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自編問卷對931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當代大學生在生育孩子性別上沒有明顯偏好,計劃初育年齡大部分在25歲以后,并表現(xiàn)出比較強烈的生育二胎意愿;大學生對同性戀家庭模式持包容態(tài)度,對丁克家庭模式也未有明顯反對傾向,大學生在“借腹生子”問題上普遍持反對態(tài)度,在人工流產和大學生捐獻精子問題上則持保守態(tài)度。結論當代大學生在生育意愿上表現(xiàn)較為理性、客觀,大學生更加以個體為本位,在生育行為上,個人利益權重正在增加。大學生受傳統(tǒng)生育觀念影響正在減小,在生育倫理上持更為開放態(tài)度,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傳統(tǒng)延續(xù),所以,當代大學生在生育倫理觀念上傳統(tǒng)與開放并存。
關鍵詞:大學生;生育意愿;生育倫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5-0183-02
生育意愿主要包括意愿生育子女數(shù)、子女性別及初育年齡[1],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行為。生育倫理則涉及具體的生育行為的道德層面[2]。多年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在我國的嚴格執(zhí)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倫理觀念。由于社會文化的嬗變和生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當前的生育倫理問題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倫理觀念的巨大沖擊。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注重自我實現(xiàn)、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關于生育問題的意愿、觀點、看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中國的生育行為、生育倫理和生育政策,進而對社會經(jīng)濟產生巨大影響。大學生有著怎樣的生育意愿,又是如何看待當代生育倫理的熱點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關注,因此有必要對當代大學生的生育意愿和生育倫理狀況做一番科學探討。開展當代大學生生育意愿及生育倫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廣東省10所高校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共抽取1 000名被試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931份。其中男生344人,占被試總數(shù)的36.9%,女生587人,占被試總數(shù)的63.1%。
(二)研究方法
采用《大學生生育意愿與生育倫理狀況調查自編問卷》,問卷題目的確定以理論文獻綜述、個別討論和個案訪談為基礎,經(jīng)過專家論證具有較好的效度。為保證研究質量,在調查過程中,要求被試當場作答,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控制情境,并現(xiàn)場收回問卷。以統(tǒng)一標準對回收問卷進行篩選,對合格問卷進行編碼,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錄入數(shù)據(jù)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結果
(一)大學生生育意愿狀況調查
1.關于生育孩子的性別偏好
調查顯示,在假設只可生育一個孩子的條件下,25.9%的大學生希望生育男孩,11.7%的大學生希望生育女孩,另有62.4%的大學生認為生育男孩或女孩都一樣。這里,希望生育男孩的大學生比例高于希望生育女孩的大學生比例,但是更多的大學生在生育孩子上已經(jīng)沒有明顯的性別偏好。
2.關于計劃初次生育孩子的年齡
關于計劃初次生育孩子的年齡,8.5%的大學生認為是20-24歲之間,79.9%的大學生認為是25-29歲之間,10.4%的大學生認為是30歲之后,另有1.3%的大學生表示不想生育孩子??梢?,大學生的計劃初育年齡大部分在25歲以后,符合晚育條件。
3.關于生育二胎意愿
在“假設您的情況符合生育第二胎政策,您是否會生育二胎”問題上,55.2%的大學生表示會生育二胎,可34.0%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清楚,只有10.78%的大學生表示不會生育二胎,可見,當代大學生在生育二胎的意愿上比較強烈。
(二)大學生的生育倫理狀況調查
1.關于如何看待丁克家庭
丁克家庭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于歐美,近年來在我國逐漸增多,丁克家庭雙方不生育孩子一般不是由于生理原因,而是家庭成員的主動選擇,也就是該種模式去除掉了婚姻中的生育部分。其實,丁克家庭反映的是一種利己主意價值取向。調查中,17.1%的大學生表示贊成丁克家庭模式,56.9%的大學生表示對于丁克家庭模式的好壞說不清楚,另有26.08%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反對丁克家庭模式。明確持贊成和反對態(tài)度的大學生不超半數(shù),可見,大學生對丁克家庭模式持矛盾態(tài)度,這顯示了當代大學生中生育倫理價值觀的沖突。
2.關于如何看待同性戀婚姻家庭
與丁克家庭相似,同性戀婚姻家庭不能生育孩子,其原因為雙方生理性別相同,因此也構成了對傳統(tǒng)生育倫理的沖擊。本次調查顯示,19.2%的大學生表示贊成同性戀婚姻家庭,47.0%的大學生表示對于同性戀婚姻家庭不清楚,另有33.7%的大學生不贊成同性戀婚姻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大學生會把同性戀和變態(tài)聯(lián)系起來,因此大學生對同性戀婚姻家庭的接受度(接近1/5)還是超出設想,與丁克家庭的贊同度相當,只有1/3大學生明確表示不贊成,這體現(xiàn)了大學生對同性戀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和包容。
