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
作文難,作文教學更難。提起作文,老師和學生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老師教起來即使費了好大力氣,學生學起來也很吃力,到頭來卻收效甚微,為什么?作文教學真的進退維谷了嗎?
作文教學的現狀如何?很多學生對作文興趣不濃,寫作時無從下筆,不得要領,沒有章法,甚至出現了寫作疲勞癥。一些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研究太少,指導不得法,作文教學中“扶醉漢過橋”現象比較嚴重,認為教作文短期內成績不明顯,不如在字詞句段上下功夫,學生能考出高分。作文教學出現一些不正常情形:
抄襲式:作文課上,老師文題一出,連個子丑寅卯也沒有,學生翻出平時很少問津的《作文寶典》《優(yōu)秀作文選編》等,拼湊嫁接剪輯,甚至原版復制,學生不動腦,老師圖清閑。老師甚至鼓吹“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謬論,學生片面地理解作文不是精心寫出來的而是抄襲來的。豈不知每一篇作文都是一次創(chuàng)造。
越俎代庖式:作文教學中,教師簡單對待,出個文題,讀篇范文,就讓學生去寫;或者教師列出細致的提綱,提供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去填空補充;更有甚者,教師讀范文,學生聽寫在作文本上,一次作文就此了事。
放羊式:有的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作文課無教學過程,無教學方法或模式,無師生雙邊活動,也不作寫法提示,更沒有寫作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作文教學往往流于形式,。真如“瞎子放羊,隨它去”。
透過現象看本質,現階段作文教學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如何改變現狀,走向洞天福地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1.教師要善于指導并下水示范。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指出;“學校中作文為練習寫作,練就不得不找一些題目來寫——善于教導學生的老先生無不深知學生的底細,他出的題目往往在學生經驗和意思的范圍以內,學生本來不想寫什么文章,可經他一提醒,覺得大有可寫的了?!睆娜~老這段話可以得出;作文教學更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教師要善于指導,指導得法,必須備好作文課,學生就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才能流露真情,進而對審題立意、構思、技巧、語言等作出方法指導。要想指導好作文,教師自身寫作素質要不斷完善,教師是作文教學的一線指導員,寫下水作文,就如同教孩子游泳僅僅教理論是不行的,下水示范并結合理論講解,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因而教師提高自身寫各種文體的文章的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素材的能力,對生活觀察感受的能力,組織材料精巧構思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提高以上多種能力的基礎上,進而提高作文指導的能力,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發(fā)揮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也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教師要對學生作文作深入研究,學會指導。
2.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不管是平時作文,還是考試作文,大多是以分數形式評判作文的優(yōu)劣。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會觀察,學會積累,學會選材,學會構思,學會表達,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寫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作文。作文的分數是一桿標尺??墒乾F在的評改機制不夠科學,如何能更趨科學合理?
平時作文:一些學生拿到作文本,只對分數一看了之,不看老師的批改評語,好在何處,錯在哪里,怎么改,怎樣改更好,不去思考,糊里糊涂,不知其所以然。教師盡力,精批細改,結果是勞而無功。如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改習慣,借自改促其思考,讓他們去發(fā)現解決問題,從迷惘狀態(tài)中走出來,這樣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的教師對學生自改作文不敢放手,低估學生的自改能力。有的學校領導認為作文讓學生自改是教師圖省事的一種表現。實踐中,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典型引路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自改,教師并不輕松,學生的自改能力是在教師不斷指導下提高的。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作文過程包括寫和改,“改”是“寫”的繼續(xù)。許多名家的作文都是經過很多次修改才成功的。像魯迅先生的文章是改了又改,從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出;《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魏巍,這篇文章開始寫時,選取了二十多個事例,后來修改為五個事例,最后定稿僅三個典型事例,多精當啊!還有賈島“推敲”的故事,等等。
考試作文:平時作文寫的好,考試作文也才能發(fā)揮的好,考試時作文是不是就能得到高分呢?其實并不然??荚嚂r作文評改機制很成問題。各學校組織的大考小考,幾百份甚至上千份試卷,僅有幾位教師甚至只有一位教師(認為可以統(tǒng)一尺度)批閱,可想而知,批改質量能保證嗎?答案是否定的,教師往往是隨意打個分數,對某些作文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是一次打擊,好作文(根據評分標準)卻得不到高分,良莠不分,評分標準成為擺設。當務之急,每次的作文評分標準盡可能細化,具有可操作性。實行三名以上教師評改一份試卷,各打各的分,取其平均分,避免評分隨意性、主觀性,一名教師的分數有失客觀公正,三名教師的分數漸趨合理客觀,我們組織的期中期末考試都實行了上述評改機制。
3.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課內閱讀,而對語文自讀課本、課外讀物均不重視,只重視課內閱讀,忽視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面太狹窄,信息積累太少。學生的寫作就無“米”可炊。
學生的閱讀應是廣泛的,教學不僅要教語文課本,還要關注自讀課本、課外推薦篇目,特別是《課外自讀課本》,里面收集了大量有現實意義的優(yōu)秀篇目,都要采取相應的教法指導學生閱讀。學生的閱讀不但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其它學科(特別是史地生政)的老師也有責任指導學生閱讀本學科的知識,不單純教給學生一些純學科知識,學生的知識豐富了,作文自然就容易起來。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廣播電影電視、電腦網絡的普及,信息傳播的手段已經不限于傳統(tǒng)意義的書籍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除了閱讀外,還包括看電影電視、收聽廣播、瀏覽網頁等。
閱讀面擴大了,量增加了,對學生作文能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只不過閱讀是吸收積累,寫作是創(chuàng)造發(fā)表罷了。相對于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自主性更強,信息量更大,對作文能力的形成影響更深遠。
寫作能力得益于大量的課外閱讀,大家都承認課外閱讀對學生作文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而實際上又把課外書籍視同洪水猛獸,被一些教師家長學校領導禁絕;語文教師一方面抱怨學生閱讀面狹窄,另一方面又對課外自讀課本棄之不問。
因此,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很重要,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幾方面都重視起來,學生作文的現狀將會得到較大的改觀。
4.拓寬學生的生活空間。
學生的生活空間狹小,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單調。學生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七色陽光。學生有了生活底蘊,作文才能有話可說。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自己動腦,動手,動腳,在生活中體會感受領悟,發(fā)揮他們的個性特長、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皩嵺`出真知”,在社會實踐中,密切作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學以致用,使學生知情意行全面提高。一些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組織學生旅游,搞社會調查等,即讓學生寫游記,觀察筆記,調查報告,讓學生認識社會認識生活。
這樣,打破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障礙”,學生寫作興趣異?;钴S,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寫作找到了源頭,因而,作文就會有“汩汩清泉”“撲面春風”。
可是也有擔心,學生參加活動耽誤學習時間,還會帶來安全上的隱患,這是“杞人憂天”“因噎廢食”??茖W安排,嚴密組織,耽誤的時間可以補上來,安全隱患可以避免的。
作文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學生的生活空間擴大了,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積累素材,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在社會實踐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教學只有教師重視起來,改革評價機制,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擴大生活空間,作文就會容易起來,作文教學也就會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