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偉,王德瑜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推拿手法技術教學中之WTA核心
雷 偉,王德瑜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湖南 株洲 412012)
中醫(yī)傳統(tǒng)技藝推拿手法的傳承是永恒的課題,在我校三步教學(即“初與師合、形神相似、終與師離”)的基礎上做些新的探索,總結為推拿手法教學中的WTA核心,以饗同道。
中醫(yī);推拿手法技術;WTA核心
現(xiàn)代健康產業(yè)中的保健業(yè)越來越備受重視,中醫(yī)推拿事業(yè)也隨之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局面。推拿手法技術是針灸推拿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是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也是研究運用手的各種動作技巧作用于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目的的一項中醫(yī)傳統(tǒng)實用操作技術。在推拿手法技術教學中,我校采用中醫(yī)傳統(tǒng)技藝“師承相授——三步教學方法(初與師合、形神相似、終與師離)[1]”,取得很好的效果。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進一步做了些探索,現(xiàn)就這些做法作基本的介紹。
我校推拿教學團隊總結出的“師承相授——三步教學法”成效卓著。其中,“初與師合”階段,學生按照教師所講授的動作要領,每一種手法操作起來外形與教師的相似,這是學習推拿手法的起步階段;“形神相似”階段,學生推拿手法操作在外形與“功力”上都能達到一定要求,這是學習推拿手法的重要階段;“終與師離”階段是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手法達到運用自如、靈活、協(xié)調、純熟的境界,也就是由技術上升到藝術,這是學習推拿手法的升華階段。
2.1 “Watching”觀察力,是學習推拿手法的基礎
觀察是指細察事物的現(xiàn)象、動向,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門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觀察、觀察、再觀察”的名句,以此強調觀察對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誠然,在推拿手法技術學習時觀察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對于視力缺失者同樣適用,他們只是以其他感官來完成他們的觀察活動)。對于推拿手法的學習,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的觀察是“初與師合”階段的一塊基石。在學習推拿手法技術過程中,預備姿勢、運動形式、用力方法、注意事項等都要求學生不但從理論上記住動作要領,而且要仔細觀察教師動作的形與神。例如,教師示范掌背滾法時,學生要懷著領略手法精髓的目的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掌背滾法的動作結構是由前臂旋轉與腕關節(jié)屈伸復合而成,很多學生觀察時就忽略了手法的著力部位是掌背而非小魚際,所以仔細全面的觀察是學習推拿手法技術的基礎。
2.2 “Thinking”思考力,是產生推拿功力的源泉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活動,思考力則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作用力,即有目的地、針對性地收集關于思考對象的信息,深刻認識和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在仔細、全面觀察的基礎上積極思考,養(yǎng)成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有助于積累更多的經驗,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推拿。只有觀察而缺乏思考的行動將有很大程度的盲動性,如在揉法手法學習過程中,觀察標準手法后,要把握住其本質(也可以認為是“神”的方面):著力部位要吸定,使受力部位的皮下組織隨其而動。如果不思考只從外形上加以模仿就很容易做成摩法,因為這與摩法操作的外形極其相似,但摩法操作的著力部位不吸定。因此,要在推拿手法技術學習中做到“形神相似”,架起形與神之間的橋梁,形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紐帶,就得靠思考力。只有把握手法的本質,才能擁有產生手法功力的源泉,才能將手法靈活應用到醫(yī)療實踐中。
2.3 “Acting”行動力,是傳承推拿手法的催化劑
行動力,是指策劃戰(zhàn)略意圖,具備超強的自制力,同時能夠突破自己,實現(xiàn)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或者是自己認為自己能力沒有達到的事,制訂計劃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實現(xiàn)的能力。學習推拿手法,在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后,就要下定決心攻克手法技術的難點,由不會到會、由形似到神似,最終將手法技術提升為一種藝術,即自己做得得心應手,給人一種賞心悅目、通體舒暢的感受。這一過程是一個艱難的蛻變過程、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不斷的練習和積累,這當中將會遇到很多問題、困難、挫折。比如,在學習單個手法時,從簡單的模仿到思考深層次要領,再加以表達,不是一蹴而就的,剛開始可能注意了動作形態(tài)但忽視了發(fā)力的技巧,如滾法、一指禪推法等操作要求“沉肩、垂肘”,而很多學生操作時會不經意將肩部聳起或將肘部抬起,這會讓一部分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動搖信心。另外,在學生基本掌握單個手法操作后過渡到實際運用時,也將面臨挑戰(zhàn),諸如此類的突破過程需要具備一定的自制力、意志力,以應對一次次蛻變的陣痛,從而不斷完善能力。掌握人體各個部位成套手法操作的程序,注意手法在人體各部位的連接、變化,理解并體會起手手法、主要手法、輔助手法、結束手法的選擇和目的等,真正掌握推拿手法技術,并能夠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力量大小和對推拿手法的理解,通過“量”的積累,產生“質”的變化,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將手法演繹成為一種藝術,真正將手法傳承并光大。
綜上所述,學生只有運用敏銳的觀察力、積極的思考力和強大的行動力,在推拿手法學習過程中才能收效顯著,它不僅使學生在“筋骨皮”,而且在“精氣神”(也就是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磨練與發(fā)展。在推拿手法技術學習中由“生”到“熟”、到“巧”再到“變”,不斷突破,不斷升華,從而把握推拿手法技術的精髓。這“三力”形成推拿教學“WTA”核心,它符合思維規(guī)律,相輔相成,將為推拿事業(yè)的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1]王德瑜,李迎紅,雷偉.推拿手法三步教學及其效果評價[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1,31(6):905-906.
G421
B
1671-1246(2014)03-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