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章 星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1611-1680年)在其著名戲劇《風箏誤》第5出《習戰(zhàn)》中有一段幽默對白,其中有一句這樣說道:“我想中國所少的,只有一個象戰(zhàn)。孤家已曾蓄有猛象數(shù)百,鐵騎三千。象陣前驅,騎兵繼進,以此制敵,何愁不坐取中原?!笔聦嵅⒎侨绱?。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僅有象陣,而且一度十分強大,甚至在南部地區(qū)自成兵種。雖然象兵從未上升為國家主要兵種,古代兵制中對象兵的設置所見材料也是語焉不詳,但將體型龐大的大象運用于軍隊儀仗、作戰(zhàn)和后勤運輸,其發(fā)揮的作用是相當驚人的。
目前學界對“象兵”問題尚無相關研究,張潔的《歷史時期中國境內亞洲象相關問題研究》對“亞洲象”問題有詳細敘述,王開文的《中外象戰(zhàn)奇觀》對“象戰(zhàn)”有過論述,但還未有人對古代的“象兵”及其發(fā)展沿革做過系統(tǒng)研究,茲以此文拋磚引玉。筆者認為中國古代的“象兵”沿革可分為3個階段,即先秦時代的以象為“兵”時期,人們對象的利用還處于粗獷的初級階段;漢唐至宋的“象兵”時期,這一階段開始了“人象合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象兵”;元明清的“象兵制”時期,這個時候“象兵”逐漸成熟,成為軍制,并被中央、地方政權廣泛地運用到戰(zhàn)爭中去,也形成了成熟的象戰(zhàn)兵法。
古人將動物運用于戰(zhàn)爭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使用的當屬馬了,所以騎兵可能是繼步兵、水兵之后最古老的兵種。軍事上對動物的利用不僅僅限于后勤補給,有時也直接運用于戰(zhàn)爭一線,大象被人類馴服至少有5 000年歷史,人們在戰(zhàn)爭中使用大象主要是由于它的體型龐大,具有很強的威懾力,尤其是在對方初次接觸的時候,效果很突出。
早期對戰(zhàn)象的使用主要是作為戰(zhàn)爭的輔助工具——以象為“兵”。關于大象用于軍事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左傳·定公四年》:“已卯,楚子取其妹季羋畀我以出,涉雎,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zhí)燧象以奔吳師?!盵1]1554-1555晉杜預注曰:“燒火燧系象尾,使赴吳師,驚卻之?!边@一事件的后世之師就是著名的“火牛陣”。然而,這并不是中國最早將大象應用于軍事的事件,《呂氏春秋·古樂篇》也記載:“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雹亳R敘倫在《呂氏春秋記》中解釋道:“商人以其先世駕牛馬之具用之于象,故曰‘服象’。以象戰(zhàn),故曰‘為虐’?!笨梢娺@是中國古代最早將大象應用于軍事的事件。表明至少在商代之時中國已經(jīng)將象運用于戰(zhàn)爭,但具體情況不詳,應該也是以驅使戰(zhàn)象為主。
先秦時期對于騎象作戰(zhàn)的戰(zhàn)樓很可能由于技術原因沒有設計出來,也沒有明確文獻記載人與象的結合,也未見“象兵”的記載,所以對“象”的使用很可能還處在以象為“兵”的初級利用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利用人們對戰(zhàn)象這一龐然大物的恐懼驅象作戰(zhàn)。事實上在早期大象雖然進入軍事領域,但更多的時候它只是戰(zhàn)爭中的輔助工具,并未成為正式兵種,早期大象還承擔了軍事威儀的作用,與其他猛獸一起為軍隊助威。如《后漢書·光武帝紀》卷1載:“王莽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盵2]5古代行軍作戰(zhàn)中珍禽猛獸長期以來視為軍隊威武的象征。除此之外大象還用于皇家威儀,例如:
象車,漢鹵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吳后,南越獻馴象,詔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shù)十人,使越人騎之。元正大會,駕象入庭。[3]756
