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婷
摘要:蘇教版課標教材《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所選的都是有關民俗風情的文章。在有關民俗風情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讓學生始終著眼于透過描寫民俗的樸實的文字,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淳美,從而了解家鄉(xiāng)的習俗,了解華夏文明,進而有興趣去了解世界各國的風情,為學生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語文教學;民俗文化;審美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86-1
〖FL(K2〗〖HJ4p〗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熱情
在設計教學這一單元之前,我利用來自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調動學生去了解社會民俗的熱情。我寫了“網(wǎng)郎”兩個字之后問學生,看到這兩個字想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說這個名字很“酷”,似乎是個上網(wǎng)高手的日本化的網(wǎng)名;有的說這人名字很“土”,像是個舊社會人的名字;也有的人說這個名字特別有歷史感,純是“中國風味”。我便講述了一個鄉(xiāng)間的習俗:一位母親苦于孩子總是夭亡,就根據(jù)鄉(xiāng)下的習俗,把剛生下的第三個孩子用網(wǎng)罩住了,并給這個孩子取名“網(wǎng)郎”。這位母親是一位傳統(tǒng)的中國婦女,只是憑著一腔愛心做著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所巧的是這個名叫“網(wǎng)郎”的孩子活了下來。然后請學生談談對此事的看法。
接著在開始的單元綜述中,讓學生探討有關社戲、端午日、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中華民間的重大節(jié)日習俗,使他們認識到我國各地的民俗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當今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要通過領略那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態(tài)的“民俗”,去體會多姿多彩的人生,五彩斑斕的文明。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搜集到的有關各地過節(jié)、慶典的錄像或圖片,并配以優(yōu)美的樂曲,以引發(fā)學生對民俗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多彩的人文風景畫中。有了這樣的情感上的需要,認識上的需要,學生對這一單元的學習熱情自然會飽滿、高漲。
二、立足文本,自主探討
教師的知識、文本的知識是有限的,而通過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生成知識,從而產(chǎn)生的智慧是無限的。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師在課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強調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自主對話,善于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點,及時引導、點撥,充分地傾聽學生,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把學生由“單一、被動”的學習轉變?yōu)椤白灾?、探究、合作”的學習,真正優(yōu)化課堂教學。民俗本身扎根于大眾,立足于生活,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注意從生活中去考察、理解,從而比較自己與作者認識的異同,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教學《社戲》一文時,我先出示地方戲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社戲其實是很平常的,是自古以來相沿成習的,農(nóng)民為祭社而演的年規(guī)戲,它甚至連像樣的舞臺也沒有,但在孩子的眼里社戲究竟“美”在何處?這樣,使學生的視線很自然地從“社戲”本身跳到“社戲”之外。在教學中,學生的目光始終在課文中搜索“美點”,經(jīng)過小組認識上的互補、交流,學生們終于發(fā)現(xiàn),文章中心事件是“看社戲”,而最美的是整個看戲前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橋村村民淳樸熱情的民風之美,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景物之美,鄉(xiāng)間生活的快樂自由,人際關系的和諧親密,人們的勤勞能干、珍愛勞動成果的樸實作風之“美”。這些構成“美”的情愫給這平常的社戲鍍上了金色的光澤,令作者緬懷,令讀者感慨,既而攪動了學生內心對自己童年的美好回憶,從而也調動了學生的“人生經(jīng)驗通感”,將自己的童年和作者對童年的感情交融,碰撞出動情的火花,在作者回味無窮的同時,也讓每一個學生在心靈里引起共鳴,進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
三、尊重歷史,學會揚棄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民俗已化為日常禮儀,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它已經(jīng)具體表現(xiàn)為一些講究、規(guī)矩,演變?yōu)橐环N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它已同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密不可分。《本命年的回想》中描寫吃臘八粥、貼對聯(lián)、守歲等活動,教師可著力引導學生體會春節(jié)時那些“規(guī)矩”中體現(xiàn)出的鄉(xiāng)親們誠心誠意祈求來年幸福的那種對新生活的渴望,感受到忙碌熱烈的操勞中所蘊含的生活的淳美,并真切體會到春節(jié)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形象的詮釋,感受到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xiāng)土風味。
由于民俗文化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內容廣博蕪雜,它已成為人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準則,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地受到濡染熏陶,每一代人都肩負著傳承的責任,所以對有關的習俗,教師也應該從歷史的、文化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理解?!侗久甑幕叵搿芬晃闹兄v到了炒年貨時奶奶的念念有詞:“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蔽闹械乃驮钔鯛?、換門神這些滑稽可笑的舉止令學生忍俊不禁。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他們的虔誠的舉動中,體會其中所飽含的虔誠的愿望,而不是僅僅感到他們的迷信可笑。之后要引導學生理解民俗與時代相關,有的習俗我們還在繼承著,有的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對于民俗,我們要做理性的分析,有所揚,有所棄,把華夏文明的精華弘揚下去,讓它走向世界。引導學生在歷史的背景下考察、理解各地的文化,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高度。學生雖不能一時達到這個高度,但可以引導他們知道有這樣的一種高度和視角,隨著他們的閱歷的增長,知識的豐富,他們會漸漸地學會怎樣去關注和理解包括民俗在內的其他文化現(xiàn)象。
新課標下,教師要致力于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出和諧、積極、開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鍛煉、提高、創(chuàng)造的平臺。在民俗風情的這一單元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透過民俗這一社會風習畫,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雖然這只是一個單元的教學,但我沒有局限于單個篇目,而是對整個單元做精心設計,事實上這個單元教學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專題研究了,不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語文課的獨到與快樂,讓他們充滿激情地參與課堂學習,而且使學生的眼光既能立足于文本,又能關注到生活,還能放眼于歷史,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