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推行多年,但是許多學校的教學模式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上課“一言談”,作業(yè)強調標準答案,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閱讀教學過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的學習任務就是記住老師所說的標準答案,到考試時定到試卷上,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升學率很高,但是學生思維能力,語文素養(yǎng)等方面都不會得到提升,相反卻會使語文教學的路越走越窄,最后語文學科成了阻礙學生發(fā)展的“攔路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
第一、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強調應試教育的教學,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是不受到重視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個性得不到張揚,他們成了記憶的機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更不能感受課文內容的魅力,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自我表達能力、語言的感知等諸方面的能力都被忽視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得不到提升。
第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當中對課文當中所描述的優(yōu)美的風景、有趣的故事、奇妙的幻境等內容全然不顧,學生只需要記住教師所講的就行了,不需要積極的思考,他們的思維也就會變得懶惰了。
第三、學生被動地位,容易產生煩學情緒。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之下,他們的主體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張揚,他們所要做的就是簡單的機械記憶,很容易產生煩學情緒。
語文是一門充滿了人文氣息的學科,是一個能充分展現學生主體個性的學科,針對同一主題,學生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由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進行理解,簡單地強調標準答案的應試教學帶來的只有學生對語文的討厭。而對于一篇文章也往往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也正是這一點,為語文學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空間,這是因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學生將老師講的內容記住了多少,或者老師講給了學生多少,而要看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學需要多元化,這既是課改是否真正得到推進的迫切要求,更是語文教學的潛在需求,這是因為:
第一、從學生發(fā)展方面來說閱讀教學需要多元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爆F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知識儲備也越來越多,因此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越來越強,再加上社會思潮的沖擊,個性也越來越強,對待事物他們也會從不同的角度這就決定了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再加上文本存在的多義性,學生出現多元化的理解就顯得很正常,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
如果教師過分強調標準答案,將教師自己的理解或者是教材上所提供的答案強迫學生來記憶,而不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來引導學生理解,這種學習效率是很低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思維、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全然不顧,學生怎么可能喜歡學習呢?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又有什么好處呢?因此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閱讀教學需要多元化。
第二、學生獲取知識多元化,必然要求閱讀教學需要多元化。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再不僅僅靠教材了,各種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源,學生在閱讀時,沒有了標準答案,完全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來理解閱讀內容的,學生的交流方式也多樣化,因此學生更喜歡個性化的理解方式,教師應當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必然要求閱讀教學多元化。
第三、語文閱讀教學特征需要多元化。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生學習獲取語文知識、領略語言之美、感悟語文魅力、提升鑒賞能力的主渠道?!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評判、欣賞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接受知識者轉變?yōu)橹鲃訉W習的探究者,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性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既是學生順應學習發(fā)展與需要的教學趨勢,也是深入落實新《課標》所必須的,多元化的教學不但不會阻礙學生的學習,相反會促進學生的學習。
戎曌,教師,現居甘肅張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