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榆社方言按照山西方言分區(qū)為中區(qū)方言,由于學者對榆社方言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將對榆社方言的幾個特殊用法進行簡單闡述。
表音字“圪”在晉語方言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是晉語方言的一大特色。由于其獨具特色,所以引起了晉語研究者的普遍關(guān)注。
“圪”在榆社方言中能和名詞、量詞、動詞、形容詞相結(jié)合構(gòu)成“圪”字詞,從而表達出不同的語法和詞匯意義?!佰佟背W銮熬Y或中綴,構(gòu)成名詞、量詞、動詞、形容詞、象聲詞或短語等。有時為實語素,有一定的詞匯意義;有的為虛語素,只起構(gòu)詞作用,自身并沒有實際詞匯意義,只是與其他語素構(gòu)成新詞后表示固定的詞匯意義。
1.構(gòu)成名詞。
第一,做實語素,表示微小的意思。
圪夾夾:小角落。如:你去~兒看看哇。
圪蟲蟲:小蟲子。如:他可怕~嘞。
圪洞洞:小洞。如:他跌到~兒來。
這些詞本身就有“微小”的意思,但是,在實際使用時仍可以在它們前面加“小”,此時表明這一事物要更小一些,尤其用在向別人描述時會顯得更加形象。如:他可怕小圪蟲蟲嘞。這里加上“小”字,表示“他”很怕那種很小很小的蟲子,同時也顯示了說話人對于“他”的這一行為很好奇。
第二,做虛語素,與實語素構(gòu)成新詞。
圪都:拳頭。如:他握的個~。
圪針:植物上的刺。如:花椒樹上長的~了。
圪蚤:跳蚤。如:他真日臟,身上都有嘮~來。
圪丁:手或腳上長的繭。如:他手上長的~了。
這些詞如果去掉“圪”字,意思會完全改變或者根本不能表達一個意思,只有與“圪”連用才表現(xiàn)出新的意思。如:把“圪都”的“圪”去掉,只剩下“都”時,“都”在榆社方言中就不能表示任何意思。
2.構(gòu)成量詞?!佰佟弊至吭~中,單個的“圪”無實際詞匯意義,只有當“圪”字組成量詞時才表示少量的意思。它有兩種格式:一是“圪”字 后面的字重疊,一是不重疊。兩種格式在意義上沒有大的分別,都能和數(shù)詞結(jié)合,但是不重疊的格式是最為常用的格式。
圪節(jié)如:那個棍子折了一~。
圪枝如:我拿嘮兩~葡萄。
圪堆如:兀兒有好幾~煤。(還可以是動詞,下文將提到)
像這樣的量詞都可以寫成它們的“圪AA”式,意思基本不變,一般與十以內(nèi)的數(shù)詞連用,十以外的情況比較少見。
3.構(gòu)成動詞。
第一,做實語素,表示稍微、短暫的意思。此時,格式常為圪A圪A式。
圪躺圪躺:少躺一會兒。如:~再做哇。
圪歇圪歇:稍微休息一下。如:太累了,先~。
圪攪圪攪:少攪幾下。如:粥快糊了,趕緊~。
圪坐圪坐:少坐一會。我去他家~就回來。
此外,還有圪A一圪式。
圪耍一耍:少玩一會兒。如:你~就回來哇。
圪擠一擠:稍微擠一下。如:你往前頭~就能站下。
圪挪一挪:稍微移動一下。如:你~,給他讓個地方。
其實,圪A圪A式與圪A一圪式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意思、用法一致,只是它們的表示方法不一樣而已,所以二者可以進行自由轉(zhuǎn)換。
第二,做虛語素,無實在意義
圪卷:卷起來。如:把你的被子~起來。
圪撈:伸進去撥動、攪動。如:把火~一下。
圪堆:堆起來。如:把剩下的土~起來。(可作為量詞,上文有提到)
圪夾:夾(1)。如:他~嘮一本書走來。(用胳膊)
夾(2)。如:門~住貓尾巴來。
圪縮:身體(主要指四肢)有意識的向后縮。如:狗差點咬了他的手,幸好他把手~回去了。圪轉(zhuǎn):轉(zhuǎn)悠,溜達。天黑了,不要到處~來。
以上這幾個詞,“圪”在其中并沒有實際的詞匯意義,只是起輔助性的作用,單說“卷”、“推”、“夾”與“圪卷”“圪推”“圪夾”意義、用法完全一樣。呂叔湘認為這種情況只是一種“單純的雙音化”。
還有一種情況,如圪搗,意思是從中搗鬼。單說“搗”時是“使勁敲打”的意思,與“圪搗”意思不一致,詞性、用法也不相同。此時的“圪”也沒有特別的意思,只是與“搗”組成了一個新詞。此時,它與“圪”在名詞中做虛語素的情況是十分相似的。
4.構(gòu)成形容詞、副詞。
慢圪悠悠:形容動作很慢。如:他走路~的。
齊圪刷刷:形容非常整齊。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后,同學們~的舉起了手。
圪搖圪擺:形容搖搖擺擺的樣子。如:看他那走路時那~的樣子。
圪低圪澇(旯):多個旮旯、拐角或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他把~都找了個遍也沒找到。
圪腥爛氣:形容氣味腥膻。如:這肉放的時間太長了,~地。
圪垛洼溪:形容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如:這路被挖的~地。
圪流彎拐:形容道路彎彎曲曲的。如:那條路~地真不好走。
圪撮八帶:形容皺皺巴巴的,很不平展。如:你的衣裳~地,真難看。
鬼里圪搗:鬼鬼祟祟的樣子。如:你們~地做甚了?
