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家紅
一、行動研究的背景
筆者提出這個課題研究,有兩點根據(jù):一是新課程最大的理念轉(zhuǎn)變,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內(nèi)容、結構和實施機制。根據(jù)這個理念,初中的作文教學不但要關注知識、方法教學,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和對寫作的情感態(tài)度。二是根據(jù)課程標準中所體現(xiàn)的語文教學新的理念和課程目標而提出的,其中課程總目標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關注個性差異和不同學習需要”讓我們注意到作文個性化。作文,原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精神活動,新課標的這一要求,體現(xiàn)的正是個性和創(chuàng)新的作文教學的時代精神。“個性化”作文,簡單地說,就是學生能自主地寫作,寫真實的文章,寫出的文章有所創(chuàng)新?!白灾鳌薄罢鎸崱薄皠?chuàng)新”是“個性化”作文的基本內(nèi)涵。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绷⒆闫吣昙墝W生來自不同小學的學情,本著“有效課堂教學”的教育初衷。筆者本學期確定了“學生習作個性化指導研究”的年級組課題,作為嘗試探索如何借力課堂,借力學生的習作,對七年級學生進行個性化作文的有效指導,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行動研究的實施
準備階段:分析“模式化”,反思“教學化”。
七年級學生作文水平是層次不齊的,這個學期從筆者的調(diào)查和總結來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是學生“模式化”價值觀,缺乏個性張揚
寫“我的母親”,就是自己生病了,就是母親如何背自己上醫(yī)院,如何在醫(yī)院里幾天幾夜不睡覺,然后是母親累得病倒了;寫“家庭困難”,許多學生都讓自己父母“下崗”;寫“獨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學生讓自己的父母“離婚”。缺少鮮活,缺少真實,虛構滿天,這種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不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嗎?從另一個角度看,文章立意雖然貌似正確了,但文章的個性魅力也蕩然無存了。這實際上是過去“八股文”的現(xiàn)代翻版??纯聪旅孢@段文字。
公共汽車上,自己座位旁邊不是立著一位孕婦,就是站著一位抱小孩的老嫗,自己理應讓座,卻思謀再三。站立者搖搖欲倒、危乎險哉之際,“騰地”站起一位往往是非老即殘的人士,而“我”則羞愧難當,后又“頓悟”老邁體殘者常常心靈美好,身體健康者則精神傷殘。
(二)是反思教學,已為“模式化”埋下禍根
出于應付考試的目的,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是否常常陷入不重內(nèi)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呢。不注重不指導學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導學生思考如何用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內(nèi)容表達出來,反而舍本逐末,把作文教學重點放在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上,有的寫作指導課和講評課大講如何點題、開頭、過渡、照應、結尾,大講對不同的文體各寫幾個自然段都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而對寫作的內(nèi)容則輕描淡寫,一語帶過。
實施階段:找準策略,大膽嘗試。
“策略”是現(xiàn)代教學論研究的新課題。筆者這里把它當作一種教學觀念或原則。讓學生從“模式化”訓練引導到有“個性化”訓練上來,讓學生們可以收獲寫作進步的成功與喜悅。我是這樣來嘗試的:
實施做法如下:
(一)感受生活,個性練筆
現(xiàn)在的學生總覺得“三點一線”的生活單調(diào)、枯燥無味。其實,這些只是“不利因素”,而不是“不能改變”。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在習作個性化指導中就應該想方設法地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豐富學生生活,帶他們?nèi)ンw驗生活、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把學生的視線、觸角引向自然、社會、學校、家庭的方方面面,讓學生無論到哪里,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隨時記下來,這些信息都有可能成為以后習作的內(nèi)容。如:一個電話、國旗下講話、父母的閑聊和心中的快樂與委屈等。
譬如班級舉行的籃球賽活動中,筆者沒有像以往那樣讓學生坐在教室里上自習。筆者感覺到這是一個對學生充滿個性體驗生活的絕好機會。果然,比賽因為這些孩子的熱情顯得更加激烈?;氐浇淌視r,筆者問:“今天的這場比賽有什么特別的嗎?”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炸開了,有的說“我們班贏得真痛快”,有的說“全校只有我們班有拉拉隊”,有的說“個別同學老是搗亂”……看著為搶話而面紅耳赤的學生們,我示意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第二天一大早,學生們整整齊齊交來了日記本,同樣是一場籃球比賽,為什么與以往迥然不同?這就是親身體驗,寫出了真話。要知道這一次次的積累、一次次的體驗是在為學生日后的“厚積薄發(fā)、暢所欲言”打基礎??!
