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靜 王海貞
高中生思辨能力調查報告
趙黎靜 王海貞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英語議論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抽樣調查了江蘇地區(qū)高中生的思辨技能發(fā)展現狀,并探究了三年內學生思辨技能可能的發(fā)展模式以及文理科學生思辨技能上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總體而言高中生思辨技能處于中等水平,高中三年學生思辨技能呈現非線性發(fā)展模式;從英語議論文的寫作結果來看,高中三年學生的思辨技能水平呈現穩(wěn)步上升的發(fā)展趨勢。本文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了高中生思辨技能的培養(yǎng)策略,為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啟示。
高中生;思辨技能;問卷調查;英語寫作
在經濟騰飛與國際交流頻繁的今天,思辨技能對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已經把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列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高中階段已然成為學生思辨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然而中國學生思辨與創(chuàng)新技能的培養(yǎng)起步較晚。黃源深(1998)就曾提出我國英語學習者的“思辨缺席癥”問題,并指出“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人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人的素質?!蔽那锓迹?012)調查了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發(fā)現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高于其他文科類大學生。遺憾的是,國內很少有關于高中生思辨能力現狀的研究。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本研究抽樣調查了江蘇省高中生的思辨能力現狀。作為這一領域嘗試性的研究,本調查具有一定的開拓性與探索性, 希望借此能激發(fā)更多的后續(xù)研究。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1)高中生思辨能力總體水平如何?哪些子能力較強?哪些較弱?(2)高中三年內學生思辨能力呈現怎樣的發(fā)展模式?(3)文理科學生的思辨水平是否存在差異?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法
秦曉晴、文秋芳(2009) 提出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并開發(fā)了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開發(fā)出檢測我國高中生思辨技能的量具。由Facione等人編制的《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測驗》適用于大學生和高中生,但其中文版(羅清旭、楊鑫輝,2002)只是進行了翻譯,并未考慮中西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且一些翻譯的措辭并不恰當,造成中國學生對題項本身的不理解,不利于思辨技能的測試。研究者在仔細研究原版和已有中文版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已有的中文版,并進行了小范圍預測。預測共有3輪,每輪有10名高中生參加。參與預測的高中生在測試中標出了他們的不理解之處,測試后研究者與這些學生一同探討修改題項的表述,最終修訂形成
《高中生思辨技能調查問卷》。問卷與美國哲學協會1990年對思辨能力做出的權威定義相一致,即思辨能力是有目的的、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估、推理以及說明判斷依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Facione, 1990)。本問卷包括34道選擇題,分別測試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說明和自我調控6項思辨子能力,測試時間為40分鐘,總分100分。根據《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測驗》使用說明(Facione等, 2008),測試者總分低于15分則說明思辨技能處于下等水平,非常匱乏;總分在15-30分之間則思辨能力處于中下等水平;在30-57分之間則思辨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在57-87分之間則為中上等水平;87分以上則為上等水平,思辨能力很強。
2013年3月至6月,研究者在江蘇省蘇南、蘇北、蘇中地區(qū)各選取一所高中展開調查,每所學校發(fā)放問卷100份,其中高一年級隨機選取一個班,高二、高三年級隨機選取文理科各一個班,共發(fā)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81份。測試結束后,研究者回收批改答卷紙,并將數據輸入SPSS 16.0進行分析,輔以Excel 2003 繪制出直觀的折線圖表。被試詳細分布見表1。
2.英語議論文寫作
