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慎到是由道家轉向刑名法家的關鍵人物,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本體,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主張“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濟”。雖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但卻自成一家,他的思想現(xiàn)實、平穩(wěn),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關鍵詞:慎到;自然;道;自為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7-0021-02
慎子名到,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因為年代久遠,關于慎到事跡的資料很少,我們只能從零星的資料中大致了解其生平,以求窺見全豹?!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吩唬骸白则|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huán)淵、接子、田駢、騶■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可知田駢、慎到等人曾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著書立說以干人主之意。
關于慎到的著作,《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huán)淵楚仁。皆學黃老無為之術,因發(fā)明序其旨意,故慎到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曰:“慎子四十二篇,先申韓,申韓稱之?!薄端鍟そ?jīng)籍志》曰:“《慎子》十卷,慎到撰,滕輔注。”劉向?!渡髯印肥?,滕輔作注已分為十卷?!端问贰に囄闹尽罚骸吧髯右痪?,慎到撰”。鄭樵《通志》曰:“慎子一卷,戰(zhàn)國處士慎到撰,舊有十卷,今亡其九卷三十七篇。”(《通志·藝文略》)可見到了南宋,《慎子》一書已亡失大半,實在令人可惜。唐官修《群書治要》錄《慎子》七篇,清錢熙祚重新校輯,收入《守山閣從書》。目前錢本最為通行,為學術界所公認。此外,明人慎懋賞撰《慎子傳》及《慎子內外篇》,流行一時,后為羅根澤等考證其為偽書,價值不大。
慎到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慎子》及《莊子·天下篇》中。司馬遷說慎子等七十六人“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可見他們不僅提出一些具體的治國方略以供人主選擇,還要證明這些方略的可行性,且慎到學“黃老道德之學”,必然會把老子的“道”作為最高原理加以考察論證。
《莊子·天下篇》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慎到認為天能覆蓋萬物而不能承載萬物,地能承載萬物而不能覆蓋萬物,天只不過是客觀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不是上天有意識有目的安排,天不過是覆蓋萬物而已。商周以來官方哲學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上天支持為人民所歸附的有德之人,所以統(tǒng)治者要做到“以德配天”??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儒家也把天當作是一種能賞善罰惡的客觀精神,一種與人對立的異己力量。墨家從經(jīng)驗主義出發(fā),反對天命,卻代之以“天志”“命鬼”。孟子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盡性”、“知性”以達到知天命,他們都沒有正確的理解天人關系。慎到把天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否認具有客觀精神屬性的天,具有進步意義。
而道則不同,其大無外,無所不包?!按蟮滥馨荒鼙嬷!钡腊萑f物,并不是萬物的簡單堆積。慎到?jīng)]有將感性世界所存在的具體事物作為世界的本源,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觀實在,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萬物統(tǒng)一于道,道不過是標志客觀實在的范疇。《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庇衷疲骸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比f物終歸于虛無的本體,道只不過是絕對的精神本體,可見老子的“道”具有二重性,慎到把老子的“道之為物”“有物混成”做出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天下篇》曰:慎子“齊萬物以為首?!饼R萬物的方法就是“知萬物皆有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全,道則無疑者矣。”。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說,慎到“所謂“齊”,不是機械的齊,而是“斬而齊”(荀子榮辱篇,“斬”讀如“■”,“■”,互不齊也)之“齊”,也即是“差差然而齊”(同上正名),(《荀子·榮辱篇》)故曰“維齊非齊”(同上王制)?!保ā吨袊枷胪ㄊ贰罚R并不是絕對的等同,而是在承認不整齊的基礎上的齊同,也就是承認萬物各有不同的價值內容,萬物的大小、善惡、美丑等差別在其價值存在上是平等的。對于道來說,萬物的存在具有平等的發(fā)言權。
慎到不僅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而且將自然界與自然規(guī)律加以區(qū)別,主張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他說人的手腳耳眼發(fā)揮作用如同鳥飛魚游一樣,是一種是“應機而動”的自然本能,如果刻意思考,則會疲憊不堪。所以說“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濟?!保ā渡髯印へ摹罚┲挥谐姓J自然界的客觀性,才能長久不衰,只有認識和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人們才能取得成功。慎到受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遵循自然界的基本法則,但慎到并沒有由此否認主體的能動作用,從而走向自然名定論。他說:“天有明,不憂人之暗也;地有財,不憂人之貧也;圣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天雖不憂人之暗,辟戶牖必取己明焉,則天無事也;地雖不憂人之貧,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則地無事也;圣人雖不憂人之危,百姓準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則圣人無事也。