麻里圪煩:形容干事不麻利。如:那人做事~地,真讓人受不了。
從”圪腥爛氣”到“麻里圪煩”,在榆社方言中其后面通常會加一個“地”(de)字,這樣做是為了使得句子更有節(jié)奏感。
在榆社方言中有幾個表示程度的詞,主要有三種格式:
1.前加“可”。
第一,“可”是榆社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詞,用在動詞短語、形容詞前面做狀語,此時表示強調(diào),相當于普通話“真”的意思。
動詞短語前:可氣人嘞?可好活嘞?可不聽話嘞?可有本事嘞可搗蛋嘞
形容詞前:可好嘞?可熱嘞可怕嘞?可疼嘞?可懶嘞??可涼嘞可亮嘞??可好看嘞?可吃香嘞
以上例子中的“可氣人嘞”,意思是“強調(diào)一件事或一個人真的令人氣憤”;“可好活嘞”意思是“某個植物真的容易養(yǎng)活”;“可有本事嘞”意思是強調(diào)一個人真有本事;“可搗蛋嘞”意思是強調(diào)一個小孩子真的很淘氣?!翱珊绵稀笔菑娬{(diào)某個物品或人真的好;“可熱嘞”也是強調(diào)天氣真的熱,其他詞亦是如此。
第二,“可”還用在表示顏色的詞語前面做狀語,此時表示程度加深,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很”“非常”。
可紅嘞可綠嘞可白嘞可黑嘞
它們的意思是說顏色很紅,很綠等,只是說顏色深的程度,但“太紅”“太綠”中的“太”,用在表顏色的詞前面也是做狀語,但意思卻很不一樣,“太”有“超過”的意思,超出了實際想要顏色的范圍,這就有不合要求的意思了。
2.后加“剎唻”。
“剎唻”作為程度副詞,一般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后,相當于“實在厲害”。
累剎唻?熱剎唻?氣剎唻?急剎唻?凍剎唻?跌剎唻
高興剎唻?碰剎唻?擠剎唻?怕剎唻?舒服剎唻?
“剎唻”所表示的程度比“不行”更深,有“達到極點,難以忍受”之感。如:“累剎唻”,指已經(jīng)累到極點了,已經(jīng)快要承受不住了;“高興剎唻”,指高興到極點了,沒有比這更高興的了。
榆社方言中的句子按照語氣可以分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但表示不同句類的語氣詞卻與普通話有別。例如:
表示陳述的語氣詞:來?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呀?哇?呀哇?呀不?來
表示祈使的語氣詞:哇?
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嘞
下面將就幾個主要的語氣詞進行敘述和分析,著重說明其用法和意義。
1.“哇”。
第一,表祈使語氣,相當于普通話的“吧”。(1)時間不早了,快走哇!(2)讓她先走哇!(3)給我哇么!(4)喝飲料哇!(5)喝嘮他的湯哇!
注意:例(4)和例(5)用上“哇”,語氣變得較為客氣,含有“請“的意思,如果把例(5)“喝嘮他的湯哇”說成“喝嘮他的湯”,便是一般的祈使句,不含有“請”的意思。此外,“哇”還可以表示憎惡的感情色彩。(6)你快回哇,有事以后再說哇。(7)快走哇,以后不要再來找她來。(8)就知道他不會做,讓其他人做哇!例(6)、例(7)和例(8)都表示遇到說話人不如意的事,用上“哇”便增加了“憎惡”的感情色彩。
第二,表疑問語氣,相當于普通話的“嗎”或“吧”。有“哇”的疑問句,語氣比較委婉,含有親切的感情色彩。(9)他在學校了哇?(10)老師告你唻哇?(11)對面就是哇?
