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亮
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課教什么逐漸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針對一篇具體的課文,怎樣教學才能真正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對這一問題的傳統(tǒng)看法是,課文寫什么就教什么,語文課堂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主題內涵。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感悟出課文的內涵,一篇課文的教學便可圓滿完成。然而,這樣的做法,很難實現(xiàn)課標中提出的“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目標。
在《語文意識燭照下的語文之道》一文中,王崧舟提出了“語文意識”這一個概念。所謂語文意識,就是關注文本“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的意識?!霸趺磳憽笔恰霸捳Z形式”問題,“為什么這么寫”是“話語意圖”問題。薛法根老師在執(zhí)教《猴子種果樹》一課時,就關注了“話語形式”。
第一部分:正當梨樹成活的時候,一只烏鴉“哇哇”地對猴子說:“猴哥,猴哥,你怎么種梨樹呢? 有句農(nóng)諺,‘梨五杏四’。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
猴子一想:“對,五年太長,我可等不及?!庇谑蔷桶蔚衾鏄洌姆N杏樹。
第二部分:正當杏樹成活的時候,一只喜鵲“喳喳”地對猴子說:“猴哥,猴哥,你怎么種杏樹呢? 有句農(nóng)諺,‘杏四桃三’。杏樹要等四年才能結果,你能等得及嗎?”
猴子一想:“對,四年太長,我也等不及?!庇谑蔷桶蔚粜訕洌姆N桃樹。
第三部分:正當桃樹成活的時候,一只杜鵑“咕咕”地對猴子說:“猴哥,猴哥,你怎么種桃樹呢? 有句農(nóng)諺,‘桃三櫻二’。種桃樹再短也得三年才結果,你不著急嗎?”
猴子一想:“對,三年也太長,我還是等不及?!庇谑蔷桶蔚籼覙?,改種櫻桃樹。
重疊的結構,是這篇課文的重要寫作特色,是這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特質。如何針對這一特質,設計出有助于提高孩子們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呢?
把文章重疊的結構特色,明白確切地告訴學生,這種教法明顯不合適。薛法根老師是如何處理的呢?他并沒有提出枯燥的寫作知識,而是設計出了這樣一份教學策略: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講述具有重疊結構的故事的方法。
首先,薛老師分別出示四列詞語,并請學生朗讀(出示順序為第1、4、2、3 列):
這里已經(jīng)暗藏了結構重疊的玄機。薛老師請學生豎讀、橫讀,然后要求學生能按一行一行的順序記住這些詞語。這里已經(jīng)為下面的故事講述埋下伏筆。也緊緊圍繞者本課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講述具有重疊結構的故事的方法。
接著,薛老師先示范講述故事的第一部分,之后鼓勵學生參與講述。兩名學生講述后,薛老師增加難度,去掉幾處關鍵詞。讓學生繼續(xù)講述。當兩位同學正確講述之后,薛老師繼續(xù)加大難度,只留下部分提示性的詞語:
正當______,一只______對猴子說:“______。______?”
猴子一想:“______。”于是就______。
由于有了上面的鋪墊,學生照著這個框架,也非常輕松地講出了第一部分。漸漸地,就可以脫稿講出第一部分。然后,薛老師拋出關鍵問題:“同學們,我們講了故事的第一部分,后面還有兩個部分?,F(xiàn)在我不講,你們也不看書,誰能有辦法講出后面的兩個部分?”一段時間的思考后,一個學生說,“靠背”。薛老師否定了這種方法。之后,一位學生提出只要把梨樹換掉就行了。他的這個不完整的方法激起其他學生的思維,很快,同學們達成共識,只要把果樹、鳥類、鳥叫聲和農(nóng)諺換掉,就可以講好后面部分的故事。這樣,教學目標就達成了。
最后,薛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繼續(xù)采用這樣的結構,展開想象,給這個故事編繪不一樣的結局。真正落實了“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講述具有重疊結構的故事的方法”這一教學內容,實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要求。
歌德曾說:“內容人人都看得見,含義只有少數(shù)人得知,而形式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個秘密。”引領學生在形式的秘境中探索,從而提升他們的語用能力,這正是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只有對“寫什么”有了掌握,進而關注“怎么寫”,才會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質,最終走向“言意兼得”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