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麗
(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晉中 030600)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毛佳麗
(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晉中 030600)
大學之大,在于大學所培養(yǎng)的人的學問之大,在于大學的精神氣質之大,在于大學的學與術之大,在于大學能將一般人培養(yǎng)成杰出的社會精英和大人物。大學具備了這些,才能成為一流的大學。
大學;大學問;大氣質;大學術;大人物
何謂大學?蔡元培先生曰:“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1]213;梅貽琦先生解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2]10;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fā)的世界”[3]150;紐曼則將大學描述為“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的發(fā)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4]26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大學是人類社會的動力站”(哈羅德·珀金);“大學是現代社會的軸心結構”(丹尼爾·貝爾);“大學是國家最進步力量的先驅”(加西亞);“大學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能促進社會變革的機構”(西奧多)。[5]101關于大學的論述可謂是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對其定義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關于教育的本質,學術界主要有五組相對的觀點,分別是“生產力說”與“上層建筑說”,“雙重屬性說”與“多重屬性說”,“社會實踐活動說”與“特殊范疇說”,“生產實踐說”與“精神生產說”和“產業(yè)說”與“非產業(yè)說”。
這五組相對立的觀點都有其合理性,都反映了教育的某一種屬性,然而卻都又把教育的某一種屬性與另外一種屬性對立起來,從而難以科學地闡釋教育的真正本質。那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是內在的、全面的和穩(wěn)定的東西?;诖耍P者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它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和實踐活動,而這種現象和實踐活動不僅僅是社會性的。
與教育的本質屬性相對應,高等教育也具有教育的最一般、最普遍、最基本的屬性,但也有與其他教育不同的獨特性,因此有學者就認為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培養(yǎng)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他們成為具有高深知識的專門化的人才的社會活動[6]”。而筆者對此不敢茍同,因為高等教育在其歷史上和現階段不僅僅是培養(yǎng)“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一些沒有接受過“完全中等教育”甚至沒有接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也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并且這種獲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在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而變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逐步實現大眾化的過程中會變得愈加明顯;此外,高等教育在其歷史上和現階段的發(fā)展中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專門化的人才”,尤其是在實行“通識教育”的情況下將變得越來越不是如此;再次,高等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活動,它不僅僅具有社會性,還具有類特性。因此,筆者將高等教育的本質定義為“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具有求知欲望并具備一定條件的人使之獲得高深知識的特殊活動”。
基于以上的依據,筆者認為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其本質是培養(yǎng)具備大學問的人的場所,培養(yǎng)“大學問之人”是大學與其他層次學校的本質區(qū)別。故大學之“大”,不僅在于其所教授的知識之高深,而且更在于其所培養(yǎng)的人的學問之“大”。
大學(University),它的詞根是universe,是“普遍”“整個”“世界”“宇宙”的意思。大學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其精神氣質就是一種“普遍主義”(universalism),[7]25這種普遍主義所體現的是一種“博大”精神。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誕生了現代大學的始祖波隆那大學的時候,大學的這種精神氣質便體現了出來。在那個時候,大學教學的內容就不是局限于一兩個學科門類,不是局限于本地區(qū)的事物,也不是局限于本國家的文化和知識積淀,而是一種普遍主義的“大”設置。這種普遍主義體現出來的更深層的大學氣質就是大學之人所學之物,“大”也。
首先,大學的這種“大”體現在大學之人所要學的知識之深。布魯貝克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教育階梯的頂層所關注的是深奧的學問?!盵8]8N·M·普西在《學者的時代》一書中指出:“每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現代社會,無論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么類型的,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知識,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換言之,凡是需要人們進行理智分析、鑒別、闡述或關注的地方,那里就會有大學?!盵8]8他所強調的就是在大學里所傳授的知識一定要是深奧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一般性事物和關于他們的解釋。在大學里,人們所學習的知識不僅僅被叫做“知識”,而是已經上升到了“學術”的層次上來,并且是“最高學術”。洪堡在《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組織》中就闡述了這種大學理念,他指出,大學是高等學術機構,是學術機構的頂峰,大學所傳播的是一種高深學術,大學里的人所學到的也是這樣一種學術。[9]高深學問是大學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和邏輯起點,沒有這種“學問之深”便談不上“大學之大”。
其次,大學的這種“大”體現在大學之人所要學的知識之廣。紐曼指出“大學是探索普遍學問的場所”,[4]464要探索的學問的這種“普遍”性便直接地體現了大學之人所要學習的知識是何其廣。赫胥黎在闡述大學的理念時也說:“理想的大學應該是個學術思想不受任何束縛的地方,是個能使所有的入學者獲得所有的知識和掌握所有的學習工具的地方”,[10]129“使所有的入學者獲得所有的知識和掌握所有的學習工具”并不是一個十分容易的事,從中足見大學之人所要學的知識是何其博大。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康乃爾本人的大學理想也是康乃爾大學至今沿用的辦學宗旨“對知識的探索無所不包,凡是世界上的知識,都應納入大學的范圍,成為學習的目標”[11]更是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大學的這種“大”體現在大學之人所要學的知識之新。大學不僅是一個傳授已有知識的場所,而且是一個探索和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地方。正如洪堡所說的,“它總是把科學當作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來看待,它因此也總是處于研究探索之中?!盵9]大學的這種本質特征就使得大學之人所學的知識永遠處在時代發(fā)展的前沿。
學術是大學的立學之本,也是大學的探究之物,而學與術在其本質上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那何為“學”,何為“術”呢?大學又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學”與“術”呢?
