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特別是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明史、每變益昌漸行漸盛的文化大國,中國無疑經(jīng)歷和承載了無數(shù)先賢和志士的理想與追求,演繹了一幕又一幕奇譎壯美的夢想和史詩,正是一代又一代國人一個又一個美麗夢想的設(shè)計、奮斗和實現(xiàn)過程,構(gòu)建了絢爛多彩的華夏文明和中國文化。當代“中國夢”的目標是什么呢?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十八大”歸結(jié)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①《習近平解讀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罚ㄓ浾咧x東櫻劉洪俠謝維),《中國青年網(wǎng)》http://www.youth.cn 2013-03-17 10:02:00。這個目標無疑是中華民族矢志奮斗的共同理想,它的實現(xiàn)無疑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在各個方面、各個領(lǐng)域的持久努力。不過這個“中國夢”的構(gòu)建和實現(xiàn),也離不開對歷代先賢“夢想”合理因素的汲取和弘揚,只有如此才是真正中國特色之路,也才可以說是真正實現(xiàn)了“中國夢”。在往圣先賢中,修訂《六經(jīng)》、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的“至圣先師”孔子,他的夢想或“志向”(下文稱“圣人夢”、“夫子志”)自然是影響和推動中國歷史文化最為深刻的思想資源,認識和回顧這份資源,對于當今“中國夢”的實現(xiàn),無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近代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說:“夢是愿望的滿足。”同時,夢又是未滿足的愿望,是愿望的開始。宋人有曰:“形接為事,神遇為夢;事見于有為,夢出于有思?!雹陉愊榈馈墩撜Z全解》卷四。付諸實踐才是事業(yè),未付諸實踐只能說是夢想。古人的夢想往往以“言志”方式表達出來,故又稱“志”。無論賢愚都有自己的“夢”和“志”,只不過,凡人之夢與志僅及己身,圣賢之夢和志則關(guān)乎眾生、惠及天下,孔子的“夢”與“志”當然是關(guān)于天下蒼生的大夢和大志。
《論語》《史記》明確記載的“孔子夢”有兩處,記載孔門師徒言“志”(愿望)的有三處。《史記》曾記孔子晚年“夢奠于兩楹之間”,不久他就死了,①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這是個不祥之夢。《論語·述而》記載了孔子另一個關(guān)于“夢”的故事:“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笨装矅唬骸翱鬃铀ダ希粡?fù)夢見周公,明盛時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也。”②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說明孔子壯年時曾經(jīng)常常夢見周公,他夢見周公的愿望是“欲行其道”,要現(xiàn)實周公的事業(yè),這是“圣人夢”、“復(fù)興夢”。周公的什么事業(yè)呢?即周公“制禮作樂”、“禮讓為國”的事業(yè)?!墩撜Z·雍也》載:“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焙侮獭都狻芬自唬骸氨O(jiān),視也。言周文章,備于二代,當從之?!倍赶摹⑸?,夏尚忠,殷尚質(zhì),周尚文,周之禮樂文化,遠比二代豐富盛美,孔子提倡“禮讓為國”,故以實現(xiàn)周代的禮樂文明為其理想的追求?!墩撜Z》還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保ā短┎罚┣罢咧v的是西周盛時的情況,后者講的是東周即孔子所處時代的狀況。他夢見周公、欲行其道就是要恢復(fù)西周“有道”的狀態(tài),重新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理想,是即最早的中華“復(fù)興夢”。宋人陳祥道說:“孔子之盛時,嘗欲有大勛勞于天下,而思周公之所為,故夢見之。及其衰也,知時命不我與,而不復(fù)思周公所為,故不復(fù)夢見之。高宗之夢傅說,文王之夢臧丈人,其出于有思,亦如此。莊周曰‘古之真人不夢’,何也?真人以性言,圣人以德言,性則入而冥道,故無夢;德則出而經(jīng)世,故有夢?!雹坳愊榈溃骸墩撜Z全解》卷四。無論陳氏說夫子前后“夢”與“不夢”是否真出于“有思”和“無思”,但是他說“孔子夢”是“思周公之所為”,和“德出經(jīng)世,故有夢”之說,卻是合乎孔子當年實際的。因此我們說,“孔子夢”是關(guān)乎天下蒼生的“復(fù)興周禮”的“圣人夢”。
“孔子夢”的具體內(nèi)容,在《論語》和《禮記》還有三處記載,詳盡闡述了孔子之“志”(或“夫子之志”),可借以彰顯“孔子夢”的完整內(nèi)涵。
一是《論語·公冶長》載: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荆俊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子路之志主于仗義疏財,顏回之志主于謙虛內(nèi)斂,孔子之志則主于安邦利民。宋人邢昺《論語注疏》說,子路表現(xiàn)出“重義輕財之志”,顏回表現(xiàn)出“仁者之志”,而“夫子之志”則表明:“愿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己,待之以不欺也;少者歸己,施之以恩惠也?!弊勇匪允恰疤庁敗敝?,顏回所言是“處己”之道,孔子所言才是“處世”之道;故子路可與共財,顏回可與共榮辱,夫子可以與共天下。師徒都有安人利人的情懷,但卻以夫子之志為最高。