故圣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人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于圣人也,養(yǎng)之也,非使圣人養(yǎng)己也,則圣人無事矣?!保ā渡髯印ね隆罚┥鞯秸J為人與世界的關系應該是積極有為的,人應該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從而達到人的預期目的。他說天的光明需要人打開窗戶才能取己明,地有財需要人去伐木割草才能取己富,圣人之德需要百姓以上為準、團結于下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慎到意識到客觀事物不等同于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體內容。人要通過實踐把客觀的“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慎到克服了老子消極的無為,把任自然與人的積極能動作用結合起來,避免走向自然命定論。
《天下篇》進一步解釋說:慎到拋棄智慧,喪失自我,完全是被動不得已,把聽任萬物自然而然作為道理。與時推移,隨物變化,放任自流。舍去是非,沒有毀譽,不用智謀,做事不離開自然,或許可以逃脫世俗的羈絆,這樣就與道相合了。顯然,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的角度,認為慎到以“道”為本體,把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理解成被動消極的,否認了人作為主體所能發(fā)揮的能動作用。
《天下篇》總結慎到的哲學思想就是:“至于無知之物而已,無用圣賢,夫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人應該拋棄智慮,否認圣賢,達到絕對的無知,如同無用的土塊一樣,這才是與道相合。其實不然,《慎子》曰:“故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究其旨,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慎到重視“先王之道”“圣人之言”,并不是莊子所認為的“棄智去己”“非天下之大圣”。 所謂“塊不失道”,就是連土塊這樣的無知之物也不失于道。在慎到看來物質世界存在及其多樣性源于客觀事物本身,不是主體賦予客體的。道作為宇宙本體具有客觀實在性,不是萬物簡單拼湊堆積。個別事物體現(xiàn)道的存在,道是可以為人所能感知的客觀存在,并不是所謂“死人之理?!?/p>
慎到承認自然界存在和發(fā)展的客觀性,尊重自然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他把這一思想應用到社會歷史觀上,提出了“因循”和“重勢”的思想。
《慎子》曰:“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保ā渡髯印ひ蜓罚┥鞯秸J為順應自然規(guī)律就能事半功倍,經(jīng)久不衰;人為的改變自然規(guī)律就會事倍功半,收獲很小。因不僅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且要順應民情,進一步說就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形勢。雖然慎到?jīng)]有認識到自然界的規(guī)律是盲目的、自發(fā)的,是沒有人參與的純粹機械活動,社會規(guī)律則需要在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社會規(guī)律說到底是人活動的規(guī)律,人的意圖和目的也受到社會規(guī)律的制約。但他能意識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律是有區(qū)別的,沒有將自然規(guī)律照搬到社會歷史領域,提出要“因民之情”,這是慎到思想中可貴之處。
慎到認為人性自私,他說“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在他看來人性都是好利自私的,如果強求人不自為而為我,這是行不通的?!肮视萌酥詾椋挥萌酥疄槲?,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保ā渡髯印ひ蜓罚┕粽f:“為我”是奴隸制的原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率土一切的勞力智力都是為的王者一人的“我”。而“自為”則是新時代的原則,人各有所為?!保ā妒袝罚┢鋵崳鐣?guī)律反映著人們的利益關系,階級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階級利益。慎到主張“自為”,反對“為我”,就是反對宗法制基礎上的奴隸主階級專政。在中國哲學史上,荀子主張性惡論為人所熟悉,《荀子性·惡篇》曰:“今人之性,生而好利,夫薄怨厚,惡怨美,狹怨廣,貧怨富,賤怨貴,茍無之中者,必求于外?!鄙鞯胶蛙髯雨P于人性的觀點何其相近!慎到與荀子都曾講學于齊稷下學宮,且荀子稍晚,荀子性惡論是否受到慎到的影響,亦未可知,至少人性好利的性惡論不是荀子的發(fā)明專利。
以上就是慎到哲學思想的初步分析。一種思想總不會憑空而造,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反應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慎到所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從百家爭鳴趨向于相互借鑒、兼容并蓄,他的思想是為富國強兵、統(tǒng)一中國而制造理論依據(jù),從根本上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整體利益。關于慎到的思想派別,歷來說法不一,莫衷一是。《莊子》認為是道家,《荀子》《漢書》將其歸到法家,歷代多沿襲之?!端膸烊珪偰刻嵋穼⑵錃w入雜家,認為慎到的思想是由道入法中介環(huán)節(jié)。司馬遷說慎到等皆學黃老無為之術,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了自己的學說,他所謂的“黃老之術”可能就是道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并沒有“黃老”這一稱謂,黃老之學是否存在也難以斷定。1973年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經(jīng)法》思想主旨與慎到的思想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至少可以說慎到的哲學思想對漢初的黃老無為思想有很大影響?!渡髯印芬粫赡苁巧鞯皆邶R稷下時所撰寫治國方略,雖然大多是法家主張,但我們卻能從其字里行間感到道家的氣息?!独献印吩弧爸錁s,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復歸于樸?!鄙髯右舱f“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淳樸不欺。心無結怨,口無煩言?!彼麄兌加幸环N歸于淳樸、無為不爭的社會理想,研究慎到的哲學思想對于把握先秦道家轉向刑名法家的思想脈絡有重要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