象,漢鹵簿,最在前。晉平吳后,南粵獻馴象,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shù)十人,使越人騎之以試橋梁。宋朝鹵簿,以象居先,設木蓮花座,金蕉盤,紫羅繡襜絡腦,當胸、后秋并設銅鈴杏葉,紅牦牛尾拂,跋塵。每象,南越軍一人跨其上,四人引,并花腳幞頭,緋繡窄衣、銀帶。[4]1059
從上可知,越人應該早在晉朝時期出現(xiàn)了象兵,當然很可能數(shù)量有限,所以史書上要大書特書。這主要與當時的氣候有關,不同于商、周時期的氣候溫暖,此時中原進入寒冷期,北方野象已然絕跡,所以才有越人獻馴象。
關于象與兵結合為象兵,大約源起于秦漢時期。雖然沒有文獻記載表明秦漢時期中國已從以象為“兵”向“象兵合一”過渡,但是古代史書中卻有周邊國家使用“象兵”的豐富史料。如《史記·大宛列傳》載:“(身毒)其人民乘象以戰(zhàn)?!盵5]3166這應該是中國古史中關于“象兵”的最早記載。對這條史料應予重視,它表明古人已經(jīng)認識到其他周邊國家是如何利用戰(zhàn)象了。因此,可大膽推論,這個時候中國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使用戰(zhàn)象的時候,很可能也發(fā)展到了騎戰(zhàn)的階段。古代的印度一直與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著經(jīng)濟文化交流?!妒酚洝ご笸鹆袀鳌份d:
(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shù)千里……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shù)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盵5]3166
與印度相近的中國西南地區(qū),在張騫“鑿空”之前已經(jīng)存在緊密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身毒(印度)的“乘象以戰(zhàn)”戰(zhàn)法傳到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極為可能,所以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象兵”最遲應該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
這一時期關于國內“象兵”的具體裝備鮮有文獻記載。但是可以結合周邊國家“象兵”的武器、作戰(zhàn)方式的史料記載管窺一二?!度龂渎浴肪?載:“周軍逼江陵。梁人率步騎,開枇杷門出戰(zhàn)。初嶺南獻二象于梁,至是梁王被之以甲,負之以樓,束刃于鼻,令昆侖馭之以戰(zhàn)。楊忠射之,二象反走?!薄侗笔贰の饔騻鳌份d:
“乾陀國(今阿富汗境內)在烏萇西。本名業(yè)波,為嚈噠所破,因改焉。其王本是敕勒,監(jiān)國已二世矣。好征戰(zhàn),與罽賓斗,三年不罷,人怨苦之。有斗象七百頭,十人乘一象,皆執(zhí)兵仗,象鼻縛刀以戰(zhàn)?!盵6]3233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兵術》載:“凡有四兵,步、馬、車、象。象則被以堅甲,牙施利距,一將安乘,授以節(jié)度,兩卒左右,為之駕馭?!盵7]200《新唐書·馬燧傳》載:“為戰(zhàn)車,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載兵,止則為陣,遇險則制沖冒?!盵8]4885狻猊是獅子的別稱,“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意思是讓大象和獅子打頭陣沖鋒,戰(zhàn)車作為第二波沖鋒,這樣可以有效增強士氣與軍隊的沖擊力、戰(zhàn)斗力,為戰(zhàn)車和步、騎兵創(chuàng)造有利勢態(tài),同時戰(zhàn)象也承擔者“行以載兵”的運輸任務,由此可以推斷其數(shù)量應該不少。
