之間評價,包括教師自評和對其他教師的評價(根據(jù)學校特點可以劃定其他教師的范圍是同一個院系、同一個教研室或同一個專業(yè)的教師)。教師彼此間最了解同行的教學內容、方法、教材的選定、課堂組織的效果等因素是否合理,所以由同行教師參與評教能夠達到以專業(yè)的眼光完成對被評教師的客觀分析。
成立督導委員會或者專家組進行專業(yè)鑒定。督導委員會或者專家組可以由教學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師代表等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廣博專業(yè)知識背景的教師擔任,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教師通過聽課、檢查教案、與該教師進行教學交流等方式對該教師的教學行為做出綜合評價,并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
學生評教的目的,不是對教師進行等級或是名次的劃分,而是“以評促教”,通過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評價,使教師能夠認識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更加明確學生對教師的具體要求,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當前我國高校所施行的學生評教活動,注重的是評教結果對教師物質利益與名譽地位的影響,這就使學生評教的功能被窄化成一種單純與教師利益掛鉤的獎懲手段。有些高校單純以評教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聘、年度考核、經濟待遇以及其他人事決策的重要依據(jù)。這樣的做法過分夸大了學生評教的作用,歪曲了評教的初衷,造成部分教師為了獲得好評價,故意放松對學生的要求,甚至對學生采取縱容的態(tài)度,以此討好學生。這些做法敗壞了教風和學風,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科學對待學生評教的結果,就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及時向教師和學生反饋評教結果,滯后的反饋會降低教師改進教學的積極性,使反饋效果大打折扣,同時注重反饋的方式方法,做到對教師和學生足夠的尊重;其次,不要神化學生評教結果,學生由于受其專業(yè)水平、認知水平、價值判斷標準等因素的限制,其評教結果只能作為衡量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標準之一,而不是唯一準則;最后,對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拿出可行性的改進方案,并做好改進的跟進工作,激勵學生評教積極性。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者和執(zhí)行者,對本學科的特點和發(fā)展方向有科學的認識,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等有更客觀的了解,所以教師自身很清楚該如何在相應學科領域進行教學和改進教學,高校應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把教師自我評價作為對教師全面評估的一個重要參考。
教師的自我評價是教師自我反思、批判提高的過程,應包括以下幾個要點:首先是創(chuàng)新性。是否對學科知識的更新有全面的了解,對本學科領域教學方法的改進有清醒的認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根據(jù)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教育觀點,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其次,循序漸進性。教師的自我評價是一個連續(xù)的、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在教師職業(yè)生涯中時刻保持批判、反思的態(tài)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自我鑒定找出差距,調整理念,完善自我。最后是終身學習理念。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素質,就需要教師自身有提高的需求和動力,只有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渴望和訴求,才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根本途徑。同時,要注重建立日常監(jiān)督機制,如加大聽課力度、注重專家評議等。這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將有效激勵教師的自我評定和完善,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