2.“嘞”?!班稀币话阌糜陉愂鼍?、疑問句、感嘆句句尾,分別表示不同的語氣。
第一,“嘞”用于陳述句,只表示一般的陳述語氣,(1)外面下雨嘞。(2)他可老實嘞。(3)你說的對的嘞。
第二,“嘞”用于疑問句。(1)“嘞”用于特指問句句尾,相當于普通話的“呢”。例如:給誰嘞?你甚時來的嘞?你從哪兒來的嘞?(2)“嘞”用于是非問句中,常與“不”連用,此時表示推測的疑問或者詢問以后要做的事。例如:去學校嘞不?給你嘞不?明日逛街的嘞不?(3)“嘞”用于正反問句句中或句末。用于句中表示停頓,用于句末相當于“呢”。例如:他來嘞不來嘞?你吃不吃飯嘞?能穿不能穿嘞?
“嘞”除了用在正反問中表示停頓,相當于“呢”之外,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管是用在句中還是句末都能表現(xiàn)出一種不耐煩的情緒。(4)“嘞”用于感嘆句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例如:小小長的可好看嘞!電影《80后》演得可好嘞!他字寫得可好嘞!
3.“呀”。
第一,“呀”在普通話里只有表示驚訝的意思,而在榆社方言中除了這個用法外,還有其他的用法和意義?!把健庇糜谝蓡柧渚淠袝r也用于句中,例如:(1)你回呀?(2)他做甚的呀?(3)你去呀還是他去呀?(4)你做作業(yè)呀不?
例(1)為是非問,是在詢問對方是否要回去;例(2)是特指問,是詢問對方干什么去;例(3)是選擇問,詢問“你”和“他”中的哪個人去;例(4)是正反問,有時只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而有時語氣中則會帶有一種生氣的口吻。
第二,“呀哇”。同樣用于疑問句中,表示對已知的事情的詢問,有加以確定的意思。如:(1)你上學去呀哇?(2)你回來呀哇?兩個例句都已知事情將要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為了確認其確定性而加以詢問,備詢問者對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有所準備或有所安排。
4.“來”?!皝怼庇糜陉愂鼍渚淠?,相當于普通話里的“了”,表示動作已經(jīng)完成。如:(1)我回家來。(2)他給我來。(3)我去走親戚的來。(4)他看來。
“來”用在動詞“看”和動賓短語“回家”“給我”“去走親戚”之后,多有說明的的意思。說明動作“回”“給”“去”“看”是過去發(fā)生的,并且已經(jīng)完成。如果去掉句尾的“來”,句中的動作就表示現(xiàn)在進行的狀態(tài)。
第二,“來”用于疑問句句末,可以單用也可以重疊連用。重疊連用多在口語或熟人的問話中使用,有親切感。如:(1)——你夜來做甚的來?——看電影的來。(2)——是不是你給丟來?——嗯,是。/不是。(3)——誰來來?—— 不知道。(4)——你做甚來來?——買衣服來。
例(3)中的兩個“來”,第一個是動詞“來”,第二個才是語氣詞“來”,不屬于重疊連用;但是例(4)中的兩個“來”都是語氣詞,是“來”的重疊連用,除了表示親切感外還有一些的驚訝。這些疑問句,表示肯定的回答用帶“來”的句子,如上面所示;也可以用嘆詞“嗯”回答。如果表示否定的意思,則可以用表否定的詞來回答,如上。
以上只是筆者對于榆社方言一些特殊語法的淺陋總結(jié),其實榆社方言在語音方面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更好地體現(xiàn)了榆社老百姓特有的生活情趣,使得榆社方言成為了一支獨具特色的晉語。本文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尚待加強與完善,以期更好地表現(xiàn)出榆社的獨特文化。
[1]侯精一.現(xiàn)代晉語的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2]王文卿.晉源方言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3]邢向東.晉語圪頭詞流變論[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2).
[4]胡雙寶.山西文水話“圪”字小集[J].北京大學出版社,語文研究,2004,(3).
[5]王臨惠.山西方言“圪”頭詞的結(jié)構(gòu)類型[J].中國語文,2001,(1).
[6]呂叔湘自選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馬文忠.晉方言里的“圪”字[J].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3).
[8]白平.“圪”非詞頭辨[J].山西大學學報,1988,(2).
[9]白云.晉語“圪”字研究[J].語文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