從上述史料中可得知,士兵們一般會在戰(zhàn)象的象牙上綁上利刃讓戰(zhàn)象沖鋒殺敵;戰(zhàn)象背負戰(zhàn)樓,身披戰(zhàn)甲,士兵安坐象背,執(zhí)弓箭、長矛等武器,居高臨下。于此同時戰(zhàn)象還承擔軍事運輸?shù)娜蝿?。?zhàn)象體型龐大,極具威懾力,如果戰(zhàn)車算是古代戰(zhàn)場上的“坦克”的話,那么戰(zhàn)象可以視為“重型坦克”。
“象兵”這一兵種進入了戰(zhàn)場,人們就開始研究應對之策。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大象的許多弱點,并利用這些弱點反制象戰(zhàn)。其一,以響制象。人們知道,大象怕巨響,今日云南地區(qū)的百姓還靠鞭炮的巨響嚇走野象?!端螘ぷ趷鈧鳌份d:
“林邑王范陽邁傾國來逆,限渠不得渡,以具裝被象,諸將憚之……愨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酥破湫危c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盵9]1987
宗愨在面對巨象時,制作出獅子的模型,事實上大象并不懼怕獅子,很有可能是宗愨軍模仿獅子發(fā)出的吼聲或發(fā)出巨響震懾戰(zhàn)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敗為勝。
其二,引弓弩射象,象驚自潰。古代的弓弩相當于今日的遠程射擊武器,可以對大象造成有效驚嚇,從而擾亂敵陣,制敵取勝?!端鍟⒎絺鳌份d:
(劉方)尋授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經(jīng)略林邑。大業(yè)元年正月,軍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方擊走之。師次闍黎江,賊據(jù)南岸立柵,方盛陳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既渡江,行三十里,賊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瘡,卻蹂其陣,王師力戰(zhàn),賊奔于柵,因攻破之,俘馘萬計。[10]1358
其三,設置陷阱,以退為攻,引象陷陣。《隋書·南蠻傳·林邑》載:
仁壽末,上遣大將軍劉方,為驩州道行軍總管,率欽州刺史寧長真、驩州刺史李暈、開府秦雄步騎萬余及犯罪者數(shù)千人擊之。其王梵志率其徒乘巨象而戰(zhàn),方軍不利。方于是多掘小坑,草覆其上,因以兵挑之。梵志悉眾而陣,方與戰(zhàn),偽北,梵志逐之,至坑所,其眾多陷,轉相驚駭,軍遂亂。方縱兵擊之,大破之。[1]1833
雖然有諸多辦法可破“象兵”,但是對于沒有見過“象兵”的北方士兵,這種大型戰(zhàn)象仍然具有十足的威懾力,因而常常吃敗仗。《宋史·兵志十一》載:
時周士隆上書論廣西、交趾事,請為車以御象陣,文彥博非之。安石以為自前代至本朝,南方數(shù)以象勝中國,士隆策宜可用,因論自古車戰(zhàn)法甚辯,請以車騎相當試,以觀其孰利。帝亦謂北邊地平,可用車為營,乃詔試車法,令沿河采車材三千兩,軍器監(jiān)定法式造戰(zhàn)車以進。[11]4914
由此可見,南方少數(shù)民族對“象兵”的使用的確讓中央王朝頭痛,宋人姜夔《鐃歌吹曲·時雨霈》云:“南兵象陣,自謂孔武?!闭f明在中國的嶺南和西南地區(qū)“象兵”的運用頻繁,并“數(shù)以象勝中國”。周士隆建議以戰(zhàn)車抵御戰(zhàn)象,究竟有多大效果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大而笨重的戰(zhàn)車在山多林密的南方其機動性較差,恐怕其作用有限。這很有可能是后世中央王朝也引進“象兵”以“蠻”制“蠻”的原因,這也為“象兵”發(fā)展至“象兵制”提供了前提條件。
經(jīng)過長期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積累,人們對于“象兵”的運用日益嫻熟。中央王朝認識到了象兵的重要作用,這時的“象兵”開始上升為國家的正式兵種之一。元明清三代,“象兵”進入制度化發(fā)展時期,遂成一大兵種。