Bruner (1972)指出,寫作可視為思維的放大器。Chaffee(1999)通過三層“思維—寫作”揭示了寫作與思維的關系。第一層揭示了寫作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產生想法、定義主旨、組織想法、寫草稿和修改;第二層由三個互動的過程組成,包括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全面思維;第三層提出了作者在寫作情境中必須考慮在內的要素,即寫作目的、受眾、主題和作者。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寫作和思辨技能之間的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定義主旨、組織論據都是思辨能力分類中的重要部分。這兩者的關系在第二層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議論文寫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全面性都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方面。本部分研究以英語議論文寫作作為體現學生思辨能力的媒介,要求學生以Shoul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se mobile phones on campus?為題,寫一篇英語議論文,限時30分鐘。研究者采用Facione等人關于思辨能力的分類(即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說明和自我調控),以《加利福尼亞思辨能力量化評分表》(修訂版)作為評分標準(見表2),對在2013年3月至6月間收集到的江蘇省三所中學282名學生的習作進行了評分(被試詳細分布見表3)。兩名經驗豐富的研究者在經過專業(yè)訓練后,對這些語料進行了評分,6項子技能每一項由弱到強分為1-5分,滿分30分。根據信效檢驗結果,兩位研究者的評分具有很高的一致性(r=0.82)。
(一)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加利福尼亞思辨能力量化評分表》(修訂版)的評分標準,被試的思辨技能總分平均分為55.22,即為中等水平(30-57分屬中等水平),解釋、說明和自我調控技能相對較高,評估技能較弱??傮w而言,如圖1、圖2和表4所示高中生
思辨能力呈現非線性發(fā)展趨勢,高二學生的思辨水平驟降。高中學生思辨子能力大致呈現V字型發(fā)展模式。高一和高三學生在解釋、說明和自我調控能力上表現卓著,評估技能稍弱些。高二學生各項子技能都低于平均分。高三學生解釋、推理說明和自我調控能力比較強。
表1 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分布表
表2 《加利福尼亞思辨能力量化評分表》(修訂版)
表3 英語議論文寫作研究對象分布表
表4 高中生思辨技能總分和各項子技能得分表
圖1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的高中生思辨能力發(fā)展模式
圖2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的高中生思辨能力子技能發(fā)展模式
為了研究文理科高中生思辨能力總分是否存在差異的問題,研究者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高二、高三學生的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理科生的思辨能力總分(M=56.26)顯著高于文科生(M=48.48),文理科學生思辨能力總分呈現顯著性差異(p=sig(2-tailed)=0.001<0.05)。
(二)英語議論文寫作結果分析
如圖3、圖4和表5所示,總體看來參與調查的高中生思辨能力屬于中等水平,解釋和自我調控的能力發(fā)展較好,但其他技能,尤其是評估能力發(fā)展不充分。高中三年學生思辨能力整體表現為上升發(fā)展,除自我調控能力以外的其他子技能都呈現上升趨勢。高二學生的解釋、分析、評估以及思辨能力總分均未達到三個年級的平均水平;高二學生的推理和說明能力低于總平均水平;高二和高三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偏低。高一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解釋和自我調控能力,但是分析、評估和說明能力相對落后。高二學生的解釋和自我調控的能力繼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不容樂觀的是,高二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有所下降,分析、推理能力仍然處于發(fā)展劣勢。高三學生的解釋、分析、推理和自我調控的能力都發(fā)展得較好,但是評估能力仍遠遠落后。高三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仍呈現負增長趨勢。高中三年,學生的分析和評估子能力始終處于發(fā)展劣勢。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在高三時呈現較好的發(fā)展狀態(tài),這說明了高二至高三是高中生思辨能力發(fā)展的最關鍵時期。
圖3 英語議論文寫作調查中高中生思辨能力發(fā)展模式
表5 英語議論文寫作調查中高中生思辨技能總分和各項子技能得分表
圖4 基于英語議論文寫作的高中生思辨能力分技能發(fā)展模式
(一)結論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英語議論文寫作等方法調查高中生思辨能力發(fā)展的現狀及其發(fā)展模式,主要結論如下:(1)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解釋和自我調控能力相對較強,評估技能較弱。(2)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高中生思辨能力呈現V型發(fā)展趨勢,高二學生思辨技能驟降。高一和高三學生的解釋、說明和自我調控能力相對較強,評估能力較弱。從英語議論文寫作水平來看,高中生思辨能力整體呈現穩(wěn)步上升趨勢,在不同年級段具有不同的發(fā)展特征,不是所有子能力都得到顯著發(fā)展,自我調控技能呈現負增長趨勢;每個子能力發(fā)展的速度不一,發(fā)展模式不同。(3)文理科學生之間的思辨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分析與討論
從調查結果來看,高中生思辨能力發(fā)展模式并不一致。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做出以下猜想:首先,調查問卷較為客觀地反映了學生思辨能力的V型發(fā)展模式:高二學生以及高中教師面臨小高考的壓力,過多注重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政、史、地、物、化、生等學科進行題海戰(zhàn)術,不注重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二年級學生的思辨水平。其次,英語議論文寫作調查顯示高中生思辨能力呈平穩(wěn)上升的趨勢,這與高中英語教學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不無關系,受英語表達能力的限制,高一學生的作文無法全面表達自己的觀點,但隨著英語寫作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學生越來越能夠準確、全面、豐富地表達自己的主張與觀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學生的思辨能力穩(wěn)步提升有著密切關系。最后,高二階段是文理科分科初期,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重點出現重大改變,學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迷茫與不適應,影響了思辨能力的發(fā)展。而到了高三,學生在高考沖刺階段各項能力包括思維能力總體都會出現質的飛躍。文理科學生思辨技能的顯著差異表明,文理科分科后學習內容的差異影響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在分科初期的高二階段學生思辨能力水平出現波動是正?,F象。