二是《論語·先進》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p>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p>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捍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p>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各言其“志”,夫子唯獨贊賞曾皙之志,說明夫子之志與曾皙相同。何也?細觀其情其文,子路之志,立足亂世之中發(fā)展武備,是即《論語·顏淵》之“足兵”,猶尚于“力”。 冉求之志,不辭小國,雖然能夠富民,是即《論語·顏淵》之“足食”,但猶主于“利”。公西華之志,主于禮樂文明,略當《論語·顏淵》之“民信”,乃尚于“文”。 只有曾點之志,自由自在,幸福安樂。四子之言志,正好反映出治國的理政的不同階段:子路使民“有勇”主于鞏固政權(quán),冉求“足民”主于發(fā)展經(jīng)濟,公西華“治禮”主于文化建設(shè),只有在此三個階段完成后,才會有曾點所希冀的幸福境界。但是前三子之志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因為他們還處于治國理政的初級階段,未脫于功利。只有曾點之志,既無戰(zhàn)爭之禍,又無衣食之憂(“春服成”),亦無勞作之苦,還有禮樂之化(“舞雩”),更有朋友之樂,加之以個性解放、行為自由(“風乎”“浴乎”云云),是其時天下有清明之政,天地有清朗之氣,山水有晴和之光,從者有情投之樂,自己才有忘情之適。這是既富足又安閑,既和諧又平等,既輕松又快活,既自由又文明的狀態(tài),安寧、富足而又幸福,難怪夫子要有“與點”之嘆了。
對于這段文字,朱熹《論語集注》有長篇點評說:“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guī)規(guī)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雹僦祆洹端臅戮浼⒄撜Z》卷六。到底是不是真如朱子所說,曾皙之志表現(xiàn)了“人欲盡處,天理流行”的狀態(tài),不必追究,但他說這體現(xiàn)了曾皙“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的自由,和曾皙“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自得,倒是如實而可取的。這正是政治穩(wěn)定、社會富足,安而泰、富而樂的理想狀態(tài)。人生得此,就是有燕侶仙儔、瓊樓玉宇也不必去羨慕了。
如何才能實現(xiàn)曾皙這個“志”(希望)呢?在儒家經(jīng)典所記孔子言“志”的第三條文獻中,亦即《禮運》孔子所述“古志”,對此有所完整的注解,是即著名的“大同”理想和“小康”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zhí)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上述“大同”和“小康”之說,據(jù)孔子說是見于“古志”記載,這個“志”,鄭玄注為“識”(音誌),孔穎達疏:“孔子自序雖不及見前代,而有志記之書披覽可知?!敝恕爸尽睘椤爸居浿畷奔礆v史記錄??鬃蛹捌淙寮摇坝挝挠凇?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漢書藝文志》),以史為教,要他們所述的“古志”中也寄托了自己的志愿和理想,近人說孔子是“托古改制”,因為“六經(jīng)”皆史,也是“六經(jīng)”皆志,所以“大同”、“小康”也是儒者之“志”(理想)。 這套安于“小康”、向往“大同”的政治觀,完整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治國 “理念”(“儒者夢”),可以說是國人最早的 “強國夢”、“富國夢”和“安天下之夢”,我們稱之為“中華夢”也無不可。
《禮運》只記錄了“大同”、“小康”這個“中華夢”的大致輪廓,如何實現(xiàn)卻未明言。漢代流行孔子之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 ”②《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鄭玄注引“孔子曰”,孔穎達《正義》謂為《孝經(jīng)緯》佚文。又提出了“《春秋》之志”和“《孝經(jīng)》之行”的問題,似乎孔子之“志”就是《春秋》,何哉?漢人說《春秋》是孔子“據(jù)亂世而反之正”的作品,是孔子政治理想的寄托。這個理想的實現(xiàn),要通過《孝經(jīng)》來完成。
何為“《春秋》之志”? 《莊子·天下篇》云:“《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云云。說明“《春秋》之志”即是“先王之志”,二者是完全相同的,“《春秋》之志”與《禮運》所載“古志”(亦即“先王之志”)所言是可以相通的。如果說“大同”中“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等等體現(xiàn)了最偉大的“仁德”是話;那么“小康”中“禮義為紀”和“著義考信”等等,就體現(xiàn)了最廣泛的“道義”。 “《春秋》之志”也就是“仁義”之志。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就說:“《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繁體作“義”-引者)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于人,義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shè)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p>