(二)打破模式化思維,激發(fā)寫作情感需要
筆者采用的方法是:七年級才開始寫作文時讓學生統(tǒng)計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題材,進行歸類,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相同題材的占大多數(shù),然后把統(tǒng)計結果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感受其思維的模式僵化的荒謬?;蛘呃蠋煶鲆坏雷魑念},讓學生構思然后要學生把其構思寫在紙上,進行交換,然后統(tǒng)計,讓他們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處。
當然,更要向?qū)W生展示同一道作文題,別人的創(chuàng)新,別人的逆向思維,別人的鮮活語言,正面感召學生向生活求新意,知道“原來作文原來也可以這樣寫”,從而拋棄小學時的模式化作文思維習慣。
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工作的最深刻的意義在于造就和培養(yǎng)人的需要”。在作文訓練中我們教師不能只注意自己的講解和分析,一定要注意到學生在情感上需要一種怎樣的表達。其實,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關鍵在于老師的激發(fā),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其實,我們在語文課上已經(jīng)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往往我們忽略了學生這個可貴的感悟,后續(xù)工作沒做好,我們應就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對課文的感悟,趁熱打鐵選擇一個合適的話題,讓學生去談。
(三)作文講評,放開評價權
朱作仁在《語文教學心理學》指出:“平時作文,教師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學生往往懶于修改。如果教師對學生的作文只提籠統(tǒng)意見(如內(nèi)容不具體,語句不形象等),學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體的要求,劃出需修改的詞句,或朗讀了班中同學的優(yōu)秀作文,榜樣具體,容易取長補短,上進心被激發(fā),則愿意修改?!睘榱俗寣W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也能展示“真我”,我的方法是:
讓學生上臺行使講評權。因為批改就是主要由學生完成的,所以他們最有發(fā)言權。課前每組確定1至2人上臺評講,每次輪流。評價的方式可以一邊讀被評的文章一邊讀講評者的批語,也可以讀完全文再對文章作整體評價,但對每次被評的好作文評講者應以自己的眼光指出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剛開始,的確用的不怎么樣,有點硬邦邦的感覺。但反復多次嘗試運用,慢慢地習慣了,會在一開始構思時就能自然地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相對應的形容詞等,寫作時自然就得心應手,下筆如流水了,文章不在顯得干巴巴的,顯得有血有肉,豐滿多了。
三、行動研究的收獲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通過扎扎實實研究,筆者有如下幾點進步:
1.本課題研究為校市級課題《基于點撥——探究為核心的作文教學研究》的子課題。
2.個性化訓練,有效促進整體學生的寫作水平。如701班語文平時質(zhì)量監(jiān)控中作文分析的表格數(shù)據(jù):
701班語文平時質(zhì)量監(jiān)控中作文成績一覽表
從表格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文特優(yōu)人數(shù)由0上升為1人,優(yōu)秀人數(shù)也逐步增加?;具_到了我的課題教研的預期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或領會“個性化”指導,進行行之有效的習作訓練后,能積累到一定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寫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或許,筆者的成績并不突出,但從數(shù)據(jù)中,也可看出筆者努力前行的每步腳印。
3.通過本課題的行動研究,筆者的收獲很多,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理論知識,更主要對習作的有效性開展多了幾份認識,更認可“習作的個性化指導訓練”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作用。
四、行動研究的結果與思考
結果:筆者的課題研究即基于學生習作個性化行動研究,在完成了“理論準備”之后,筆者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教學。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習作熱情高漲。他們“當家作了主人”,真正把習作當作生活的需要,同時學生的習作成績也得到顯著提高。“個性化”猶如春天縷縷暖暖的陽光投入了每個孩子的心房,使學生的習作顯示出生機盎然的景象??磳W生的習作,簡直是種享受。一位詩人說得好,不要只把春天等待,要學燕子銜著春光飛來。讓個性化習作,秀出一個更加富有個性色彩的明媚的春天來吧!
思考:所謂個性化教育“就要充分注意學生的差別,承認學生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了解其興趣、愛好和特長,并根據(jù)社會要求適應其能力水平進行教育,使之得到發(fā)展,而反對強求劃一式的教育?!钡?,開展“個性化習作”是否影響考試中的命題作文呢?把個性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能否持之以恒地執(zhí)行呢?個性化習作是否會引起一些學生偏好某種題材呢?我希望能通過這些問題,更好地把握好“個性化”作文的實施步驟,讓實踐成為教育理論的“源頭活水”,讓作文教學真正地“活”起來。路在腳下,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濱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