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華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思想道德教育;課題;圖片;課文;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3—0094—01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關(guān)鍵。
語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們教師要處處關(guān)注學生、關(guān)注他們的生命成長。葉圣陶先生說過:“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關(guān)心學生健康成長?!痹诮虒W上,堅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文章內(nèi)涵和美學情趣,以美怡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成為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
語文教材本身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使學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文章,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細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道德教育,下面僅就《我愛這土地》一課談談語文課中如何適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審明課題、介紹時代背景中滲透
課題是文章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課,必定緊扣課文題目,引導審題,使學生從題目入手,先初步感知,獲得整體印象。介紹時代背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二者都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時,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題。問:作者深愛這土地,說明了什么?他為什么要深愛這土地?不用多說,學生肯定被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打動。接著時代背景的介紹,問:1937年至1945年在我們的國土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們的家園都干了些什么?從學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們對侵略者的憎恨,學生的愛國情感進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觀察圖片、領(lǐng)悟圖意中滲透
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國土地上的慘無人道的畫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婦女等。一張張畫面向下翻滾,一聲聲感嘆聲油然而生。教師問:看到這些畫面,你有何感受?(舉手回答)頓時,學生紛紛站起,控訴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溢于言表,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
三、在朗讀課文中滲透
一篇課文的朗讀,往往能讓聽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鳴?!段覑圻@土地》是一首抒情詩,更是要讀出感情。首先教師范讀,接著學生自讀,再請學生試讀。問: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這首小詩?(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讀?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憤怒?分析后,教師再范讀,學生再試讀,這次效果明顯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得以充分表達。
四、在分析、講解課文時滲透
“文以載道”,課文是思想內(nèi)容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中如能把二者緊密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我愛這土地》這首小詩,全詩只有短短10句話,110個字,卻句句流露出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字字控訴著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用多媒體出示幾個問題,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然后中心發(fā)言人匯報。
1.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詩人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guān)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2.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3.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jié)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4.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在第三個問題的總結(jié)講解中,問:喉嚨嘶啞了還要歌唱,說明了什么?學生不難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深,并隱含著獻身之意,崇敬之情不言而喻。
五、在練筆作文中滲透
詩人艾青,親身經(jīng)歷了這場滅絕人性的侵略,親眼目睹了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guān)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讀書不要錢,還給生活費,這美好的生活是誰給予的。我們是不是也該寫一首新世紀的《我愛這土地》呢?讓學生課余抽時間認真寫,并交教師評改,選出優(yōu)秀的給予獎勵。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