董仲舒認為,“仁”從“人”得聲,是愛人的意思?!傲x”(繁體作“義”)從“我”,是嚴格自律的意思。 董子這套關(guān)于“仁”“義”本義的探討未必合乎“六書”的訓釋原則,但是他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眳s是合乎儒家精神的。特別是他揭示“《春秋》為仁義法”,也是千正萬確的,《春秋》就是孔子用 “仁義”原則來刪修的一部政治史學名著,與《禮運》的精神是相通的。他說:“以仁安人,故仁之為言人也”,不就是“大同”理想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嗎?“以義正我,義之為言我也”,不就是“小康”世界中“謹于禮,著其義,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眴??所以我們說,孔子修《春秋》,通過對魯國歷史的褒譏貶絕、筆削隱寓,所要達到的目的正是《禮運》所述“古志”中的治國信念和政治理想。因此,讀《禮運》可以知“圣人夢”的具體內(nèi)容,讀《春秋》可以知“夫子志”的具體應(yīng)用?!洞呵铩放c《禮運》本來是可以相通而又相證的。
歸納以上數(shù)處孔子言“志”的內(nèi)容,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夢”的基本特征,不外乎:政治清明(“天下為公”、“禮讓為國”),官員廉能(“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禮義為紀”);經(jīng)濟富足(“貨惡其棄于地”、“豐衣足食”),生活安寧(“男有分,女有歸”、“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五倫克諧(“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社會和順(“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有信之”、“盜賊不作,外戶不閉”);生態(tài)文明(“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天下和平(“足食足兵”、“謀閉而不興”)。這難道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稱之為“中華夢”固亦可矣。
《禮運》展示了孔子“圣人夢”的具體狀態(tài),但其中只揭示其綱領(lǐng);《春秋》表達了孔子“圣人夢”對歷史的評價,但這其中也只見諸評斷。在孔子看來,這都還不算完美,要努力去實現(xiàn)這一夢想,就要通過對《孝經(jīng)》的實踐,故說:“行在《孝經(jīng)》。 ”也就是說,必欲實現(xiàn)他所揭示的“中華夢”,就必須從《孝經(jīng)》所示做起,《孝經(jīng)》是指向成己成仁、幸福安寧的康莊大道。何以言此? 答曰:《孝經(jīng)》既有與《論語》、《禮運》和《春秋》相通的共同理想,也有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其中所構(gòu)建的“孝悌禮樂”體系就是美麗夢想得以實現(xiàn)的具體道途。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就載“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講的就是“政治清明”:其說“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說“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就是“禮讓為國”、“老安、少懷、友信”?!爸恋乱?,以順天下”者,“仁”也;“民用和睦,上下無怨”者,“義”也。 可見《孝經(jīng)》講的也是“仁義”思想,其宗旨與《春秋》、《禮運》都是相通的?!缎⒔?jīng)》在《三才章》說:“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痹凇妒ブ握隆氛f:“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倍啻螐娬{(diào)“不肅”“不嚴”,即是提倡“和平”政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用以譬喻“仁政”“德治”的溫和推進,即是“政治清明”的理想方式。
《孝經(jīng)》表達“官員廉能”的章句有:《圣治章》強調(diào)官為民則,言傳身教:“(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薄陡袘?yīng)章》號召官員要“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吨T侯章》要求處于高位的官員要有規(guī)矩廉恥:“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薄肚浯蠓蛘隆访鞔_要求官員們生活要有法度:“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钡鹊?。
《孝經(jīng)》講“發(fā)展經(jīng)濟”的段落有:《三才章》要求順應(yīng)天地之道以享其利:“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薄妒苏隆穭t要求人盡其力,聚財養(yǎng)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p>
