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中說過: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中國人不但自己做戲,演給別人看,而且把別人的所作所為都當作戲來看?!蹲8!氛[喻了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魯鎮(zhèn)的人看祥林嫂與祥林嫂的被看(不幸遭遇)。魯迅意識到“改變國民的精神”重要,也因為這個理想,在《祝福》里,魯迅塑造了三種看客的形象:
一.柳媽、魯鎮(zhèn)上聽故事的女人是自私、冷漠、愚昧、麻木、冷酷的看客,這也是魯迅最為關(guān)注,著力批判的一種“看客”
柳媽及聽故事的女人都和祥林嫂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似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當祥林嫂重復(fù)著阿毛的故事的時候“男人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的話,便特意來尋來……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走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彼齻兊耐樾牡谋澈?,隱藏著的是對他人不幸遭遇的好奇。柳媽——“她是個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當祥林嫂繼續(xù)重復(fù)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柳媽便從不耐煩轉(zhuǎn)而嘲笑祥林嫂的傷疤,而“傷疤”就變?yōu)椴栌囡埡蟮恼勝Y而傳揚出去。她對自己的不幸無知無覺,卻把別人的不幸和痛苦作為慰藉自己的娛樂,由于自身的麻木,對于弱者,她沒有基本的同情,更不用說愛。而當她自認為“捐門檻”可以幫祥林嫂“贖罪”的時候,她“真誠”的關(guān)心卻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境地。
柳媽和魯鎮(zhèn)上的人們并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因為自身的痛苦對他人也變得麻木而冷漠,祥林嫂喪子的不幸只是成為了他們自己“有幸”的證實,并通過不幸的反復(fù)展示和咀嚼,來加強和增大自己存在的幸福感。當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賞鑒”殆盡,成為“渣滓”以后,就立即“厭煩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他們的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實際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
這些看客們無處不在,遍布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以自身以外的任何不幸和痛苦作為欣賞對象,他們構(gòu)成“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消磨著、吞噬著“被看”對象,也成為“被看”者最嚴酷的環(huán)境因素。他們混沌,沒有同情心、悲憫心,對生活麻木不仁,除開自身以外的一切痛苦災(zāi)難已沒有了共鳴式的痛苦,也沒有了悲哀的感覺。他們之間存在共同心理感受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敵意。
二.“我”雖同情祥林嫂,但“我”的軟弱與逃避的特點,同樣也是“看客”
在魯迅筆下,“我”是一個有著特殊作用的人。首先,用“我”來觀察魯鎮(zhèn),把魯鎮(zhèn)的人與祥林嫂的故事盡收眼底,并用我與四叔的格格不入顯示出了“我”的知識分子的身份及與當時世俗的不合,而我獨特意義更在于隨著我與祥林嫂相遇,祥林嫂對我的追問,我以“說不清”來回避了對追問的明確回答,也正因為如此,寫出了我作為知識分子的軟弱與逃避的特征。這類看客的意義在于點出了落后國民意識的巨大“同化”作用,它除了使“被看”者的處境更為孤立以外,更道出了改造國民性的緊迫性與艱巨性。
三.“魯四老爺與四嬸”是自私、冷酷的看客
魯四老爺是個讀書人,當祥林嫂首次到魯家做工,中途被婆家劫走后,魯四老爺說“可惡!然而……”。這四個字,即道出了祥林嫂被抓而他卻只顧掃自家門前雪的冷漠與冷酷。全然不顧祥林嫂也曾在他家?guī)蛡?,也不顧他人的不幸,只是想到他人有損自己的家門體面及尊嚴,而第二次收留祥林嫂時,他的忌諱既有對寡婦的厭惡,也有她“克夫克子”的迷信思想,但即便如此,因為對于自身利益考慮——原來的祥林嫂勤勞、能干,再者雇傭女工難,他沒有反對祥林嫂的留下,而當祥林嫂變得遲鈍后,就把她趕出家門,因此他們也是一種自私而冷酷的看客,是更冷血而沒有同情心的“看客”罷了。這種看客只是我們批判封建文化時的一個對象。
《祝福》里的看客集中體現(xiàn)了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對他人的不幸漠不關(guān)心,甚至從他人的不幸中獲取審美價值,卻從沒有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是一群心中沒有是非觀念自私自利的“看客”,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刻畫這些人物的行為表現(xiàn),把國民這種內(nèi)心孤獨,精神空虛的心理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F(xiàn)在先生已經(jīng)不在了,但他塑造的看客是否還依然存在呢,這是我們每個人要思考的。
鄧遠凌,教師,現(xiàn)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