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小平
【摘 要】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漸顯重要。結合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實踐,探討了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應用技巧和注意事項。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研究多媒體技術,以便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課件 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90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畫龍點睛突破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語言、文字、聲音、圖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繞,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贊美白楊樹,謳歌了邊疆建設者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課文雖然篇幅不長,卻構思精巧。作者通過對白楊的贊美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現在的小學生對那時的社會背景很陌生,這就給本文的學習加大了難度。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1.利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錄像突出教學重點: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特點。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白楊樹“高大挺秀”的外形特點和"生命力頑強"的品格特點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錄像:《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畫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楊樹,直插藍天,在漠漠黃沙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白楊樹的特點,所配優(yōu)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設者建設新疆及新疆變化”的錄像突破教學難點:了解新疆建設者的品格,發(fā)現白楊樹與建設者的共同點。當學生通過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設者建設新疆的事跡后,再放這段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邊疆建設者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充溢著對建設者由衷的敬佩。同時也發(fā)現了建設者與白楊樹的共同點: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3.利用“文字片”和“圖文片”鞏固教學難點。在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了白楊樹與建設者的共同點后,用自治的文字片出示爸爸說的話,請學生朗讀,從而進一步理解爸爸話的深刻含義:借對白楊樹的贊美來表達對邊疆建設者的贊美之情。然后,再出示“圖文片”,本片中的文字部分還是爸爸的話,背景部分的圖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楊樹在戈壁灘上防風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設者辛勤勞動的情景,爸爸話的兩層含義:既贊美白楊樹高大挺秀、生命力頑強的品格,更贊美了建設者不畏艱苦、扎根邊疆的精神,在這張“圖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到這里,可謂是水到渠成,學生終于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借物喻人,借贊美白楊樹贊美邊疆建設者。
從《白楊》一課的教學中不難發(fā)現: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畫龍點睛的作用正是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借助與其他教學手段難達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 “詩眼”,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我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熬G”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樂趣
在作文教學中,不難發(fā)現有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即使寫了也是三言兩語,無話可說。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在有聲大課堂里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庇辛伺d趣,產生了寫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如在“母親節(jié)”前,讓學生寫《夸夸我的好媽媽》、《媽媽,我想對您說……》等,我讓學生聽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樂曲,觀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斷,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情,寫作欲望被激發(fā),紛紛拿起筆,將心中對媽媽的愛盡情地寫出來。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多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使“巧婦”常為“有米之炊”。
總之,使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應遵循合理的原則,決不能生搬硬套,使其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紅晨.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9).
[2]徐愛英.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8(18) .
[3]曹曉春.淺談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J].科技致富向導.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