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漫
(青海民族大學 藝術(shù)系,青海 西寧 810007)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種奇特而精湛的宗教藝術(shù)。每一個主要的佛教活動中,都會有數(shù)百萬顆沙粒在寺院喇嘛們手中被用來描繪異國情調(diào)的佛教世界,這種奇異的創(chuàng)作過程要經(jīng)過數(shù)十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然而,喇嘛們歷經(jīng)千辛、花費大量時間完成的立體畫卷,還沒有向人們展示自身藏傳佛教獨特而精美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技能,用沙子作為媒介所描繪的大千世界,就會被喇嘛們不加思索地徹底掃掉,在即將消亡殆盡的一瞬間,沙子會被裝入事先準備好好的容器,倒入大江河流中。這就是藏傳佛教密教中神秘的壇城沙畫,其藏語為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羅”。 大千世界變幻無窮,然而在藏傳佛教中只不過一捧細沙。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根據(jù)佛教教義教他的徒弟們用細沙這一平凡而獨特的材質(zhì)制作曼荼羅,自此這門獨特精湛的宗教藝術(shù)就通過師徒關(guān)系世代傳承下來,其間毫無間斷過,到了公元11世紀,由印度漸漸向西藏北部擴散,保存至今,并以其神秘色彩勾起人們對這一獨特宗教藝術(shù)形式的無限遐思。這種對藝術(shù)追求的態(tài)度卻恰好隱喻了佛教無欲無求的人生理念,在沙畫的創(chuàng)造中,“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并不是對生命歷程的悲觀,而是一種平和、淡定的人生理想。
關(guān)于壇城沙畫,西方素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名言。作為藏傳佛教的一種典型宗教藝術(shù)形式,壇城沙畫如同一般的理教一樣,將某一具體實物作為理解現(xiàn)實或虛幻世界的一種媒介,如同理學家將氣作為構(gòu)成世界萬物的具體元素,而道家也將道這一其信徒理解世界的的根本載體分解為牡、牝等一些具體實物。當藏傳佛教以藝術(shù)品的形式詮釋其宗教哲理時便以沙這一看似細微普通的物體作為信奉理念的的一種自然表達和抒發(fā)。壇城沙畫所選用的制作材料是極細的小沙顆粒,這些小沙顆粒是經(jīng)過極其嚴格篩選的,因為細沙是壇城沙畫最基本的構(gòu)成元素。沙壇城是很難建成的,但卻可以稍縱即逝,在美麗的同時而又顯示出脆弱的一面,也能直觀地表達世間“變幻無常”的本性。其中選用的白沙,是用特殊的石頭經(jīng)過人工打磨而成,里面有貴金屬黃金、瑪瑙、珍珠、綠松石等物質(zhì),然后經(jīng)過染色,才能形成做沙壇城前的基本原材料,顏色有白色、黑色、藍色、紅色、黃色、綠色。除白、黑中性色之外,在剩下的三原色和綠色中又可以分為深、中、淺等不同層次的色彩,最終經(jīng)過喇嘛們手中調(diào)配出的顏色加起來有十四種之多。一般來說,紅、黃、藍、綠、白這五種基本顏色,有其特定的象征意義,一一對應(yīng)的是五方五佛的智慧。其次,由于壇城沙畫的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因而壇城需要幾個甚至幾十個寺院的專門喇嘛共同合作完成,在準備制作之前,喇嘛們會在事先已經(jīng)準備好的臺座上打上基線、對角線、方形、圓形等一些基本的幾何設(shè)計元素,作為一個組合定位。然后描輪廓線,再從中間逐步向外繪制。每一個步驟,全部按照藏傳佛教密宗的講經(jīng)制度來完成,始終不渝。壇城沙畫不是一般喇嘛們都能制作的,制作壇城沙畫的喇嘛們都是在寺院受到極其嚴格的繪畫訓練,制作時每一個細節(jié)之處都要謹記心中,嚴格按照流傳下來的習俗來完成,不可以加入任何主觀的意象。再次,一幅壇城沙畫的繪制過程是相對復雜和繁瑣的,喇嘛們一定要戴著口罩,這樣沙子不會因為自己的呼吸而難以成形。他們將事先研磨好的細沙小顆粒預(yù)包裝在一個長長的用鐵制作的錐形容器里面,通過或輕或重的敲打來控制細沙的疏密,將細沙漏在臺座上的各種圖形之中,層層地堆砌、細細地勾勒。工作時要精神集中,絲毫馬虎不得,否則,稍有不慎,一切努力將化為烏有。一個作品的完成,根據(jù)不同的尺寸,需要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壇城沙畫雖然是追求立體形式的宗教藝術(shù),但其平面布局同樣整齊劃一,有嚴格的藝術(shù)規(guī)范,體現(xiàn)出較強的藝術(shù)特性。其布局可分為4種,就是大壇城、三味野壇城、法壇城和羯磨壇城。下面筆者就這幾種種類簡要說明之。
