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九龍實驗學校 陳 建
《新課程數(shù)學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已經成為數(shù)學教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當前的教學中,涌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情境創(chuàng)設的案例,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無處不情境;有的教師辛辛苦苦創(chuàng)設的情境,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有的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脫離學生的知識經驗等.這些現(xiàn)象表明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在教學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現(xiàn)象.
教師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常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意圖在于營造氛圍,為新知的教學服務.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雖有情境,但自己不能很好地用好情境,不能把知識的建構權還給學生.
案例1:2012年12月,泰州市海陵區(qū)數(shù)學公開課在九龍實驗學校展示,課題為蘇科版七年級上冊6.4平行,筆者全程參與了聽課.整節(jié)課可以說是一氣呵成,但在最后階段自主小結時發(fā)現(xiàn)有學生對“平行”的概念理解不清.教者反復強調“平行”的概念,為什么還會有學生說錯呢?這與教者的情境教學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情境如下.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多媒體出示了幾幅含有平行特征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這些圖片中的直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眾生:(興趣盎然)平行.
師:非常好,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板書課題)
師:這些平行的直線都相交嗎?
生1:不相交.
師:這些平行的直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嗎?
生2:在同一平面內.
師:很好,我們把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多媒體出示平行線的概念,教師強調“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線”三個關鍵詞)
……
效能分析:教師由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圖片引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定的提升,能為課堂增效.但在教學新知時,學生有被動接受“平行”概念的嫌疑.“平行”的概念被教師以強硬權威的聲音塞進學生的大腦,并沒有讓學生嘗試去建構“平行”的概念.情境引入時,圖片中生動的平行形象,瞬間抽象成了“同一平面、不相交、兩條直線”這些冰冷的字眼,學生對圖片的興趣還沒有來得及轉化到探索“平行”這個數(shù)學概念上來,一個數(shù)學概念記憶的任務就出現(xiàn)了.這種教學方式,也許短期內會有效果,但從長期來看,是不可取的.教師創(chuàng)設了好的情境,但在應用情境時顯得低效.“平行”的本質特征,由教師以提問的方式直接給出,并不是由學生自主去構建“平行”的概念.
效能提升:學生對于“平行”的概念理解不深,主要是沒有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可對上述情境作一些修改.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多媒體出示了幾幅含有平行特征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這些圖片中的直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眾生:(興趣盎然)平行.
師:哪些地方有平行?請指出來.
(一位同學到前面指出,其他同學自己在下面比劃)
師:說得真好.為什么這些直線同學們不指呢?(教師指向兩條相交的直線)
生1:因為它們相交.
師:非常好.那這兩條為什么同學們不指呢?(教師指向不相交又不平行的兩條線段)
生2:把這兩條線段延長后,它們會相交.
師:非常棒.那這兩條線段延長后不會相交,但是它們平行嗎?(教師指向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線段)
生3:不平行,因為它們不在同一平面內.
師:你真聰明.請同學們歸納一下,我們在尋求平行關系時,要抓住哪些關鍵要素.
……
情境改進以后,教師沒有急于發(fā)出權威的聲音,而是選擇相信學生.教師在巧妙的對比引導之下,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的觀察、歸納,平行的概念就在教學中不知不覺地建構起來.這是知識的建構,更是學生能力和信心的建構.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建構數(shù)學概念,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數(shù)學知識,更可以讓學生獲得數(shù)學活動經驗和數(shù)學思考經驗.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教學,要求教師把知識的建構權還給學生,要讓學生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提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生成不可預見的問題,教師若能抓住生成性問題,就會創(chuàng)造出教學良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案例2:2013年9月,泰州市海陵區(qū)名師工作室展示課在漁行實驗學校舉辦,課題為蘇科版七年級上冊2.7有理數(shù)的乘方,教者聯(lián)系學生平時吃的拉面,創(chuàng)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
師:請同學們看一段拉面的視頻,注意觀察在拉面過程中,拉面師傅拉扣了幾次.
眾生:7次(邊看邊數(shù)).
師:你知道共拉出了多少根面條嗎?
(學生沉思)
師:每次拉扣的根數(shù)有什么規(guī)律?
生1:每次拉扣后的根數(shù)是前一次的兩倍.
師:很好.第一次拉扣后是2根,第二次拉扣后是2×2根,第三次拉扣后是多少根?
眾生:第三次拉扣后是2×2×2根.
師:那么拉扣7次后是多少根?
生2:拉扣7次后是128根.(學生并沒有按照教師的設計回答為2×2×2×2×2×2×2根,生成性資源產生)
師:很好,能用我們剛才的方法表示嗎?(引導學生按照之前設計的思路進行學習)
眾生:可以表示為2×2×2×2×2×2×2.
師:非常好.請同學們仔細觀察2×2,2×2×2,2×2×2×2×2×2×2這三個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效能分析:教師選用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拉面的視頻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既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又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類比拉扣3次后面條根數(shù)的表示方法去表示拉扣7次后的面條根數(shù),然而學生并沒有按照教師設計的思路回答為2×2×2×2×2×2×2根,而是直接說出128根,此時教師沒有抓住契機,只是通過提問的方式把學生引入到設計好的思路中去,忽視了生成性資源,放棄了具有研究價值的素材,失去了提高教學效果的良機.
