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萍
【摘要】教師引導學生悟出了多少,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本文探討如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對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的詬病之聲就從未停止過,包括一些學生家長在內(nèi)的人甚至認為幾個月不上語文課,成績也不會差到哪里去。這似乎從一個側(cè)面表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那么為什么學生的課堂學習如此低效呢?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不會閱讀,沒有真正“讀進去”,教師往往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而學生真正收獲的東西太少了。新課程特別強調(diào)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然而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觀念仍然束縛著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等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帶著腦子閱讀,也就是說學生并沒有真正“讀進去”,這樣的課堂閱讀教學效率又在哪里呢?所以,筆者認為要想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真正“讀進去”。
首先,要引導學生“讀出自己”。所謂“讀出自己”就是要把自己擺進去,由文章的情境展開聯(lián)想,與作者產(chǎn)生思想情感的共鳴。這是學會閱讀的第一步。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老師曾說過,如果把語文課比作一桌豐盛的宴席的話,師生應該共同品嘗,交流彼此的感受,而不是由教師向?qū)W生描述美食的滋味,學生根本就沒有真切的感受,又談何喜歡呢?的確,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教師不要總想著把自己對課文的深刻的領(lǐng)會、精辟的分析、獨到的見解灌輸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領(lǐng)會,哪怕學生只領(lǐng)悟出了三分,也比老師灌輸給學生十分要強。而教師要做的就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在多重對話中(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作者、文本的對話)讓每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用感情融匯感情,用思想碰撞思想。事實上,一旦學生情感的閥門被打開,思想的火炬被點燃,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fā)出的“深刻”、“獨特”、“精辟”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更不用說是課前的任何設計所無法預見的,任何人為導演的“亮點”“高潮”都不及學生感情激蕩,思想噴涌時所綻放出的心靈之花更燦爛美好的。在這個過程中,新課程所倡導的平等、民主、探究都將會一一呈現(xiàn)。
筆者曾執(zhí)教蘇教版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劉亮程的一篇散文《寒風吹徹》,其中作者回憶了那些曾被寒風吹徹的往事。那些細致生動的描寫,細膩深刻的體驗,無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著這樣的文章,我們仿佛被帶到了寒風襲襲、寒氣逼人的冬日,身心都經(jīng)受著寒冷的侵襲。文章很容易喚醒讀者的人生體驗,基于這一點,我首先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文中作者回憶的被寒風吹徹的往事引發(fā)了自己什么樣的聯(lián)想,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了起來,紛紛回憶自己曾經(jīng)歷的寒冷體驗,作者的體驗與學生的體驗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在彼此交流中,又加深了這種對寒冷的體驗,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閱讀中有所收獲,因為他們能把自己擺進去,有欣賞,有聯(lián)想,有共鳴,有分享。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才能起到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作用。 所以說,讀出自己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學生唯有真正走進文本,去欣賞、去聯(lián)想、去體味,才能有所收獲。
當然,學生僅僅讀出自己還不夠,閱讀要力求深入就要讀出問題,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因此,引導學生讀出問題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所謂的“讀出問題”就是要質(zhì)疑,要追問,要研究,要批判。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生唯有帶著腦子讀書,才能讀出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判斷,這樣的閱讀才算真正讀進去了。很多學生不會讀書,很大程度上源于不會質(zhì)疑,沒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已然習慣了老師把現(xiàn)成的結(jié)論告訴自己,而懶于思考,抑或是根本就不會思考。這種沒有思考的學習是機械的,死板的,其收效甚微。相反,教師若能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問題,就能使課堂產(chǎn)生活力,在思維的激蕩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這對他們的終身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說,教師的任務就是開啟學生思想的閘門,點燃他們思想的火炬,讓他們真正讀進去!
筆者在執(zhí)教《祝福》時,曾做過這樣的嘗試:在沒有老師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讀,看看他們能讀出什么樣的問題。讓我頗感意外的是,學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一個很有分量的問題,“祥林嫂悲慘地死在祝福的晚上,那么究竟是誰害死了祥林嫂呢?”而這正是閱讀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我順勢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求回答要有理有據(jù)。學生對這個問題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在熱烈的討論中,有些小組內(nèi)甚至因為意見不一致而展開唇槍舌劍,舉手讓我來決斷。我對學生的參與熱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時也鼓勵他們保留自己的看法。學生的思維就在彼此的碰撞中得到了提升。
學生的發(fā)言很是精彩,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在學生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見解之后,我再來發(fā)表意見,亮出封建禮教是真正的殺人兇手這一觀點,所有的人均是因為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才會表現(xiàn)的如此冷漠、無情。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激活,他們在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認識,思維也被進一步引向深處。如果僅僅告訴學生封建禮教殺人,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自然收獲有限。相反,教師著眼于學生的學,在學生自己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思考后再來研討交流,把學生的認識提高到新的高度,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了。事實證明,學生喜歡上這樣的課,因為他們真正讀進去了,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了快樂,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綜上所述,讓學生真正讀進去——讀出自己、讀出問題,才是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硬道理。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始終著眼于學生如何“學”好,而不是自己如何“講”好。正如李鎮(zhèn)西老師所說的,“永遠不要自以為是,永遠不能低估學生的智慧,做一個學生心靈海洋的推波助瀾者,而不要做學生心靈的屠宰者!”的確,教師所追求的永遠不是自己講了多少,而是引導學生悟出了多少,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