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娜
摘 要:以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入手,從教師、學生和文章的文體等角度分析了高中階段朗讀教學被忽視的原因,從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朗讀的組織等幾個方面探討了改善朗讀教學的方式方法,力圖為新課改下的朗讀教學找到可行的路徑。
關鍵詞:朗讀;示范;精讀;朗讀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要求非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做到充分地讀、整體感知,如何做才能真正培養(yǎng)語感、接受熏陶,這些問題都是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中國人認識自然、學習知識有獨特之處,主要是重感性認識,重經(jīng)驗的把握,重“悟”,而“悟”是一個反復咀嚼、反復經(jīng)驗的過程,從語言的學習上看也是如此。古人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對先賢的文章反復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外在的語言層面入手,進而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層、理念層。而這種認識和學習的方法,在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發(fā)展歷程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近些年,這種方法有被忽視或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十分明顯:一是學生越來越不愿意開口朗讀,要么濫竽充數(shù),要么聲若蚊蠅;二是缺乏感情投入,朗讀的過程表情木然,聲音呆板;三是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將朗讀作為一個過渡性、階段性的工作敷衍過去,并不重視語文朗讀,久而久之,朗讀就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應該承認,高中階段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學習階段,從學生的角度看:經(jīng)歷了小學、初中的學習,他們已對語文學習規(guī)律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對教學的過程也都十分熟悉,對朗讀也確實存在認知上的疲勞感;高中階段的課業(yè)負擔相對更重,升學的壓力更大,導致學生缺乏朗讀的激情;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育已接近成人,有相當?shù)莫毩⒁庾R,也在一定程度存在叛逆心理,容易有意無意地排斥教師的課業(yè)安排,包括朗讀。此外,這個階段,學生的功利心也更重,對與高考無關的朗讀缺乏熱情,認為不實在,對升學沒有什么用。從教師的角度看:一些教師對朗讀教學方法把握不夠,對學生缺乏正確和必要的指導、示范,學生朗讀很多情況下處于“放鴨子”的狀態(tài);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朗讀的美育功能在小學和初中就已經(jīng)完成了,高中階段,應該把重點放到理解課文含義、把握知識重點、學習語言語法上。因此,教師對朗讀的重視程度普遍下降。除上述主觀因素外,高中的課文相對小學、初中而言,文體的形態(tài)更加多樣化,文章傳達的內涵更加豐富和深刻,因此確實存在一些文章詰倨驁牙、不易于朗讀的問題。
高中階段是否真的可以放棄語文朗讀教學?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語文的學習始于朗讀,不論什么文體、也不論語言的表達方式和傳達的文義,這是語言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其次,從朗讀的功能看,文章內涵的理解、語言音韻美的體會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朗讀。高中階段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需要多方面的準備,知識的儲備固然是一個重要方面,語言表達能力更不能偏廢,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的溝通需要語言表達,社會生產(chǎn)需要有效的表達溝通來組織,所以,越是這個階段,越要重視朗讀教學。
二、如何提高課堂朗讀教學成效
堅持朗讀教學,讓朗讀真正發(fā)揮應有的價值,關鍵在教師,重點在方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不揣冒昧,談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精選朗讀材料
必須承認,有些課文適合朗讀,有些則不合適。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所選擇。文學類作品,就是通常所說的美文以及古文中的經(jīng)典名篇,必須要求學生朗讀。只有朗讀,才能體會文章的語言美、造句美、氣韻美,才能記住那些經(jīng)典的段落,這無論是對應考還是未來的工作都是有好處的。
2.教師示范,指導朗讀
教師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好的示范朗讀能夠消除與學生的距離感,建立一個相對的朗讀標準,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的范讀可分為兩個層次:(1)語言因素的范讀,目的是使學生注意朗讀材料的語言因素。這種范讀,一般要采用介紹性的語氣(不能角色化),重要詞前要有啟示性停頓。朗讀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還可以適時做些精當?shù)脑u點。(2)建立在第一層次上的范讀,即內容上的范讀,表情性的范讀。這種范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朗讀材料內在的思想、感情和韻律。這對語文教師是一個基本要求。教師切不可不分情況地統(tǒng)一用錄音磁帶范讀,雖然錄音磁帶具有相當?shù)乃囆g性和標準性,但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現(xiàn)場感和與學生在情感上的互動,會降低朗讀教學的效果。
3.加強對朗讀過程的指導
朗讀的意義不在于朗讀本身,沒有目的的朗讀、沒有方法的朗讀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
(1)通讀課文,把握風格。語言風格是一篇課文最外在的特征,是理解文章的基礎。語言風格往往與文章反映的思想有一定的關聯(lián)。魯迅先生的《社戲》,語言生動、自然,表達的思想情感也輕快、活潑;《紀念劉和珍君》語言急速、峭拔,表達的是一種憤激的情感等等。所以,要朗讀好一篇課文,領會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文章的語言風格。
(2)精讀課文,加深理解。要理解文章的內涵,匆匆一讀是不行的,而要像古人那樣,多讀、反復讀,邊讀、邊思考、邊體味,尤其要抓住那些貫注作者情感、引領全篇的關鍵段落仔細地精讀,體會情感、琢磨內涵,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3)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朗讀。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情景,文章的理解也要一定的情境。所以,朗讀需要建立一個與文章情感基調相適應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體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在戲曲、詩歌、小說的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要求學生進入情境,扮演角色,這就是情境朗讀的一個例子。從實際情況看,這樣做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而且,更能夠從情境朗讀與作品中的人物交流,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動情,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的心靈火花的撞擊中與課文內含的理念相溝通,產(chǎn)生共鳴效應。也只有通過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情趣,才能使學生樂讀、好讀、善讀。
(4)善用領讀、齊讀。高中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已足夠依靠教師就能夠通讀文章,因此,領讀并不是必須的動作。但如果是文體相對生僻、存在較多生字,或者是較早的古文(如先秦),為了保證學生能夠順利通讀,還是可以采取教師領讀的方法。齊讀的好處是能夠營造一個強大的氣場,帶動大家一起讀,這個方法對于解決有些學生不愿意讀的情況還是有好處的,但不能經(jīng)常用,因為齊讀貌似氣勢宏大,不足之處是降低了學生自我體悟、自我學習的機會,不容易達到理解文章深度的效果。
只要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得當,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朗讀就能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同,朗讀的作用和價值就能夠在學生的學習中得到體現(xiàn)和發(fā)揮。落實新課標不是目的,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定遠.閱讀教學論集.新蕾出版社,1983.
[2]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開明出版社,1998.
[3]劉國正.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思想錄:中學語文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07.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