(三)對策與建議
面對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現狀,教師要善于為學生鋪路搭橋,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見解、靈感、興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積極思考,充分辨析。為促進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本研究針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平等對話, 讓學生敢于思辨
由于英語是學生們的第二語言,在課堂上,許多學生會怕自己說錯了或者說不清而羞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要以包容的胸襟、真摯的愛心、誠懇的態(tài)度、真誠的期待,以“平等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放下包袱,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見解。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提出的錯誤觀點,不要即刻給予學生消極的反饋,而要積極引導,或者將問題肢解,從簡單的問題開始,逐步深入,鼓勵學生思考。不怕學生的觀點有誤,就怕學生沒有觀點。教師要鼓勵他們有敢想、敢說、敢于創(chuàng)新的心態(tài)。
2.巧妙引導, 讓學生善于思辨
在英語課上,多問學生:What is your opinion?
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要引導學生大膽思辨,各抒己見。合理利用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辨技能。在活動中,教師要穿針引線,巧妙點撥,鼓勵學生熱烈地辯論。在學生閱讀完英語短文后,鼓勵學生發(fā)表對文章的看法,寫英語讀后感或進行小組討論等。在思維的碰撞中,使語言得到升華,靈性得到提升。
3.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讓學生巧于思辨
對學生閃現出的創(chuàng)新火花,教師要及時捕捉并給予贊揚和鼓勵,以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技能。比如,多組織學生看國外新聞,引導學生談看法,做判斷,并分析推理,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和啟發(fā)。還可以組織英語辯論賽,如“電子辭典對英語學習來說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通過辯論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辨的熱情,培養(yǎng)他們多思考,多辨析的習慣,在辨析時激發(fā)學生靈活地運用多種視角看問題,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思維習慣,進而發(fā)展思維技能和語言技能。
本研究使用針對高中生的思辨技能量具展開調查,并對高中生的英語議論文寫作過程進行了診斷,客觀描述了高中生思辨技能的發(fā)展現狀及其發(fā)展模式,探索了文理科學生思辨技能的差異,深入探究了學生思辨技能鏈條中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針對高中生中“思辨缺席”的問題提出了培養(yǎng)策略,為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啟示。
Bruner, J. S. 1972.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M]. Middlesex: W. W. Norton & Co.
Chaffee, J. 1999.Critical Thinking, Thoughtful Writing. Boston[M]. Michigan: Houghton Mifflin Co.
Facione, P. A. 1990.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Facione, P. A., Facione, N. C. & K. Winterhalter. 2008.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Test Manual[M].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黃源深. 1998. 思辨缺席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7):18-19
羅清旭, 楊鑫輝. 2002. 《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驗》的初步修訂 [J]. 心理科學, 25(6): 740-741
秦曉晴,文秋芳. 2009. 外語教學問卷調查法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文秋芳. 2012. 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通信地址:215006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趙黎靜)
電子信箱:875133596@qq.com(趙黎靜)
編輯:劉星
G623. 31
C
1009-2536 (2014) 05-0024-06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