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虛無了辯證的歷史研究方法、階級分析方法和實事求是的核心原則。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對全體社會成員加強唯物史觀教育,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蝕。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唯物史觀;虛無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5-0030-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落幕,會上形成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具有深刻意義,改革再一次被推向了時代的前沿。三十多年的歷史延續(xù)再次證明了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要性。當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卻虛無中國歷史和革命,消解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到底虛無了什么?筆者從唯物史觀視角淺談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實質,專家學者發(fā)表了各自的觀點。梁柱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它的反歷史、反科學的研究方法,表現出它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它違背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違背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方法;否認和反對階級分析的歷史研究方法。歷史虛無主義是按照他們的主觀愿望和政治訴求來對待歷史,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活和再版?!盵1]龔書鐸說:“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是借歪曲歷史本來面目來證明‘學習西方’的主流文化是無法抗拒的歷史必由之路,從而改變中國社會主義的道路?!盵2]梅榮政、楊瑞直接開門見山說:“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主要是指它對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的歷史加以歪曲、否定。它從歷史領域入手,妄圖通過否定歷史來否定現實,除掉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依據,否定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必然性和合法地位,以實現消解或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盵3]這些旗幟鮮明的觀點表明,學術界和理論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識是一致的,違背唯物史觀的本質,否定中國革命,歪曲歷史,其反動的本質必將受到黨和人民的批判。
一、什么是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yōu)樯a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業(yè)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盵4]恩格斯認為“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guī)律的。但是,各個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個都希望得到他的體質和外部的、歸根結底是經濟的情況(或是他個人的,或是一般社會性的)使他向往的東西—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做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盵5]
從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我們應該明白唯物史觀涉及的幾個基本原則。一是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fā)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二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源,在于它的種種錯綜復雜的內部和外部矛盾。三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四是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五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些支配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二、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歷史虛無主義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從本質上講,歷史虛無主義就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正如梁柱教授所言,這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正是通過它反歷史、反科學的研究方法表現出來的。
(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虛無了辯證的歷史研究方法
對待歷史,我們要采取辯證的歷史研究方法。準確全面把握歷史材料,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我們形成理性客觀的歷史思維有很大幫助。歷史虛無主義者卻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片面抽象地理解一些歷史事件,甚至無中生有,對廣大讀者起了很大的迷惑作用。
袁偉時教授2006年在《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的文章,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作者質疑當前的歷史教科書,認為中學歷史教科書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行為是在引導廣大青少年“繼續(xù)吃狼奶”。在談到義和團運動時,作者認為教科書關于這部分的論述“錯誤連篇”,甚至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是愛國壯舉還是有悖文明行為?”眾所周知,義和團運動是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以所謂“現代化”名義來曲解中國近現代史,必然是片面、主觀的歷史研究方法。前幾年熱播的大型電視連續(xù)劇《走向共和》,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反映?!按褥獌?yōu)秀的政治家,袁世凱—有能力的人,李鴻章—爭取國家利益者”,這些話語表明了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部分影視作品來誤導廣大觀眾,其迷惑歷史之心,人盡皆知。
“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于,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現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6]列寧的這段話說明了對待歷史的研究方法,針對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從事實的整體和聯系中去把握歷史,是我們需要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
(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虛無了階級分析法
列寧在《論國家》中說:“必須牢牢把握住社會劃分為階級的事實,階級統(tǒng)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并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問題?!盵7]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社會歷史現象,這是唯物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運用。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是具體社會環(huán)境中的產物。而歷史虛無主義者標榜的“超階級”、“超黨派”、“土匪史觀”,用抽象的人性論取代具體的階級分析方法,是唯心主義的真實寫照。
蔣介石是眾所周知的人物。近些年,部分學者卻以《蔣介石日記》為名,認為只有蔣介石日記中的蔣介石,才是真實的。史書上的蔣介石、群眾眼中的蔣介石、熒幕上的蔣介石,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考證。個人日記是我們研究歷史人物的一種途徑,但個人日記帶有作者很強的主觀色彩,只有將其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才有一定的意義。簡單的通過日記就想顛倒對一個人的看法,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另外,《中國季刊》上的一篇文章引用一些材料堅決反對蔣介石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著名史學家劉大年則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抽象的分析歷史人物,沒有采用具體的階級分析方法。這種分析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觀點的荒謬。究其實質,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用抽象的人性論取代、否定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以所謂“客觀公允”的姿態(tài)掩蓋其唯心主義的立場,其目的就是要顛覆唯物史觀,篡改歷史。
(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虛無了實事求是的核心原則
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歷史研究的核心原則。歷史虛無主義者則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按照特定的政治訴求,隨意打扮歷史,這是唯心主義在當前條件下的復活和再現。其一,否認中國革命,否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期間取得的一切偉大成就,崇尚改良。在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時,“告別革命論”的熱潮再次高漲?!艾F在看來,當時如果選擇康、梁的改良主義道路會好得很多,辛亥革命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孫中山如果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也許就會接受‘虛君共和’的英國式道路,避免許多戰(zhàn)爭”。這是這股熱潮的真實反映。照這樣來說,20世紀中國發(fā)生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以至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都是歷史的錯誤。這明顯是對歷史的污蔑和褻瀆。其二,將革命和現代化對立起來,用“現代化史觀”取代“革命史觀”。誠然,現代化是我們國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企圖否定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單純追求現代化是不可取的。革命和現代化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中國,革命是實現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保證。如果沒有革命為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毛澤東在他的論著中反復指明:“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沖破這個壓力,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解放中國人民,使他們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沒有這兩個東西,中國是不能統(tǒng)一和不能富強的”[8]。
歷史虛無主義者所主張的這種研究范式的轉變,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違背了近代中國的基本事實,違背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不符合實事求是的核心原則。從政治角度出發(fā),這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會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
三、加強唯物史觀教育,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其顛倒歷史,否定革命和建設,消解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作為,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和加強警惕。在前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和一系列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導致前蘇聯最后亡黨亡國,正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真實寫照。在國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還很強烈,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還存在余溫。因此,當前形勢下,必須加強唯物史觀教育,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一)內容上要涵蓋中國近代、現代史和中共黨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睔v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回看中國革命史,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guī)ьI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斗、前赴后繼,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卻以“告別革命論”為名,虛無革命歷史。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重溫中國革命建設道路,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明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二)對象上要涉及全體社會成員
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唯物史觀教育的重點在于廣大青少年?,F在中小學和高校都專門開設中國近代史方面的課程,這說明國家在這方面是高度重視,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但是,教育對象不止青少年。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侵蝕也是非常明顯的,黨員干部是中共執(zhí)政的核心力量,因此黨員干部也要不斷加強唯物史觀教育,增強自己的黨性修養(yǎng),自覺抵制不良思潮的影響。同時,廣大群眾也不能放松,可以通過一些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醒大家時刻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干擾。
(三)方法上要多樣化
唯物史觀的教育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因此教育途徑要求多種多樣。對于廣大青少年,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采取講座、座談、觀看紀錄片、參觀歷史遺址等其他方式來調動大家進行唯物史觀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廣大干部來說,除了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不斷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多學習馬列經典著作,以身邊的模范楷模為學習標兵、以思想腐敗分子為警惕對象,時刻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對于廣大群眾來說,則要積極發(fā)揮電視臺、互聯網、社區(qū)、村組織的作用,積極宣傳正確的歷史觀和科學的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2]龔書鐸.歷史虛無主義二題[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5).
[3]梅榮政,楊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與危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6]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