效能提升:在學生回答拉扣7次后面條是128根后,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形式去呈現(xiàn)引入乘方的必要性.可作一些修改.
師:那么拉扣7次后是多少根?
生2:拉扣7次后是128根.(學生并沒有按照教師的設計回答為2×2×2×2×2×2×2根,生成性資源產生)
師:很好.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2:把7個2相乘計算可得.
師:那么拉扣15次后是多少根呢?
(學生沉思,會發(fā)現(xiàn)按照剛才的思路計算15個2相乘很復雜,自然會想到用2連乘的方式表示)
師: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
眾生:7個2相乘可以表示為2×2×2×2×2×2×2,15個2相乘可以表示為2×2×2×2×2×2×2×2×2×2×2×2×2×2×2.(學生表述的同時,進一步感受表示方法的繁瑣,體現(xiàn)引入乘方的必要性)
師:非常好.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情境改進后學生所體驗的經歷和學習的效果與改進前是完全不同的.教師通過追問的形式開發(fā)了生成性資源,使它變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計算和表述15個2相乘,體會到引入乘方的必要性,教學效果顯著.教師在打開學生生成問題天窗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機,使乘方概念的引入變得自然.
《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shù)學的愿望”.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然而有些教師對創(chuàng)設情境在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為情境創(chuàng)設每節(jié)課都需要,力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有新意,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結果不顧教學內容,忽視學生的知識經驗而創(chuàng)設情境,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很熱鬧,實際上課堂效率比較低效.
案例3:2013年3月,在泰州市海陵區(qū)教研活動中,筆者聽取了蘇科版七年級下冊課題為7.5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1)的一節(jié)公開課.教者創(chuàng)設了活動情境,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拼一拼去感知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shù),表面上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其實浪費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
情境如下.
師:同學們,請在紙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量出各內角的度數(shù),并求出它們的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測量,用時3分鐘)
眾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眾生動手操作,用時4分鐘)很好,下面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開,頂點重后,拼在一起,你得到什么結論?
眾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非常好,下面我們從理論上去說明這一結論.
……
效能分析:教者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理念,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拼一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表面上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其實,教者忽視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只是機械重復小學時學過的知識,沒有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使整個探索環(huán)節(jié)顯得低效.學生在小學四年級就已經知道“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等于180°”這一結論,當時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量一量、拼一拼”,此時學生的探究實際上是“走過場”,是一種在已知結論情況下的“偽探究”,意義不大.初中“三角形內角和”教學,不是要求學生知道“是什么”,而是要求學生知道“為什么”.因此,教學中的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理性說明.
效能提升:初中階段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知識點的定位應是理性證明,而不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探索已經知道的結論.
師:同學們,△ABC的內角和是多少度?(課件出示△ABC)
眾生:180°.
師:很好,小學的時候我們是如何探索這個結論的呢?
生1:通過量角器測量三個角的度數(shù)以及把三角形三個內角撕下來拼湊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非常好.
(課件演示把三角形三個內角剪下來拼湊的過程)
師:這時所拼成的角一定是180°嗎?為什么不是179°呢?(啟發(fā)學生要從說理的角度去探索結論)
……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理論上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情境改進之后并沒有讓學生去量一量、拼一拼,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直接開門見山,用課件快速地進行拼一拼演示,追問學生“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為什么是180°”,為后面引導學生從理論上探索結論節(jié)省了寶貴的時間,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其實,在教學中每節(jié)課都關注“過程”,都讓學生去探究,也是不切實際的,是一種“矯枉過正”的教學行為.尤其是開設公開課的教師,心里急于表現(xiàn)自己,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教學,往往忽視知識內容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創(chuàng)設低效的教學情境.
在數(shù)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是在新課程的實踐中,部分教師對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不成熟,理解還不深刻.有些教師過于注重情境教學,無處不情境,尤其是開設公開課、示范課以及優(yōu)質課比賽,情境教學必不可少.筆者參與了很多的聽評課活動,課堂教學存在把“創(chuàng)設了日常生活情境了嗎?”作為評課的必不可少的極端做法,具有情境教學的課往往受到聽課專家和教師們的青睞,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教學中無處不情境的現(xiàn)象.教師拿到一節(jié)課,不管知識結構如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而不是思考如何體現(xiàn)數(shù)學的本質特征.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在反對將數(shù)學知識過分“邏輯化”的同時,也要反對過度追求“生活情境化”,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學生積極思維的“數(shù)學情境”.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是每節(jié)課都需要,應從實際出發(fā),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為標準,有用則用,而不應過于夸大其作用,更不能把它變得形式化.
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項復雜的藝術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也是一個教學研究的過程,它更應富有理性,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高.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設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師應該經常反思創(chuàng)設過的情境,既找優(yōu)點,也找缺點,然后進行自我評價.“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情境不在形、不在新,有效就行!
1.華建忠.注重課堂導入藝術,提高數(shù)學教學效果[J].中學數(shù)學(下),2012(11).
2.張輝蓉,朱德全.走出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誤區(qū)[J].西南大學學報,2007(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