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學
(如皋市東皋幼兒園,江蘇如皋,226500)
“以人為本”,是新《綱要》基本思想中一個突出的理念。這需要教師在教育生活中,真心實意地尊重幼兒、保障幼兒權利,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fā)展,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為幼兒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小班幼兒一般4周歲左右,他們的心理和思維具有獨特的階段色彩。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xiàn)象——泛靈心理。所謂“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幼兒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如何做到“以人為本”,遵循這一時期幼兒的心理特性,從活生生的細節(jié)方面入手,從一個一個真實事例切入,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呢?
“擬人化”教育,不失為一種有情、有趣、有理的好方法。擬人是指把非人類的東西加以人格化,賦以他們以人類的思想感情、行動和語言能力?!皵M人化”教育就是針對幼兒的“泛靈”心理,將世界人格化,使幼兒將周圍同化,引起幼兒注意和興趣,以此期待教育結果、達到教育目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在小班教育教學中,被我們教師廣泛地運用,而且屢顯奇效。
我和“小熊寶寶”一起上幼兒園
新學期開始了,幼兒園小班又迎來了一批新朋友,他們個個聰明可愛,一雙雙小眼睛不時地打量著新的環(huán)境,可當我們笑盈盈地從家長手中接過他們時,有的小家伙不樂意了,近乎尖叫著要媽媽,就連教室里本來安靜的孩子,情緒也被感染了。整個教室頓時被引爆了。怎么留住孩子,怎么讓孩子樂意上學呢?
我們想出新招,開展了“我和××寶寶一起上幼兒園”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顒忧罢埣议L幫助幼兒找出一個他最喜歡的毛絨玩具,入園時讓孩子一起帶來,讓他知道小寶寶上幼兒園了。孩子們慢慢發(fā)現(xiàn),在家的時候沒人陪他玩,而到了幼兒園里卻有那么多小朋友,還有積木寶寶,橡皮泥寶寶……,繼而通過“我和××寶寶一起游戲”“我和××寶寶一起睡覺”“我和××寶寶一起學本領”等系列活動。從心理上給孩子一個暗示、一個安慰,從而讓其擁有一個主動入園、快樂入園的良好情緒。
反思評析:孩子們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這是他們走向社會,進入新生活的第一個轉折點。面對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完全陌生的人,他們的靦腆、害怕、悲傷等消極情緒油然而生。幼兒能否盡快地適應新的生活,將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的進程和性格等各方面的和諧發(fā)展。由于小班的幼兒年齡小,身體、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等特點及認知能力方面的限制,在他們的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如果將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思維方式賦予事物以生命。例如:樹寶寶、熊寶寶……常常掛在嘴邊,成為一些物體的代名詞。我們巧妙地運用“擬人化”的教育方式,借助幼兒熟悉的動物形象“**寶寶”調動了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焦慮,積極營造一個自由、寬松、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幼兒樂于接受。這不僅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對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積木媽媽”為什么哭
我們班的積木品種繁多,有大雪花片、小雪花片、小魚片片……最頑皮的孩子只要一接觸到積木,都會頃刻間變得非常安靜,各種片片也在幼兒的拼搭中如同變魔術般變成飛機火箭、各種小動物、高低不等的房屋……小朋友們在玩積木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無窮的樂趣。
但我發(fā)現(xiàn)每玩一次積木,積木盒子里就會缺好多,有的甚至把積木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偷偷地帶回家。雖然,每次都及時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奶嵝眩Ч跷?。為此,我們改變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p>
這天,在小朋友離園前,針對孩子們急著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擬人化的口氣,著急的口吻對他們說:“搭建區(qū)的積木媽媽,這幾天特別著急,知道什么原因嗎?”說到這我故弄玄虛,孩子們紛紛被我所吸引,一臉的困惑。我先讓他們大膽猜測,這下就開始七嘴八舌開了:
欣欣:積木媽媽不舒服了。
涵涵:積木媽媽想自己的寶寶了。
……
我覺得教育的契機來了,便接過話茬說,“對啊,積木媽媽的寶寶是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不見的,到現(xiàn)在還沒回家,媽媽都要急哭了,你們哪個看見她的寶寶了?你們愿意幫她找到寶寶嗎?”
煽情的話語引來短暫的一片寂靜?!袄蠋?,積木寶寶在孫浩那兒。”
幾個孩子更是自覺地把積木送到了我手里,同時紛紛說著:“再也不讓積木媽媽和積木寶寶分開了,以后不拿積木回家了?!?/p>
果然,孩子們真的再也沒有去拿積木回家,當個別幼兒忍不住想拿時,其他人會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們:“別拿積木回家,積木寶寶會想媽媽的?!?/p>
反思評析:將積木“擬人化”,巧用了孩子的“泛靈”心理,然后順應這種心理活動提出行為規(guī)范。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通俗易懂,復雜的說教變得形象,易于幼兒接受和認可,而且外在的規(guī)范久而久之便內化成了孩子的自覺行為,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教育不僅使幼兒自覺約束了自己不亂拿積木的行為,同時激發(fā)了小朋友愛護公物的道德感。
送“魚寶寶”回家
數(shù)學活動中認識紅色、綠色和黃色,并嘗試進行分類,內容看似簡單??扇绾巫層變褐鲃涌鞓返貙W習,這又給我們以思考。由此,我創(chuàng)設以下游戲情境:
魚媽媽帶著魚寶寶去參加舞會,說一說游戲的玩法和規(guī)則。根據(jù)不同的顏色標記,先后讓魚寶寶參加舞會。先是穿紅色衣服的小魚跳跳舞,然后是穿綠色衣服的小魚躍龍門,最后是黃色衣服的小魚走獨木橋。孩子們在這種不同的游戲情境中鞏固對各種顏色的認識。
送小魚回家,讓幼兒嘗試不同顏色的分類。魚寶寶為什么哭?讓幼兒主動發(fā)現(xiàn)分類中的錯誤,并以追問的形式讓幼兒說說其原因。
反思評析:教無定法,擬人化教育是易于引起幼兒注意的外部因素,新《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教師可以情境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各種游戲情境,并在情境中運用擬人化的教學方式,同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抓住了幼兒的興趣,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興趣為師,使幼兒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tài),有效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主動地學。
以上案例,來自鮮活的幼兒生活,涵蓋了幼兒基礎性品德的培育、幼兒學習方法的指導、幼兒習慣的養(yǎng)成引導。擬人化的教育方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在游戲活動中,閃現(xiàn)在課堂教學里……從效果來看,永遠超乎于空洞的說教,甚至填塞、灌輸,那充滿人情味的誘導、啟發(fā)、點撥,順應了幼兒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如細雨潤物,催得芽發(fā)花開。這一切,都歸功于巧用了“泛靈”心理,促進了幼兒的發(fā)展,而且這樣的發(fā)展極為和諧、自然。
[1] 朱玲.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文化 促進幼兒園可持續(xù)發(fā)展[J].貴州教育,2011(12).
[2] 趙蘭會,石凌霞.實施三位一體教育 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J].中國教師,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