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仕恩
摘要:教師經過對本班與其他班學生、其他學科的觀察了解,發(fā)現高年級學生做作業(yè)時的抄襲現象很嚴重,對教學產生了事倍功半的負影響。為了成功實施有效教學,教師對其產生的原因作了側面了解與分析后,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讓學生明白學習是應該出錯的,理解糾錯重于練習的道理;讓學生感恩錯誤,在不斷比較與修正中體驗成功,體驗數學知識的關聯性;幫助學生樹立糾錯意識,明確糾錯的規(guī)范性,培養(yǎng)糾錯的習慣。
關鍵詞:糾正錯誤;抄襲現象;有效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3月21日周一天氣晴
像很多個周一一樣準時醒來的我,仍感相當疲憊,好像度過了漫長而痛苦的一季,完全沒有雙休日之后的輕松與清醒,這都是昨晚的惡夢惹得禍!夢境又一幕幕在眼前閃爍:只見自己拼命地在阻止學生抄作業(yè),可學生們卻都置之不理,任憑我嚷著、跑著,顧了這邊又顧不了那邊……好累呀!因為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累。
原來前幾天連續(xù)發(fā)生的事一直驚擾著我、左右著我,使我心如亂麻、忐忑不安!我只是不愿意相信罷了,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p>
記得上周四數學課后的課間十分鐘,我讓課代表發(fā)下剛批改好的課堂作業(yè)本,隨即走進教室,只見好幾堆學生在“互查”剛發(fā)的課堂作業(yè)本,對我的闖入一絲感覺都沒有。針對這一現象,我抽了幾分種時間不點名地批評了幾句,并簡單地說了說抄襲的危害性后,就如往常一樣開始組織學習活動了。
不料周五下午數學課安排第一單元測試時,一男生公然把自己的答案拿出給同桌抄襲,旁邊的同學發(fā)現了,一絲都沒有制止和匯報的意向,對這種壞現象的冷漠態(tài)度絕不應該發(fā)生在六年級學生身上的,而且抱漠然態(tài)度的竟然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現實是不該發(fā)生的卻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我震驚了!對當事者進行了嚴肅地批評和教育。
今天是星期一,數學課代表匯報完收繳情況后,我找到那名沒交作業(yè)的學生了解不交的原因,他的回答又深深震驚了我:“周日那天,某某同學在我家,我作業(yè)做完后被他拿走了?!闭驗槟俏荒脛e人作業(yè)的同學今天因病請假,才暴露了這一事實。這不禁令我心寒:這就是我全身心施教的學生?我又在為誰辛苦為誰忙呢?這不是事倍功半又是什么?該我采取措施的時候了。
以上是我有感于執(zhí)教班學生抄襲現象而寫的博客日記,經過對本班與其他班學生、其他學科的觀察了解,發(fā)現抄襲現象比我預計的更為嚴重。
二、思考與分析
學生抄襲作業(yè)的這種行為一直困擾著我,使我深感不安,側面了解后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第一個原因是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第二個原因是學生的惰性心理嚴重,動腦筋實在太累,獨立思考總不如抄寫現成答案來得輕松。第三個原因是學生怕出錯:怕錯了教師要批評,怕錯了之后還要訂正。
學生訂正作業(yè)時抄襲現象更加嚴重的原因也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學生怕再次出錯。這個“怕”有兩層意思,一是因為怕再次出錯感到難為情,二是因為又得再次訂正,太麻煩,太費力,所以抄抄對就算了。第二個原因是學生的懶惰思想明顯占著上風:獨立訂正必須要經過反思和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這個過程太累,不如一抄輕松。第三個原因是糾錯意識淡薄,根本不明白糾錯的重要性,始終抱著不被教師發(fā)現的僥幸心理,這是發(fā)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
三、實踐與反思
針對以上原因,為了成功實施有效教學,我首先運用身邊的成功與失敗事例、家長與老師的期望、及對當前形勢的分析等,配合其他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循循善誘的思想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則主要采取以下策略來緩解、消滅學生的抄襲現象,尤其是糾正錯誤時的嚴重抄襲現象:
策略一:讓學生明白學習是應該出錯的
“教室,出錯的地方”這個理念又一次震撼了我!因為這是對傳統(tǒng)教室和教學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對現代教室和教學功能的重新認識和提升,是對教師最實在、最嚴厲的挑戰(zhàn)。我大聲地告訴學生:其一,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為學習從問題開始的。沒有錯,也就無所謂正確、無所謂比較、無所謂研究,也就無所謂發(fā)展。出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讓出錯。不讓出錯,就是不讓發(fā)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為你們還不成熟,容易出錯,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是不正常的。因為出錯,才會有學習的成功。每個人都要努力摒棄影響成功的兩大敵人:一是習慣,二是功利心。突破舊習慣的束縛,掘棄功利之心,讓好奇心在“出錯”中發(fā)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你們才會有創(chuàng)新、有成功。這席話不僅要讓學生明曉求真重于糾錯,知道糾錯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身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曉面對錯誤時,能及時認真修正的那種觀念,將影響自己的一生,因為那是一顆求真、務實的心。有一句話說得好,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有了敢于面對錯誤、勇于糾正錯誤的勇氣和習慣將終身受益。
