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利
[摘 要] 初中數(shù)學知識有機聯(lián)系、縱橫交錯,解題思路靈活多變,既要及時引導點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又要解題后認真總結(jié),摸索規(guī)律,做到舉一反三.
[關(guān)鍵詞] 一題多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歸一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 初中數(shù)學知識有機聯(lián)系、縱橫交錯,解題思路靈活多變,解題方法途徑繁多,即使一次性解題合理正確,也未必是最優(yōu)的解法. 這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 一題多問,又要注意多題歸一;既要及時引導點撥,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索不同的解法,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學生在解題中運用知識、權(quán)衡解法優(yōu)劣,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學習、摸索、總結(jié),使自己的解題能力更趨優(yōu)化,又要解題后認真總結(jié),摸索規(guī)律,舉一反三. 這樣,對提高我們的解題能力大有幫助. 現(xiàn)舉例加以說明.
■ 案例呈現(xiàn)
冀教版九年級(上)《同步練習冊》第115頁有這么一道題目:
例1 如圖1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P是底邊BC上一點,PE⊥AB于點E,PF⊥CD于點F,BG⊥CD于點G,求證:PE+PF=BG.
分析 (如圖2所示)過點P作PH⊥BG,把BG分成兩段,根據(jù)矩形得到PF=HG,再證明△BPH和△PBE全等得到PE=BH,所以PE+PF=BG.
■
證明 過點P作PH⊥BG,垂足為H,
因為BG⊥CD,PF⊥CD,PH⊥BG,所以∠PHG=∠HGC=∠PFG=90°.
所以四邊形PHGF是矩形,所以PF=HG,PH∥CD. 所以∠BPH=∠C.
在等腰梯形ABCD中,∠PBE=∠C,
所以∠PBE=∠BPH.
因為∠PEB=∠BHP=90°,BP=PB,∠PBE=∠BPH,
所以△PBE≌△BPH(AAS).
所以PE+PF=BH+HG=BG.
■ 一題多問,層層遞進
例2 在例1前提下,若AD=4,BC=6,AB=2,求BG的長.
解答 如圖3所示,過點D作DN∥AB交BC于點N,則ABND是平行四邊形,DN=AB=DC=2.
因為BC=6,AD=4,所以NC=2.
所以△DNC是等邊三角形,∠C=60°. 所以BG=BC·sin60°=6×■=3■.
■
■ 一題多變,發(fā)散思維
例3 (變式1)若將例1中的等腰梯形ABCD改為等腰三角形ABC(如圖4),其中,AB=AC,P為底邊BC上任一點,過點P作PE∥AC交AB于點E,PF∥AB交AC于點F,則PE,PF與AB之間具有怎樣的關(guān)系?請寫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理由.
解答 關(guān)系為:PE+PF=AB.
理由:因為PE∥AC,PF∥AB,所以∠EBP=∠C,四邊形AEPF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PF=AE.
又△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EPB=∠C=∠B.
所以PE=BE,所以PE+PF=BE+AE=AB.
例4 (變式2)如圖5所示,在例1中,若點P在BC的延長線上,則例1中的結(jié)論是否成立?若成立,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PE,PF,BG之間又有怎樣的關(guān)系?請寫出你的猜想,并證明.
■
分析 如圖6所示,首先過點B作BH∥CD,交PF的延長線于點H,易證得四邊形BGFH是平行四邊形,即可得BG=FH,又可證得△PBE≌△PBH,即可得PH=PE,繼而證得PE=PF+BG.
■
解答 不成立,關(guān)系為:PE=PF+BG. 過點B作BH∥CD,交PF的延長線于點H,因為PF⊥CD,BG⊥CD,∠PBH=∠DCB,所以BG∥FH,PH⊥BH.
所以四邊形BGFH是平行四邊形,∠H=90°. 所以FH=BG.
因為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所以∠ABC=∠DCB.
所以∠ABC=∠PBH.
因為PE⊥AB,所以∠PEB=∠H=90°.
在△PBE和△PBH中,
∠PEB=∠H,∠PBE=∠PBHPB=PB,,
所以△PBE≌△PBH(AAS). 所以PH=PE. 所以PE=PF+FH=PF+BG.
注意 本題還可延長BA,CD,設相交于點M,并連結(jié)MP. 利用S△MBP=S△MBC+S△MCP,也可求得PE=PF+BG.