(一)大壇城:用綠色、黃色、紅色、白色和黑色五種顏色進行著色,總體描繪了藏傳佛教各諸尊的壇城以及各諸尊的形象和身體,細致地描繪諸尊的每一個細節(jié)。
(二)三昧耶壇城:即示現(xiàn)諸尊的本誓三昧耶,也就是將本尊的法器、持物以圖示象征的三昧耶圖繪表示,稱為三昧耶曼荼羅,相當于金剛界曼荼羅的三昧耶會。因此,可以直接讀取表示敬意的誓言。這種化繁為簡的藝術(shù)構(gòu)造也正是藏傳佛教一直以來唯簡至尊理念的表達。
(三)法曼壇城:這是諸尊的種子及真言,或書寫種子梵字于諸尊的本位,或以法身三摩地以及一切經(jīng)論的文義等來表現(xiàn),稱為法曼荼羅(種子曼荼羅),相當于金剛界的微細會。
(四)羯磨曼荼羅:將諸尊的威儀事業(yè)鑄造成像,形成立體、行為的三度乃至四度空間的行動性曼荼羅,稱為羯磨曼荼羅,相當于金剛界的供養(yǎng)會。
曾幾何時,因為在藏傳佛教中各宗派修法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因而決定了每個宗派所繪制的壇城也有各自的講究,所繪制的內(nèi)容、布局形式以及所供奉的物品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工序嚴格而復雜。后來為了便于人們的修行,后人用金、泥(土)、木、石等不同的材料制作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千姿百態(tài)的壇城,借此形式來表達不一樣的佛陀世界,供奉于佛堂之上,以供修行僧侶觀賞和頂禮膜拜。
既然壇城是以沙這一十分細微的物質(zhì)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我們可以想見其創(chuàng)造技法的繁復與細致。目前可考的壇城的制作方法種類多達十余種,可以通過平面或立體的不同布局形式來表現(xiàn),有用手工繪制、用銅鑄造、用沙堆砌、用木頭雕刻的,都各具自己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其組成有序,方圓相互交叉,幾何結(jié)構(gòu)精密,是眾生的一種縮影。一般來說,在壇城的中央安奉的是釋迦牟尼佛的主尊佛像,在釋迦牟尼佛的左側(cè)供奉的母續(xù)本尊,如綠度母;右邊供奉的是父續(xù)本尊,如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和舍利塔等。在色彩的表現(xiàn)上絢麗多彩,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就壇城沙畫的取材來說,材料往往是常見而單一的,甚至可以說是簡陋,但是在喇嘛們妙手的制作下,我們可以看到大壇城、三味野壇城、法壇城和羯磨壇城等不同形式的平面布局,并出現(xiàn)手工繪制、銅鑄造、沙堆砌、木頭雕刻等不同的組合描繪和版塊搭配在一起的畫面形態(tài),形成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藏傳佛教藝術(shù)畫卷,也顯示了細沙平凡而不庸俗的特殊材料的內(nèi)涵。
壇城最初起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密宗,屬于密宗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須供奉的。換句話說壇城就是佛最終心靈歸宿的港灣和家園,在藏語中被稱為“集闊”,指密乘本尊及其眷屬聚集的場合,本智為主尊,道果功德為眷眾,眷眾環(huán)繞本尊游戲莊嚴,稱為輪圓。因此,壇城有“圓輪”、“發(fā)生”、“聚集”等之意,圓備眾德,發(fā)生諸佛,聚集十方三世諸圣于一處。