人生努力的目標無非是謀求“生活幸?!?,古今無二?!缎⒔?jīng)》講“生活安寧”有《開宗明義章》,認為個人的成功和幸福,首先在于身體健康,然后才能立身揚名:“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薄都o孝行章》認為要想得到生活幸福,必須遵守法紀:“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諸侯章》又強調(diào),只有“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幸福的前提是 “五倫和順”、“家安國治”,《孝治章》也說:“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薄妒ブ握隆芬舱f:“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薄度耪隆酚州d子曰,要求“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薄都o孝行章》引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感應(yīng)章》說:“長幼順,故上下治?!?/p>
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環(huán)境,《孝經(jīng)》認為,家庭幸福要建立在“生態(tài)文明”、“天人一體”的系統(tǒng)之下。《三才章》提倡要尊重天地之道:“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感應(yīng)章》引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钡鹊?。
《孝經(jīng)》將政治生活的終極目標,確定為“四鄰友好”、“天下和平”。《孝治章》引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且蕴煜潞推剑瑸?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p>
從上簡單的比對中可知,《孝經(jīng)》在討論政治和人生的理想時,同樣有政治清明(“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不肅而成”“不嚴而治”), 官員廉能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經(jīng)濟富足(“勤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生活安寧(“在下不亂”“在丑不爭”);五倫克諧(“不失于臣妾,故得人之歡心”、“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社會和順(“長幼順,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生態(tài)文明(“順天之道,因地之利”、“災(zāi)害不生”),天下和平(“天下和平,禍亂不作”)等內(nèi)容。其中也貫穿有“仁義”情懷和“禮樂”精神,與《論語》《禮運》乃至《春秋》所言,可謂情意相通,宗旨相全,《孝經(jīng)》的理想也就是“中華夢”的完整體現(xiàn)。
從前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雹偎抉R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為《孝經(jīng)》是孔子專門為曾子履行孝道而作的方案,何其小焉者焉!《孝經(jīng)》內(nèi)容至大、立意高遠,孫中山《三民主義》就說:“《孝經(jīng)》所講究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薄缎⒔?jīng)》是中華美德的集中表述。故鄭玄有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雹谛蠒m《孝經(jīng)注疏》唐玄宗《孝經(jīng)序》《疏》引鄭玄說?!端鍟?jīng)籍志序》亦云:“孔子既敘‘六經(jīng)’,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于孝者也?!闭J為《孝經(jīng)》概括了“六經(jīng)”內(nèi)容,是儒家思想的總綱,可謂得其精神矣!
《論語》《禮運》及《春秋》所展示的孔子“夢”(或“夫子志”)如彼,《孝經(jīng)》展示的理想政治和幸福人生圖景又與之契合如此,孔子所謂“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正指明了《春秋》與《孝經(jīng)》實質(zhì)相同,精神相通,一主理想,一主實行。要實現(xiàn)《春秋》所反映的“夫子志”,端由于《孝經(jīng)》的兌現(xiàn)和付諸實施。也就是說,無論是“天下為公”,或是“天下為家”;無論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或是“大人世及,禮義為紀”;無論是“財棄于地,力恨不出于己”,或是“以立田里,以立制度”、“貨力為己”,如果要達到“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境界,要實現(xiàn)“政治清明、官員廉能,經(jīng)濟富足、生活安寧,五倫克諧、社會和順,生態(tài)文明、天下和平”的理想,都要從實踐《孝經(jīng)》做起。如果說《春秋》所表達的是治國藍圖和政治理想 (亦即 “夫子志”、“圣人夢”)的話,《孝經(jīng)》所設(shè)計的程序就是實現(xiàn)這些志愿和夢想的行動綱領(lǐng)。
《孝經(jīng)》“開宗明義”說“至德要道,以順天下”,什么是“至德要道”呢?鄭玄注:“至德,孝悌也;要道,禮樂也?!雹傩蠒m《孝經(jīng)注疏》卷一引“鄭云”。達到天下治理,是以實踐孝悌倫理為前提,以實現(xiàn)禮樂文明為途徑的。之所以要如此這般,《廣要道章》所引“子曰”做了圓滿的解答:“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闭J為民眾愛心的勸導、規(guī)矩意識的加強,要靠“孝悌”情感來啟發(fā)。社會風俗的改良,政治秩序的調(diào)整,要靠“禮樂”制度來實現(xiàn)?!靶┒Y樂”就是和睦家庭、改良社會、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法寶,是和順天下的“至德要道”,這就是《孝經(jīng)》多次提到的“孝治天下”。