自元代起,“象兵”不再是少數(shù)民族及其政權的獨門武器。蒙元時期,蒙古人征戰(zhàn)歐亞大陸,俘虜了大量戰(zhàn)象,并將這些戰(zhàn)象編入軍隊,標志著古代中國“象兵制”時代的到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
迄于正午,緬王軍不能復敵遂,潰散而逃。韃靼見敵敗走,乘勝追逐,殺戮無算,見之誠可憫也。追擊久之,始止。已而還林中;捕取逃象,某捕象,伐象藏伏處之大樹。雖如此,若無緬軍俘虜之助,仍不能得;蓋象性較他獸為靈,俘虜識其性,教以捕之之法,得二百余頭。自此戰(zhàn)后,大汗始有多象。[12]273
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盛滿白節(jié)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12]203
《馬可波羅行紀》中所記5 000頭象雖有夸張失實之處,但也并非妄言虛構。如《元史·世祖紀七》載:“納速剌丁將大理軍抵金齒、蒲驃、曲蠟、緬國界內,招忙木、巨木禿等寨三百,籍戶十一萬二百。詔定賦租,立站遞,設衛(wèi)送軍。軍還,獻馴象十二。”[13]213可見元代完全有可能從云南地區(qū)獲得戰(zhàn)象,而且規(guī)模不可小視。
隨著“象兵”由地區(qū)性兵種躍升進入中央王朝軍事體制之內,“象兵制”逐漸形成。到了明代,“象兵制”發(fā)展成熟,開始出現(xiàn)相關管理“象”的政府機構。《明史·職官志》:“馴象所,領象奴養(yǎng)象,以供朝會陳列、駕馭、馱寶之事?!盵14]1862馴象所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央王朝開始將“象”的供給納入制度化,從而有效保證了象源的獲得。
元明清3代史書中經(jīng)??梢钥吹街醒胝?、地方政權出戰(zhàn)使用“象兵”的記載?!恶R可波羅行紀》關于忽必烈伐乃顏之戰(zhàn)記載:“大汗既至阜上,坐大木樓,四象承之,樓上樹立旗幟,其高各處皆見?!盵12]169《明史·沐英傳》載:“蠻驅百象,被甲荷欄盾,左右夾大竹為筒,筒置標槍,銳甚?!盵14]3758《小腆紀傳》載:“趙印選、胡一青、王永祚三人,皆滇將。崇禎末,滇督命三人將象兵應詔入援。乙酉(1654年)夏,甫抵江西而南都已陷,假道建昌旋師。”[15]356劉廣廷《廣陽雜記》亦云:“吳三桂之來湖南有象軍焉,有四十五只,曾一用之,故長沙人多曾見之。”《清史稿·李定國傳》載:“有德率師出戰(zhàn),定國軍中象陣略退,斬馭象者以徇,所部戰(zhàn)甚力,驅象突陣,有德敗績,退保桂林?!盵16]9169可見象兵正式成為中央政權兵制中的有力兵種。
關于“象兵”成為兵制,晚清人鄭觀應(1842-1922年)做過言簡意賅的總結。他在《盛世危言·練兵》中說:
陸軍分炮兵、馬兵、步兵,各為一等。再于步兵之中又分作三枝,曰:獵隊、象隊、大行隊。獵隊執(zhí)短槍,附劍槍末,藉引前鋒,多開而寡合。象隊執(zhí)長槍,附戈槍,如張兩翼,依旁而夾輔;大行隊則如火如荼,轟雷掣電之師矣。[17]491
這表明象兵是隸屬于步兵之下的二級兵種,其地位并不很高,可能由于其數(shù)量不及騎兵,再就是其戰(zhàn)斗力有限?!跋蟊弊栽_始成為中原王朝陸軍兵種之一,雖然其分布具有地域性,主要在西南和嶺南地區(qū)使用,但“象兵”作為一個兵種不再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專利,中央王朝也大規(guī)模地使用“象兵”,“象兵成制”成為事實。這一時期的戰(zhàn)象主要產(chǎn)自云南,而關于嶺南出戰(zhàn)象的記載很少?!赌厦饕笆贰ぞ碇小份d:“今江右有馬兵、象兵,皆云滇南遺孽;湖東有惠登相、金聲桓,亦舊與奸輔關通?!盵18]78說明中國戰(zhàn)象的分布已縮小至西南邊陲。
在“象兵制”時代,“象兵”的使用得到了很大推廣,象戰(zhàn)的規(guī)模也逐步升級,“象陣”一詞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戰(zhàn)象的使用規(guī)模比前代有較大地擴展。
《明史·劉綎傳》載:
十年冬,緬甸犯永昌、騰越,巡撫劉世曾請濟師……鳳結耿馬賊罕虔、南甸土舍刀落參、芒市土舍放正堂,與應里從父猛別、弟阿瓦等,各率象兵數(shù)十萬攻雷弄、盞達、千崖、南甸、木邦、老姚、思甸諸處,殺掠無算。[14]6389-6390