■ 一題多解 殊途同歸
例5 若將例3(1)再次變形,即如圖7所示,在△ABC中,AB=AC,P是底邊BC上的任一點(不與B,C重合),CD⊥AB于點D,PE⊥AB于點E,PF⊥AC于點F,求證:CD=PE+PF.
■
分析1 過點P作PG⊥CD于點G(如圖8),則可證得四邊形PEDG是矩形,也可證得△PCG≌△CPF,從而得到PE=DG,PF=CG,因此得CD=PE+PF.
證明 過點P作PG⊥CD于點G,因為CD⊥AB于點D,PE⊥AB于點E,PF⊥AC于點F,所以四邊形PEDG是矩形. 所以PE=DG. 易證△PCG≌△CPF,所以PF=CG. 所以CD=PE+PF.
■
分析2 連結(jié)PA(如圖9),則S△ABC=S△PAB+S△PAC,再由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便可證得CD=PE+PF.
證明 連結(jié)PA,因為CD⊥AB于點D,PE⊥AB于點E,PF⊥AC于點F,
所以S△ABC=■AB×CD,S△PAB=■AB×PE,S△PAC=■AC×PF.
因為S△ABC=S△PAB+S△PAC ,
所以■AB×CD=■AB×PE+■AC×PF.
因為AB=AC,所以■AB×CD=■·AB×PE+■AB×PF.
所以CD=PE+PF.
■ 多題歸一,悟中升華
1. 解決線段的和差問題,常采用“截長補短法”. 所謂截長補短法,就是在某條線段上截取一條線段與特定線段相等,或是將某條線段延長,使之與特定線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關(guān)性質(zhì)加以說明.
2. “面積法”是證明線段相等的常用方法. 所謂面積法,就是對同一個幾何圖形的面積,采用不同的方式或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計算,從而得到 一個面積關(guān)系式,化簡這個面積關(guān)系式或?qū)γ娣e關(guān)系式進行討論,以求得結(jié)論.
■ 真題回放?搖 牛刀小試:
例6 (河北中考)在△ABC中,AB=AC,CG⊥BA交BA的延長線于點G. 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圖10所示的位置擺放,該三角尺的直角頂點為F,一條直角邊與AC邊在一條直線上,另一條直角邊恰好經(jīng)過點B.
(1)在圖10中請你通過觀察、測量BF與CG的長度,猜想并寫出BF與CG滿足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然后證明你的猜想.
■
(2)當三角尺沿AC方向平移到圖11所示的位置時,一條直角邊仍與AC邊在同一直線上,另一條直角邊交BC邊于點D,過點D作DE⊥BA于點E,此時請你通過觀察、測量DE,DF與CG的長度,猜想并寫出DE+DF與CG之間滿足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然后證明你的猜想.
■
(3)當三角尺在(2)的基礎上沿AC方向繼續(xù)平移到圖12所示的位置(點F在線段AC上,且點F與點C不重合)時,(2)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說明理由)?
■
解析 (1)BF=CG. 易證明△ABF≌△ACG(AAS),所以BF=CG.
(2)DE+DF=CG.
截長補短法:如圖13所示,過點D作DH⊥CG于點H,因為DE⊥BA于點E,∠G=90°,DH⊥CG,所以四邊形EDHG為矩形.
■
所以DE=HG,DH∥BG.
所以∠GBC=∠HDC.
因為AB=AC,所以∠FCD=∠GBC=∠HDC.
又因為∠F=∠DHC=90°,CD=DC.
所以△FDC≌△HCD(AAS). 所以DF=CH.
所以GH+CH=DE+DF=CG,即DE+DF=CG.
面積等法:如圖14所示,連結(jié)AD,
顯然S△ABD+S△ADC=S△ABC ,
而S△ABD=■AB×DE,S△ADC■=■AC×DF,S△ABC=■■AB×CG,
所以■AB×DE+■AC×DF=■AB×CG.
又因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因此DE+DF=CG.
(3)仍然成立.
■
“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不確定的,可以預測的,卻是無法規(guī)定的”,這就是動態(tài)的自然生成. 所以,在預設中體現(xiàn)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xiàn)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開啟思維的天窗,既有助于總結(jié)方法,發(fā)現(xiàn)方法,使知識升華,還能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且有助于學生優(yōu)良思維品質(zhì)的形成,克服題海戰(zhàn)術(shù). 總之,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煥發(fā)出生命活力,使我們在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使我們在中考考場上出現(xiàn)更多的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