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利紅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始終是學生,是指全部的語文教學活動,從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語文教材的編訂;從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到課堂教學,都必須落實到學生的學上,都是為了盡快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和語文素質(zhì)。
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教學 學習主體性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和語言素質(zhì),在盡量短的時間內(nèi)以盡快的速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和語言素質(zhì),是對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掌握表達一些新的感受和體驗的語言和語言形式,則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下面,筆者談談見解。
一、當今社會對學生學習語文主體性的困惑
對語文教學做出實際的評估并對從事語文教學活動的人做出實際的價值判斷的不是學生,而是成人社會。成人社會如何看待語文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制約教學活動的一個巨大的力量。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強調(diào)對于改進成人社會的教育觀念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告訴我們不能依照主觀感受評價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要從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要看待和評價這一切;我們不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主體。為此,不利于學生提高的太低俗的內(nèi)容和形式固然是應當排斥的,為特定年齡段的學生所無法接受的也是不適宜的。所有這些都不是為了做給社會看的,不是為了讓成人社會感到滿意的,而是為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提高的。這一點,說起來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做到或基本做到是相當困難的。
二、新課標提倡學生在學習語文中占主體地位
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都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服從者。這表現(xiàn)在學生與文本的關系中,就是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模仿文本作者的文本,而是站在與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學生作為這樣一個讀者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積極的,他所感受和理解的已經(jīng)不是文本中的文字本身,而是這個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這些思想和感情是與這樣的文本一體共存的,是經(jīng)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才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的。離開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生就不會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學生不但感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而且感到了自己對作者和對作者的文本的思想和感情。我們通過一些愛國主義課文,不但感受到了英雄的愛國熱情,而且感到了對英雄的愛國熱情的敬仰和崇敬,感到了文章的美。這都是主體參與的結(jié)果。沒有參與,就沒有這些豐富的感受和理解,文本的文字就仍然是一堆死的文字,它們不會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語言,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這表現(xiàn)在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中,就是學生不是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感受和理解教師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但這種感受和理解既不完全等同于文本和文本作者的自身,又不等同于教師和教師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實際上,這才是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只要樹立了主動參與精神,學生的個性就會逐步鮮明化,有了個性,就有了批判意識。所有這一切都是學生主體參與的結(jié)果。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不論是文本還是教師的講解,都是外在于他們的心靈的,文本的語言和教師的語言都不會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我們要促使學生樹立主體參與精神,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主動的、積極的。至于怎樣才能樹立學生的主體參與精神,教師需要發(fā)揮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在文本、教師和學生的活的關系中具體地組織課堂教學。
三、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本方法
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是建立在剎那樂趣感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成長的樂趣上。只要學生能從語文教學中不斷感到自己成長,感到自己感受、理解范圍的擴大和感受、理解能力的提高,感到自己運用民族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的提高,就會在語文教學中感到樂趣。成長的樂趣同游戲的樂趣同樣是人的本能的要求,語文教學的人性基礎是建立在這種成長的樂趣上的。在具體的閱讀文本前,在教師沒有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困難前,學生是不可能對課文覺得有趣味性的。
學生對所學課文不像休假日逛動物園那樣,是在純粹的事先的趣味驅(qū)動下的行為。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就要求這篇課文具備趣味性,或者教師要求語文教材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都不是一種合理的要求。文本的作者就是他們了解、感受和理解的一個個對象,并且是由教材編寫者在大量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選擇出來、認為更有利于他們成長的對象。假若學生對這樣一些對象的主體性就沒有起碼的尊重,就不想主動感受和理解,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人的主體性就不會有起碼的尊重,他們就會把人類在幾千年間積累起的各種文化成果拒之門外,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必須是在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主體性、充分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之上的批判意識。學生首先要學會傾聽,然后才能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評判。
正因為如此,需要教師的教。通過教,學生有了感受,有了理解,感到了這些作品的美,并在這美的感覺中感到了樂趣。這種樂趣是建立在美感基礎上的,因而是高雅的趣味,而不是低俗的趣味。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主動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熟悉和掌握文本中的語言的主體性,是在尊重文本作者主體性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不是讓所有人都必須滿足自己剎那的樂趣感的那種享樂者的主體性。語文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而不是為了學生的享樂;讓學生不斷充實、豐富、發(fā)展自我,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形式。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