對“學”與“術”的定義,古來有之,《廣雅·釋詁三》稱“學,效也?!薄队衿ぷ硬俊吩唬骸皩W,受教也?!编嵭ⅲ骸靶g,猶藝也?!绷簡⒊鴮戇^一篇叫做《學與術》的文章,其中寫道:“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fā)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fā)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盵12]12所以,“學”的含義是“學習和探索”,是“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內在規(guī)律、法則和變化,這是一種“為學問而學問”或“為學術而學術”的態(tài)度;而“術”為“技藝”,是“求用”,即為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服務,這是一種“為實用而學問”的態(tài)度。
大學的層次不同,大學里的學生各異,這就要求不同的大學應具有不同的“學”與“術”。那些重點的研究型大學應該以一流之學探討一流之術,把培養(yǎng)學術精英作為自己的使命,而一般性的本科高校應該以實用之學造就應用之術,把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各類經營人才作為任務,而高職和高專等??祁惛咝撘詫D苤畬W訓鑄技藝之術,把培養(yǎng)高級技術型人才作為自己的定位。雖然不同的大學應該具有不同的“學”與“術”,但是有一點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無論大學以何為學,將治何術,都必須把自己的“學”與“術”做“大”,在自己的層次內做到“大而彌專、學術不凡”。
大學何以做大?有很多學者認為大學的為大之道在于要有大圖書館、大實驗室,要有大師、大研究、大成果等等。然而大學具備了這些就可以做大了嗎?大學的為大之道難道就在于此嗎?
非也。大學作為一個專門培養(yǎng)人的地方,其首要之務當為培養(yǎng)大學問之人,這是大學的本質,也是大學的首要職能。故就其根本而言,大學之大,在于“大人”,這才是大學的為大之道。
所謂“大人”就是“把人從一般變?yōu)榻艹?,將人培養(yǎng)成社會精英,培養(yǎng)出大人物?!边@些精英和大人物不僅僅是學術大師,更有大政治家、大企業(yè)家、大藝術家等各行各業(yè)的大家。一個大學要想做大,要想成名,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不僅僅在于這個大學擁有多少大圖書館、大實驗室,也不僅僅在于它擁有多少大師、做了多少大研究、出了多少大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培養(yǎng)出了多少社會精英和多少大人物。
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不論它擁有多么先進的圖書館和實驗室,也不論它擁有多少大師,如果它沒有培養(yǎng)出一些大家,沒有靠現有的大師培養(yǎng)出自己的新的大師,那么這所大學就不能在嚴格意義上被稱為“一流大學”。因為,培養(yǎng)人是大學的首要職能,如果連這個最起碼的職能都沒有很好地完成,即使不能說這所大學失職,也可以說這所大學的本職工作做得并不優(yōu)秀,一個連本職工作做得都不夠出色的大學又怎么能夠稱之為“一流大學”?而那些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是在把學生由一般人培養(yǎng)成社會精英、培養(yǎng)出大人物方面功績卓著。如哈佛大學在其歷史上為美國培養(yǎng)出了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yè)家、作家、學者和無數的其他社會各界精英;等等。正是因為這些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杰出成就,才使得它們不斷壯大,成為了世界一流的大學。
故大學欲成就其大,不僅僅要有大圖書館、大實驗室,不僅僅要有大師,也不僅僅要做大研究,出大成果,更重要的是必須在“大人”上下功夫,培養(yǎng)出社會各界的精英和大人物。
[1]高叔平.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劉述禮,等.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
[4]John Henry,Cardinal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
[5]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丁學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7].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威廉·馮·洪堡.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組織[J].高等教育論壇,1987(1):94.
[10]托馬斯·享利·赫胥黎.科學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1]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4):.
[12]梁啟超.學與術[M]//飲冰室合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編輯 申嫣平)
G640
A
1673-1808(2014)04-0096-03
2014-01-15
毛佳麗(1982-),女,山西稷山人,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