《論語》載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學而》)《孝經(jīng)》引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毙┦切蕹扇实?、實現(xiàn)儒家教化的根本。有子又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大學》也說:“自天子以至于庻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雹凇缎⒔?jīng)三才章》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币獙崿F(xiàn)前述的“政治清明”以至“天下和平”云云者,端在于從天子至于士人的個人素質(zhì)的普遍提高和君子人格的完全養(yǎng)成??梢娨_至個人修身、社會教化之目標,是不可以不知孝悌的。
《圣治章》說:“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笨梢妼崿F(xiàn)“五倫克諧”不可不知孝悌。
《圣治章》說:“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庇终f君子愛親敬親,“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泵鞔_要求天子“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保ā短熳诱隆罚灰笾T侯之孝要 “在上不驕”,“制節(jié)謹度”,才能 “長守貴”、“長守富”,“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諸侯章》);要求卿大夫之孝要“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做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卿大夫章》)等等?!渡袝虻洹氛f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眻虻氖⑹捞?,就是靠孝悌睦族來實現(xiàn)的。故《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③是故實現(xiàn)“政治文明”不可不知孝悌。
《孝經(jīng)》要求士人盡孝,做到“資于事父以事君”,“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士章》);要“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開宗明義章》)。要求庶人盡孝,要“順天之道,因地之利,勤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庶人章》)。 是“發(fā)展經(jīng)濟”、實現(xiàn)人生價值,俱不可不講孝悌。
在實現(xiàn)“生態(tài)文明”方面,前引《孝經(jīng)》“子曰”,要做到“事天明”、“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其前提就是“事父孝”、“事母孝”。又說想使“鬼神著”、“神明彰”、“光于四?!?,都要以“孝悌之至”為條件。是以實現(xiàn)“生態(tài)文明”不可不知孝悌。
前引《孝治章》“子曰”說:“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故得萬國之歡心……是以天下和平”,更是“天下和平”不可以不知孝悌的典型。
由此可見,“孝悌”提倡是實現(xiàn)“夫子志”、“圣人夢”(亦即“中華夢”)的最簡便、最快捷的“至德”。《廣至德章》引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真是一舉孝而百善至,一舉悌而眾禮明,真所謂“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也!
講孝講悌,都還是情感的問題,但是對于感情的體悟,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或有“因親以生愛”者,或有“因嚴以生恨”者;或有因孝以成君子,或有因孝以成愚氓者,如果各行其是,各縱其情,就會出現(xiàn)倫理混亂、天下不安的消極影響。如何正確地實行孝悌,尚待“禮樂”等制度來予以規(guī)范,因此“孝悌”必須與“禮樂”共生連言。關(guān)于禮樂的必要性,孔子曾經(jīng)有言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shù)之交也?!雹佟抖Y記·哀公問》??梢?,要是沒有禮樂,人們在宗教活動中對天地鬼神的祭祀就做不好;沒有禮樂,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對君臣上下的關(guān)系就處理不好;沒有禮樂,人們在家庭和社交中對親屬和親戚關(guān)系就處理不好。無論是敬天禮地、治國安邦,或是興孝興悌、和諧五倫,都需要禮樂來幫忙和輔助。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禮樂文明呢?“禮以義起、樂因情生”,禮樂制度也是緣于人們的孝悌之心而衍生出來的?!缎⒔?jīng)》說:“禮者,敬而已矣?!倍Y就是由于人要表達“敬”的意思而產(chǎn)生的,“敬”就是“因嚴以教敬”的“敬”,也就是對親人的熱愛和尊重?!缎⒔?jīng)》說:“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廣要道章》)如果說“孝悌”是啟發(fā)人們親愛禮順的“至德”的話,那么“禮樂”就是根據(jù)此情此心而建立起來的顯愛顯敬的“要道”。