簡單地講,壇城就是一個向心點,四周由各帶一門的圍墻環(huán)繞,四個門形成一個對稱的四邊形,在四邊形的周圍又有許多矩形環(huán)繞,布局巧妙,線條清晰分明。中心的向心點象征宇宙的核心和人體的中心,四邊形的宮殿、城墻、城市,相當于人體的各個不同的部位,尤其是四門分別代表人體面部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觸根代表了整座壇城,在四門中經(jīng)常有守門人。中央一般是藏傳佛教中常見的須彌山或妙高山,也象征人體本身的垂直軸心脊椎,同時也象征一個世界中心,一種超意識的凝聚力量。
四方之城格局有如北京皇城一般,方正之形外套整圓,頗有天圓地方之意,講求對稱,代表著一種對秩序的尊崇。顯然,壇城是中國儒家無為而治當中“治”的象征,相反“治”的對立面就是“亂”。惡劣的自然壞境、身體的不同疾病、野蠻的種族、異教徒之國家,這些都是“亂”的內(nèi)在體現(xiàn)。在佛教徒們的心中,通過建立一個壇城可以使“亂”變?yōu)椤爸巍?,相信世間所有真實的萬物都囊括在壇城之中,包括人的軀體、一座城市、一個團體、一片大陸或一片虛幻的景象。
壇城最初在場地選擇上是完全封閉的的一個區(qū)域,就其內(nèi)在的意義應(yīng)該是擺脫任何局外的干擾和影響,遵循密宗修行的佛教儀軌。這種封閉格局也正是佛教擺脫紅塵干擾,追求清凈修行的空間要求。據(jù)佛經(jīng)記載,印度密教在修行佛法時,為了防止外道魔鬼的入侵而干擾自己的修行,每個佛教徒在修佛法時要明確自己的界限,這種界限的表現(xiàn)就是在此修建土法壇,供奉諸佛像,用來表示諸佛聚集或輪圓具足。隨后,在佛教徒們修法當中所繪制的這條界限和修建的土壇就被人們稱之為壇城或者是曼荼羅。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大多數(shù)是以立體的或者是平面的幾何形體的方、圓等來繪制的神像法器,來表現(xiàn)佛陀們心中各自的壇城和宮殿,用這樣的藝術(shù)形式來比喻藏傳佛教理想的佛國世界。
通過對以上幾種壇城深層次的理解,可以得知,世界上任何事情在藏傳佛教的哲理中都是根據(jù)一個壇城的基本形象的原始結(jié)構(gòu)塑造而成的,這種結(jié)構(gòu)是潛在意識的一種形態(tài),是虛無的、飄渺的,是人們通過心中對佛虔誠而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潛在的佛語真言是一般不信教者難以想象的,即使是一般的修行者也無法達到這種境界。在宗教氣氛比較濃郁的背景下,整個西藏就是一副大的壇城,拉薩坐落在壇城的中心位置,四周雪山環(huán)繞,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大的地域壇城。同樣我們可以看出拉薩也是一個壇城,以大昭寺為中心,所有的房屋布局都是圍繞大昭寺,這和藏族民眾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以宗教建筑為中心的壇城。然而大昭寺本身又是一個壇城,以主祭壇為中心,各佛殿圍繞四周,形成了一個宗教信仰的壇城。不僅是這些,仔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西藏的政治結(jié)構(gòu)也是一個壇城,以達賴喇嘛和班禪兩支活佛系統(tǒng)為中心,其他活佛系統(tǒng)環(huán)繞四周。在帶有政治色彩的西藏,壇城就是整個藏傳佛教信徒們心中一股必不可少的信仰動力,其深層次的宗教哲理是代表世間萬物的一切基本狀態(tài)。
從藝術(shù)構(gòu)圖的角度看,成品的壇城沙畫在最終的構(gòu)圖以及繪制過程上,步步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色彩絢麗多彩,喇嘛們通過這種細小沙粒創(chuàng)作出來的壇城不僅富有層次感和厚重感,更能彰顯其宗教意義。端坐于正中間的佛,圍繞在主佛周圍的其他神態(tài)各異的諸佛眾生,圍繞在壇城世界周圍那一層層飄緲的云氣,都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著不同的藝術(shù)風采,同時又能和諧地構(gòu)成了象征圓滿的大同無為的世界。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整幅壇城沙畫繪制的時候沒有改動的機會,因此整個壇城必須一氣呵成,喇叭們將自己已經(jīng)滾瓜爛熟記在腦中的世界模型如默寫出來一般。在佛教中用如此至高至密的精湛藝術(shù),通過成千上萬顆沙粒構(gòu)成的世界讓我們嘆為觀止,也感嘆僧侶胸懷天下蒼生、回饋大地萬物的濟人利世的寬廣情懷。
