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的要求,以及學生對鑒賞詩歌無從下手、甚至畏懼的現狀,讓語文老師和學生在詩歌的教和學上面臨挑戰(zhàn)。針對這些現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以及鑒賞詩歌的能力,交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方法無疑是重要的。本文以《望岳》和《春望》為例,略談由“題目切入”有效解讀詩歌的方法。
【關鍵詞】題目;切入點;中學;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學古詩教學現狀
目前,對于中學古詩的教學普遍存在一些誤區(qū)?;蚝唵伪痴b,不求甚解;或將古詩教學復雜化等。教師的教學方法舉不勝舉,然而學生的收獲和在課堂中生成的東西少之又少。一首詩學完,可能僅僅是將這首詩背下來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師口中分析出來的中心思想。對于詩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較少,分析詩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從老師那里學習來。當面對一首新詩,讓其自己去分析,又是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而目前中學詩歌教學普遍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多是把詩歌內容和思想灌輸給學生,然后依據中、高考的需要,要求學生誦讀、背誦。
二、教、學詩歌的金鑰匙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實習期間記錄的陳興紅老師教授的兩首詩歌為例,略談由“題目入手”這把解讀、鑒賞詩歌的鑰匙。
(一)誘“題”深入(以《望岳》為例)
首先,學生標注字音、帶著情感朗讀完詩歌;其次,分析題目。
“望岳”二字,前為動詞,后為名詞。先看名詞“岳”,要求學生根據詩文或注釋找到與名詞“岳”可以替換的字詞。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東岳”。老師發(fā)問:“岳有何特點?”學生會找出“廣”、“青”、“神秀”、“高”等。老師引導學生抓取描寫泰山這些特征的形容詞或場景詞,運用想象和積累,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詩人當時的心情“那綿延萬里,橫亙齊魯的蒼翠,郁郁蔥蔥,神奇秀麗,引來大自然對它的鐘情,它高的遮天蔽日,陰陽分明,那茫茫不盡的云海,激蕩著內心,在斑斕多彩的夕陽照射下,詩人想極力看清飛回的歸鳥,面對此場景,一時涌起無限豪情,決心終要登上泰山的峰頂,一覽眾山之小?!?/p>
“望”字,從哪里看出詩人在望?學生會找到“決眥”、“齊魯青未了”、“覽”“陰陽割昏曉”。從這些詞句中引導他們分析出詩人的望有遠望、近望、細望(歸鳥)、俯瞰(一覽眾山?。?。再引導學生讀最后一句,結合注釋,明白“會當”一詞的意思,便知此“望”為虛寫,而前三“望”為實寫。由此可知詩人他想要表達的一種情感和愿望。
(二)知人論事(以《春望》為例)
結合詩人寫此詩的背景,一位二十幾歲的少年,進京趕考,落榜歸家,途經泰山,寫下此詩,表達了他怎樣的志向?
一首小詩,如此從題目入手,分析下來,勢如破竹。再看《春望》:
題目“春望”,意為“春天望”,望什么呢?明顯缺少“望”的對象。要求學生用筆勾出詩人望到了什么。學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國”、“城”、“草木”、“花和鳥”、“烽火”、“白發(fā)”等。這樣,實際上學生已經提取出了“意象”,盡管他們還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訴學生什么叫“意象”,然后讓他們從詩中找出所謂的“意象”,無疑加重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另外,單個的去分析意象,容易肢解詩歌內容,無異于將花瓶先打碎,再去拼湊。而從題目入手,一根藤蔓順下去,不但不脫離基本的內容,反而借助想象聯想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的意象,便可從中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其次,“春”字可否去掉?為什么?通過這樣一個設問和解答,即完整地解讀了題目,整首詩的悲涼之味,就更加凸現出來,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達到了教與學的目標。教師借助這種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不那么復雜,卻又能抓到關鍵。思路清晰,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從教師的示范講解中習得解讀詩歌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鑒賞詩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此種方法,面對一首詩歌,便不再盲目和畏懼,快速找到突破點,通過“質疑”題目,激發(fā)起他們探索知識的興趣,而在這一過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尋到知識的那種成就感。由此增加他們挖掘深層次內涵的自信心。通過自己的有意識解讀,就容易生成獨到的閱讀體驗。
三、結語
傳統鑒賞詩歌的方法很多,較為普遍的如:知人論世法、咬文嚼字法、聯想想象再現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為:由背景或注釋切入、細節(jié)切入、意象切入、“情語”切入等。然而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詩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具備較好的鑒賞功底才能夠達到。對于積累不多的中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這也是他們面對一首詩歌不知從何下手的原因。
詩歌的標題多是對詩歌內容的高度概括,往往凝聚詩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讀詩歌、品味詩歌,不妨嘗試從題目入手,借用這把鑰匙打開品讀詩歌的大門,在詩歌的意境中遨游,體味詩之美、感悟詩之志。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艷杰.古代詩歌教學“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
[3]鄭新麗.走出誤區(qū),教出效果——中學詩歌教學誤區(qū)、成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2).
作者簡介:方芳,重慶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研究生。
(編輯:畢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