3.關于如何看待“借腹生子”現(xiàn)象
“借腹生子”是一種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關于“借腹生子”,9.7%的大學生表示贊成,40.0%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清楚,另有50.4%的大學生表示反對?;橐鲫P系是人類生育的社會形式,生育必以婚姻為依托,所以生育不僅是一種自然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和道德行為[3]。但隨著生殖輔助技術的發(fā)展,生育從婚姻中分離開來的婚外生育成為可能,而“借腹生子”就是婚外生育典型的一種。調查表明,大學生對“借腹生子”現(xiàn)象接受度較低,持較為明顯的反對態(tài)度。
4.關于如何看待大學生捐獻精子
關于大學生捐獻精子行為,20.0%的大學生表示贊成,49.6%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清楚,另有30.%的大學生不贊成。捐精是輔助生殖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管理較為成熟,作為一種公益行為也廣為公眾知曉,且大學生是捐精的主體。本次調查顯示,只有1/5大學生持明確贊成態(tài)度,可見,大學生在此問題上持較為保守態(tài)度。
5.關于如何看待人工流產
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贊同人工流產的占26.9%,對于人工流產說不清的占32.0%,反對的占41.2%。人工流產其實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社會話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我國,人工流產現(xiàn)象比較普遍,本次調查表明,大學生在此問題上持保守態(tài)度。
三、討論
(一)大學生的生育意愿較為理性、客觀
生育意愿是指人們對生育行為的主觀愿望。在生育孩子性別的選擇上,大學生沒有明顯偏好,主要原因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同時,女性一樣可以承擔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老舊的傳宗接代思想明顯削弱,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生育二胎上,大學生表現(xiàn)出比較強烈的二胎意愿,這說明雖然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多年,很多大學生的生育意愿并未與政策同步,不過,預期生育數(shù)量與實際生育數(shù)量之間并不一定相符,有研究表明[4],因為事業(yè)、家庭經(jīng)濟條件和擺脫撫養(yǎng)孩子責任的原因,使得一些家庭在達到理想生育數(shù)量之前不再生育,但較為強烈的二胎意愿仍能體現(xiàn)大學生對所向往理想家庭模式的追求。大量的研究顯示,兩個孩子為中國人普遍的生育愿望[5]。當今社會教育周期的延長與不斷增加的生存壓力導致大學生計劃初育年齡普遍推遲,另外,生育成本和教育成本也越來越高,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他們更加重視生育質量,也更加關注生育孩子對自身生活、工作等的影響,力圖在生育責任與自身利益間尋求一種平衡。因此可以說,大學生在生育意愿方面更為趨于理性、客觀。
(二)大學生在生育倫理觀念上傳統(tǒng)與開放并存
大學生對同性戀家庭模式持包容態(tài)度,對丁克家庭模式也未有明顯反對傾向,可見,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對不生育態(tài)度的接受,這反映了當今社會生育文化更加多元化,傳統(tǒng)的“多子多福,兒孫滿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生育觀念作為一種傳統(tǒng)社會道德要求正在削弱[6],相應地,大學生更加以個體為本位,在生育行為上,個人利益權重正在增加。所以,大學生受傳統(tǒng)生育觀念影響正在減小,在生育倫理上持更為開放態(tài)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這也體現(xiàn)了人類生育文化的一種漸變過程。大學生在“借腹生子”問題上普遍持反對態(tài)度,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念和相關政策法規(guī),在人工流產和大學生捐獻精子問題上,則持保守態(tài)度?!敖韪股印薄ⅰ叭斯ち鳟a”和“捐精”都涉及生育倫理的更深層面,牽涉面廣,很難下定論。可見,大學生能夠意識到它們對人類生育倫理的巨大沖擊以及對人類文化的深遠影響,因此,大學生沒有盲目崇拜接受新生育科學技術,而是態(tài)度謹慎。所以,雖然大學生觀念開放、思想活躍、注重自我,但他們在人性的基本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理性判斷力,體現(xiàn)出對人類自然生育行為本身的一種尊重、負責,這與大學生素質與文化修養(yǎng)較高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龔德華,甘霖,劉惠芳.生育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92-94.
[2]劉曉玲,易想和.現(xiàn)代生育倫理的本質與價值[J].求索,2009(7):112-113.
[3]肖君華.現(xiàn)代生育倫理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茅倬彥.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差異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jīng)濟,2009(2):16-22.
[5]楊菊華.意愿與行為的悖離:西方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研究評述及對中國的啟示[J].學海,2008(1):27-37.
[6]劉曉玲,鄧志強.現(xiàn)代生育倫理價值取向的嬗變[J].倫理學研究,2009(7):51-5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