從行為的角度看,構(gòu)思精巧的沙畫就是僧侶內(nèi)心構(gòu)筑完美世界的同步呈現(xiàn),并體現(xiàn)在其漫長而又繁復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漫長的創(chuàng)作沒有帶來喇嘛們最終長久的喜悅,在短暫喜悅之后,會毫不猶豫地毀滅在自己曾經(jīng)為之付出艱辛的手上。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這種以沙為媒介制作的壇城在法會過后,將會被擦散。擦散的過程不是任一而為之,也是要遵循藏傳佛教的宗教教義,擦散的過程必須是從外層的沙擦散向內(nèi)層,這樣做的寓意是指世間一切生老病死之后就又回到它原來本初的中心狀態(tài)。與此同時,它也表達了世間萬物的無常性和私空性,表現(xiàn)出藏傳佛教悲天閔人的慈悲情懷。在繪畫儀式結(jié)束后,壇城沙畫會被有意地破壞,這些在繪制壇城所用的彩色細沙將不會保留,喇嘛們會清掃并趕緊倒入附近的河流或者小溪之中,因此有宗教行為藝術(shù)之盛譽。
每幅壇城沙畫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都有其深奧的佛教哲理,因次顯得極其神秘和寶貴,只有在灌頂過程中才給受法弟子觀看,一般人則與之無緣一見,只是在后來才有選擇性地對社會大眾公開,但始終覆蓋著一種神秘而傳奇的面紗,充滿著神秘的色彩。修行者用沙這種特殊的媒介來制作壇城,繪制佛理圖案,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在灌頂修法和平常的修行中,往往是借助壇城來協(xié)助他們?nèi)ビ^想諸佛本尊的立體宮殿。相傳,有一定修為的修行者,如果在壇城沙畫面前仔細觀想,就可以獲到一種藏傳佛學的觀念和內(nèi)在心靈的洗禮和凈化。凡是有緣見到壇城沙畫的人都可以與諸佛本尊建立很深厚的藏傳佛教因緣,藉此此來忘卻了自己平時的煩勞,撫慰人世間的一切悲歡離合。
通俗地講,壇城就是修行者們腦海中一種想象的和諧宮殿。如果我們要對它進行分類的話,它其實就是在一個四方的平臺上或正方形織物上繪制的外圓內(nèi)方的立體繪畫,選用的材料大都是七彩的沙子或一些巖石粉末以及一些平常谷物,這些材料大都是不易保存長久的,用手可以輕輕捻撒。整個過程是極其嚴密和規(guī)整的,構(gòu)圖結(jié)構(gòu)是否合理、宮殿位置是否恰當、比例長度是否適中、具體名字是否合適等關(guān)鍵的地方都不能有任何的馬虎。制作壇城沙畫的喇嘛們不是隨意挑選的,是在寺院畫僧中選出的,是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之后才能擔此重任的。當然每年的繪制人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大寺院在用人上也是不相同的,一般都是由四名繪畫和佛學造詣非常深厚的喇嘛們繪制,人員會在四年之后有所變動。在繪制好之后,有的壇城邊上還綴有復雜的錦緞作裝飾,起到了烘托主題畫面的作用。壇城沙畫在繪制的尺幅大小上并不是統(tǒng)一的,大的有一米見方,更大的壇城有五六平方,都是色彩鮮艷明亮,豎起來就像一幅掛毯,平鋪開來又像是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稱藏傳佛教宗教藝術(shù)一絕。
在壇城沙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能看到僧侶們的一氣呵成,也能看到他們將壇城付之一炬或付之東流。因為佛理的意念,促使喇嘛們耐心地完成這樣宏偉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傳教,但結(jié)果才是正真的佛理所在。
在沉浸于壇城沙畫完成之后的短暫喜悅之后,信徒們會爭先地頂禮膜拜,隨后就會將沙子有外向內(nèi)收集起來,一分為二,一半會交給參加了儀式的信徒們拿回去供奉,另一半則是由喇嘛們?yōu)⑷敫浇慕又?,讓江河流水把繪制的祝福帶到普天世界。人們對于一個消失在眼前的世界,做著不同的憑吊和評價。而喇叭們手中緩緩流逝的細沙,已不再有那驚艷的容貌,也不再有那些漫天飛舞的諸神佛,也不再有那些欣欣向榮的生命,那些宏偉的廟宇,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繁華。一切都隨風飄入溪水,慢慢地沉淀,漸漸地褪色,永不再返。