只要將“孝悌”至德和“禮樂”要道,推而至于天下,人們就無不知愛,無不知敬,社會就無不安寧、天下就無不和平了?!缎⒔?jīng)》認為孝悌禮樂是人類的至行,也是天下的公理?!度耪隆芬釉唬骸胺蛐?,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毕韧醯恼陶浅鲇趯@個天經(jīng)地義法則的體悟和模擬,《孝經(jīng)》說:“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保ā度耪隆罚┩菩小靶┒Y樂”的合理性,在儒家這套天地人的“三才之道”關(guān)系中得到了完全的落實。
踐履“孝悌”倫理,遵守“禮樂”文明,既是“先王”為治理天下而提倡的人文關(guān)懷,也是圣人對于天地等自然法則的刻意效仿,它普適于各個階層的一切人等,也適用于天地間的一切人群?!缎⒔?jīng)·庶人章》曰:“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笨梢娦┦侨裥缘模瑳]有階級性,不存在誰要誰不要、誰有資格誰無資格的問題。孝悌又是普適性的,《孝經(jīng)》屢次說到孝悌之道要 “刑于四?!?、“光于四?!?,曾參也說過:“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雹谛┣閼丫哂小胺胖暮6詼省钡钠帐纼r值。因為把孝悌做好了,就會實現(xiàn)孔子提倡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夫子志”。就此而言,孔子的“夫子志”、“圣人夢”不僅是“中華夢”,而且也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說,稱之為“世界夢”、“人類夢”也未嘗不可。
如果有人連這一點都不予承認,連對親人起碼的感恩和愛敬都不講了,那必然有非人類,甚至具有反人類的情緒,對于這樣的人是罪不容誅的。《孝經(jīng)·五刑章》引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呂氏春秋》也引《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①《禮記·大學》。可見古之人對“孝悌之道”視之重,持之慎,而倡之嚴,求之亟矣!近世以來,激進追新的大人先生們,卻以詆毀孝悌、侮蔑圣人為能事,而時下“紹述”疑古的二三君子,仍然以反對普世價值、普適倫理為號召,否定人類感恩的共同情懷,悖情違禮,亦何不思之甚也!
今天倡言“中國夢”,當然需要新思維、新道德、新夢想,但是也不能拋棄舊文化、舊歷史完全不顧,所謂“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特別是不能拋棄古先圣賢為追尋 “中華夢”進行的成功踐履所實行過的“孝悌禮樂”,因為我們不能連人類起碼的感恩情懷都不講、連人類共同希望的文明和秩序都不要了。正確的方法應(yīng)該是,植根于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尋求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以實現(xiàn)當代國人的“中國夢”。對于這個特色道路的尋找,我們認為孔子的“夫子志”、“圣人夢”有很好參考價值。《大學》提倡“明明德”、作“新民”,同時也屢引舊籍來作為精神源泉:“《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②《呂氏春秋 孝行》。這種圖“新”而不忘“舊”,“溫故知新”,甚至“變舊為新”的做法,對今天“中國夢”的實現(xiàn)實有榜樣性作用。只要我們還生活在這個千里“邦畿”之內(nèi)(《詩經(jīng)》“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我們的“舊邦”文化就在所必顧、也在所必新(《詩經(jīng)》“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當代學人的任務(wù),端在于認真回顧和研究“舊邦”文明,重溫“夫子志”,重品“圣人夢”,日新其德,從而開辟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新途徑和新境界。我們必須跳出單純的“經(jīng)濟發(fā)展夢”,而應(yīng)全面設(shè)計并切實地實踐 “政治清明夢”、“官員廉潔夢”、“五倫克諧夢”、“社會和順夢”、“生態(tài)文明夢”、“天下和平夢”。在內(nèi)實現(xiàn)“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夫子之志”,在外實現(xiàn)“萬國歡心”、“天下和平”的“治國平天下”之“夢”!只有這樣,也才能達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钡倪h大目標。
[1][春秋]孔子.孝經(jīng)[M].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
[2][戰(zhàn)國]莊周.莊子[M].唐成玄英疏本.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3][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清蘇輿義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標點本.
[4][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5][宋]邢昺.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標點本.
[6][宋]陳祥道.論語全解[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版影印.
[7][宋]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標點本.
[8][民國]孫中山.三民主義[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