策略二:讓學生感恩錯誤,在不斷比較與修正中體驗成功
我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應用題時,練習的正確率比預計生成的還要低,主要問題在于學生對“百分號前保留整數”,“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解決這一難點時,我根據自己預計及學生的反饋信息,逐步采取了以下策略:在教學“把分數化成百分數”時,采用了用嘗試法解答2/7的化法,先讓學生充分感知除不盡時怎么辦?再來規(guī)范書寫格式。接著便組織學生精讀“把分數化成百分數,一般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一般保留三位小數),再化成百分數”這段話。讓學生思考并舉例說說“一般”的含義,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一般在這里是指除不盡時,如果題目沒有特定要求,就自覺地保留三位小數,再化成百分數。”
接著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應用題時,把重點放在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及應用上,結果出現了很多計算結果的取值錯誤,關健在于對題目補充條件的不理解或混淆,如“百分號前保留整數(一位小數)”、“商保留兩位小數。”反思教法和作業(yè)情況,問題在于教師本人在處理商的結果時,沒有把商中的小數與百分數百分號前的數的變化加以比較與聯系,為此我馬上采取了以下補救措施:
15.6%與15%的百分號前是什么數?并把它們化成小數?
并板書:百分號前是一位小數商是三位小數
15.6% →0.156
15%→0.15
百分號前是整數商是兩位小數.
觀察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通過點撥,學生很快將兩者進行了聯系,即:如果要求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的,商就保留三位小數;如果要求百分號前保留整數的,商就保留兩位小數。
師生一起在反復比較,不斷修正中使知識的難點得到了分解,在提高解題準確率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了學習數學所必需的比較、聯系等思想。教師通過反思,則會更高要求地鞭策自己認真分析、處理教材,及時修正教法,以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達到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策略三: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關聯性。
教師可以從實例出發(fā),讓學生理解,領悟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例如我在將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三類基礎題進行系統(tǒng)整合時,簡稱它們?yōu)榉謹祽妙}的三個代表,通過實例讓學生理解其中“一個代表”都可以用其他“兩個代表”來驗算的依據。如“將30克糖放入水中溶成含糖率為6%的糖水,這時的糖水重多少克?”一題,首先通過分析后解答得出:30÷6%=500(克),根據糖、糖水和含糖率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驗算:一是看“含糖率為6%的500克糖水中含糖多少克?”,算式為500×6%=30克;二是看“500克糖水中放入30克糖,含糖率為百分之幾?”,算式為30÷500=6%。通過驗算,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分數乘除法應用題“三個代表”之間的聯系,并由此感悟到每個知識點的重要性。
又如“比和比例”這一節(jié)中,假如“比”的有關知識不掌握,不鞏固就將直接影響比例尺、比例、正反比例關系等后繼知識的學習,如果明知有問題存在而不去審視它,解決它,則會產生惡性循環(huán)。再引用實例加以證明每個知識點的重要性及相關性,就可以讓學生心服口服。
在實踐中,我嘗到了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糾錯要求具體化的甜頭,學生的解題思路更清楚了,學習態(tài)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也充分享受了到了“美麗錯誤”所帶來的成功快樂,一些錯
誤因“美麗的錯誤”的產生而很少重現或不再重現了。
在實踐中,我明確地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下的好教師,不僅要悉心研究、反思自我的教學行為,還要悉心揣摩學生的心理價值取向,真正去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之外的獨特體驗,時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會傾聽,學會發(fā)現,學會激勵,學會引導;真正給學生以尊嚴,以方法,以膽量,以熱情,以成功,實實在在地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我們的教學不要刻意去求順、求純、求完美。其實,出錯了,課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師生溝通的心理攻略》 屠榮生 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10月
[3]《走進課堂——小學數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