《明史·云南土司一·景東》載:
天啟六年,貴州水西安邦彥反,率眾二十萬入滇境,至馬龍后山,去會城十五里??偙僬{景東土舍陶明卿率兵伏路左。賊分道并至,官兵御之,賊拒戰(zhàn),勢甚銳。明卿乃以象陣左翼沖出橫擊,賊潰,追奔十余里。巡撫上功,推明卿第一?!盵14]8074-8075
《明史·蔣貴傳》載:
“六年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與王驥帥師抵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破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事詳《王驥傳》。明年,師還,進封侯,益祿三百石。”[14]4259
《清史稿·李定國傳》載:
定國以全軍據(jù)雙河口,卓布泰師進破象陣,迭戰(zhàn)羅炎、涼水井,定國兵潰,妻子俱散失,諸將竄走不相顧。定國收兵還云南,奉桂王走永昌。[16]9172
“象陣”一詞的頻頻出現(xiàn),表明了“象兵”的應用達到了空前規(guī)模,而且還有陣法講究。除此之外,象戰(zhàn)的戰(zhàn)術與反制戰(zhàn)術也有了新變化。象兵除了原來的弓箭,戰(zhàn)象負刃沖鋒等,還增加了投槍?!对贰ぞ拏鳌份d:
阿禾告急,忽都等晝夜行,與緬軍遇一河邊,其眾約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忽都等軍僅七百人。緬人前乘馬,次象,次步卒;象被甲,背負戰(zhàn)樓,兩旁夾大竹筒,置短槍數(shù)十于其中,乘象者取以擊刺。[13]4665-4667
《小腆紀傳補遺》也記載:“云南總兵趙印選以象兵赴援南都,不及而反,由本留之助戰(zhàn)。戰(zhàn)初合,滇師善用槍,沖我騎,體忠?guī)撞恢А!盵19]757-758
而反制“象兵”的新戰(zhàn)術,就是熱武器的使用。《三藩紀事本末》載:“云南總兵趙印選,以象兵赴援南都不及而反,路出建昌,王留之助戰(zhàn)。戰(zhàn)初合,保寧從陣后以火箭傷象兵,師遂潰,王奔旗塘佛舍。”[20]44明代的火箭主要靠自身裝藥燃燒推進,相當于今日的火箭彈,具有很大的威懾效果,火箭一來可傷象兵,二來可以以巨響驚嚇戰(zhàn)象,故能取得很好的戰(zhàn)果。
當然,作為一個古老的兵種,發(fā)展到了近代的熱兵器時代,顯然會面臨著衰落問題。明代至清初是中國“象兵制”發(fā)展的高峰期,對戰(zhàn)象的使用規(guī)模空前,記載十分豐富,尤其是在《明史·云南土司傳》中有關“象兵”“象戰(zhàn)”的記載更為詳實。清代自平定三番之亂后,由于西南地區(qū)進入和平發(fā)展時期,“象兵”“象戰(zhàn)”一類的記載逐漸減少,進入近代,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進入中國,“象兵”這一古老的兵種早于騎兵退出了歷史舞臺。人類利用大象進行殘酷的殺戮終于停止。
由上可知,中國古代象兵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以象為兵”、“象兵合一”、“象兵成制”3個發(fā)展階段。從橫向的空間觀念而言中國古代象兵的發(fā)展還呈現(xiàn)出許多特點。
一是“象兵”的分布具有地域性。與騎兵、水軍一樣,象兵的使用受制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從未成為像步兵那樣分布和使用廣泛的兵種。長期以來“象兵”主要集中在南方丘陵、盆地及低矮山區(qū),主要是云南和嶺南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因而西南、華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對于戰(zhàn)象的使用更為廣泛。少數(shù)民族在馴象和象戰(zhàn)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即使進入“象兵制”階段,中原王朝所使用的“象兵”中的兵很可能大多數(shù)都是少數(shù)民族。