關(guān)于為什么壇城做完之后要毀滅的說法眾說紛紜,說的最多的一種對毀滅壇城的低級而庸俗的解釋是:為了表現(xiàn)塵世間的虛幻。被毀滅的不僅僅是喇嘛們所繪制的壇城沙畫,更是一種物質(zhì)層面的表達,然而在喇嘛們的意念之中,通過這種繪制立體畫卷藝術(shù)的修煉,他們可以從中吸取更多的能量,意念中的壇城世界就會越來越堅固,也就更能接近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也有人這樣認為,喇嘛們創(chuàng)作的壇城沙畫是為了表達人生命的短暫和世間的一切變幻無常,難以停留,似乎在告誡我們生活就是一種漫長的付出和等待,短暫的收獲和喜悅的往往會引來痛苦和悲傷。然而對于壇城沙畫的真正理解,藏傳佛教界人士是這樣解釋的:“此舉是為了昭示佛之事業(yè)始於一無所有,而以此能建立具足莊嚴之壇城,進而展開化渡之力用,終究還歸一無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間不斷經(jīng)歷生、住、異、滅之遷演,而無有停滯、執(zhí)取,卻能使傳揚正覺之法脈無盡地延續(xù),以便不停地開展救渡眾生的大事業(yè)?!庇纱宋覀兛梢缘贸觯菏篱g萬物的眾多繁華,不過一掬細沙。也許,壇城沙畫就是以手輕拂即歸空,最能呼應(yīng)“無常、幻化、不執(zhí)著、空性”的佛法的宗教本質(zhì)。
有研究者對藏傳佛教的教義這樣解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調(diào)伏心性’為修行原則,發(f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重放生、忌殺生,提倡教徒出家苦行,解脫世俗苦海。堅持靈魂轉(zhuǎn)生思想,認為人因貪嗔癡等欲望,生活于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六道輪回’,要通過弘發(fā)菩提之心,清凈修煉而到達涅槃境界,才算覺悟成佛,解脫輪回之苦,獲得‘常、樂、我、凈’四德??疾靿巧钞嫷钠鹪窗l(fā)展、制作工藝、造型藝術(shù)等,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藏傳佛教的典型藝術(shù)形式表征出其母教的基本教義,是喇叭們對其教義信奉尊崇的表現(xiàn)。正是這一沙畫形式講究方圓對稱尊崇秩序、棄亂求治的狀態(tài)追求和刪繁就簡、歸于平淡的境界的信奉正是藏傳佛教教義的完美詮釋。我們考察這一神秘獨特的宗教藝術(shù)形式正是為了深化對藏傳佛教教義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為研究這一教派對壇城藝術(shù)形式的影響做出自己的貢獻。
[1]黃建國.用鏡頭記錄壇城[J].旅游,2013,(1)
[2]叢叢.難建易毀的壇城沙畫[J].旅游縱覽,2012,(9)
[3]張克成等.“一沙一世界”——論秩序感在壇城沙畫藝術(shù)中的應(yīng)用[J].文學與藝術(shù),2011
[4]藏傳佛教的基本教義和信條[EB/OL].http://www. fjdh.com
[5]壇城是西藏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須供奉的一種對象[EB/OL].http://www.57tibet.com
[6]最獨特、最精致的宗教藝術(shù):西藏壇城沙畫[EB/ OL].http://www.ifeng.com
[7]獨特的宗教藝術(shù):藏傳佛教壇城沙畫[EB/OL].http:// www.mzb.com.cn
[8]一沙一世界西藏壇城沙畫講述[EB/OL].http:// www.tibet.cn
[9]西藏壇城沙畫:“彩粉之曼陀羅”.寺廟新聞[EB/OL]. http://simiao.simiao.net
[10]壇城沙畫——生命瞬間[EB/OL].http://www.beihai chanyuan.org/chan/beihaichanyuan/fashi/2009-12-0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