二是“象兵”隨著氣候變遷分布區(qū)域呈現(xiàn)南北波動。象兵的分布與自然界中大象的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歷史時期長時段的氣候冷暖變遷。大象的分布時南時北,呈現(xiàn)出與游牧民族活動相呼應的南北波動。對此學術界已多有討論,茲不贅言。
三是“象兵”的分布與應用和自然界大象的分布不完全重合,而且往往超出其自然分布范圍。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兩個原因是:長期存在的“象貢”制度以及戰(zhàn)爭中俘獲戰(zhàn)象。自商人服象之后,象逐漸南遷,期間雖有波動,然而對于政治中心長期處于北方的中原王朝而言,象都是稀罕之物。所以有了“象貢”制度?!俺死曋猓碇幸膊环M貢馴象500、54、59、28、30只等驚人的數(shù)量,這是由特殊原因形成的。進貢馴象數(shù)目超過例貢時,其中原因有如下:(1)贖罪,(2)謝恩,(3)通好,(4)戰(zhàn)爭所獲?!盵21]75此外,史料中提及的“象戰(zhàn)”多有俘獲之說。尤其是進入元明清的“象兵制”階段,這一特點格外突出,所以才會產(chǎn)生“象兵”的分布超出其自然分布范圍。
總之“象兵”雖然發(fā)源甚早但成熟較晚,聲威甚猛然戰(zhàn)果有限,它從未成為主要兵種,其地域性使用的特點較突出,這是對“象兵”的一個總體評價。雖然“象兵”在古代戰(zhàn)爭中的作用有限,其地位也不及騎兵、步兵、水軍等兵種,但是作為曾在古代戰(zhàn)場上有過濃墨重彩的兵種,“象兵”也應該有其一席之地。同時還應當認識到,人們在長期與自然界共存時,發(fā)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武裝形態(tài)和軍事文化,“象兵”的產(chǎn)生即是其中之一,人類在無休止爭斗的同時,也曾給野象帶來過種群和個體的雙重創(chuàng)傷。
注釋:
① 引文引自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卷5,中華書局,2009,第218頁?!稘h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引張揖曰:“《象》,周公樂也。南人服象,為虐于夷,成王命周公以兵追之,至于海南,乃為《三象樂》也?!迸c此說略異,本文采“商人服象”說。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 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M].季羨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1]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M].沙海昂,注.馮承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13] 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4] 張延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 徐鼒.小腆紀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6]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7] 鄭觀應.盛世危言[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8] 三季氏.南明野史·明季三朝野史(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M].臺北:臺灣大同書局,1987.
[19] 徐承禮.小腆紀傳補遺[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0] 楊陸榮.三藩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1] 張潔.歷史時期中國境內亞洲象相關問題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