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忠實在《白鹿原》中寫了許多夢,是有其用意和作用的。他極力通過一個又一個夢,來表現(xiàn)小說中那個時代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在夢中構建另一種神秘的、混亂的、幽暗的生命世界,帶給讀者的無盡的感性思維和人生思考。
關鍵詞:白鹿原;夢的解析;人性;道德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2-0139-02
《白鹿原》是近年來中國嚴肅文學作品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演繹了兩個家族眾多人物的悲歡離合,生生死死,拼殺搏斗,恩怨情仇。在這種典型環(huán)境中存在著大量的典型意象,其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謀篇布局和創(chuàng)作特色的當屬不同人的一個個怪異而又朦朧的夢。這些夢增加了文章的空間層次感,從而令我們對其中復雜的人性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白鹿原》中夢的類型
夢的神秘性、夢的荒誕、飄忽的不可解性,甚至夢境的恐怖性,都有助于形成小說的魔力。而《白鹿原》中有兩種夢:一種是可以理解的,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真實的夢,是人性長期受到壓抑,只能在夢中還原人性最原始的最本質的渴望,是關于人性的夢,鹿兆鵬媳婦的一系列夢以及最后的瘋掉都是這種形態(tài);這是對于今后發(fā)生的事件的提前感知和對未可知事件的朦朧感覺,即征兆夢。白嘉軒和他的家人做的與白靈之死有關的夢,就屬于這樣的夢。
1.人性夢
文中的人性夢主要反映了原始人性得不到抒發(fā)的情況下還原在夢境的爆發(fā)。兆鵬媳婦的一系列的夢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在第十章中,她 “夢見和兆鵬發(fā)羊癇風似的顫抖起來。顫抖過后,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個從她身上揚起的臉不是兆鵬而是兆海?!痹谒倪@些類似的夢中還出現(xiàn)過黑娃(鹿兆謙)和她的公爹鹿子霖。鹿兆鵬新婚后一去不返,作為鹿家的媳婦,鹿冷氏整天面對最多的就是她的公爹——一個風流成性的成熟男人和丈夫的弟弟鹿兆海。而她看見田小娥,更是妒忌她“和黑娃在那孔破窯里夜夜發(fā)羊癇風似的顫抖” 。他們都是鹿冷氏熟悉或者羨慕的對象,所以在她的潛意識里夢見與他們“發(fā)羊癇風似的顫抖”也是人性本質的體現(xiàn)。福爾科特說:“我們都知道,在夢中性是特別放縱的。夢著自己豪無羞恥感,是我們在清醒時把他們與這件事聯(lián)系起來都感到害怕的事,甚至想都不會想到的事。”在封建禮教的壓抑和婚姻生活的孤獨,兆鵬媳婦不能得到正常的生理需求。只能在潛意識心理領域,蘊藏著個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雖然性本能通過被壓抑、排擠或者儲存在意識閥限之下,但它具有強大的沖力,它不是溫文爾雅、靜止不動地獨善其身,而是狂放不羈、無時無刻不在尋找發(fā)泄的機會。
2.征兆夢
除了這類性夢之外,《白鹿原》中還有一些夢是征兆性的,如白秉德的夢。在第二章中,寫白秉德老漢“夢見自己坐著牛車提著鐮刀去割麥子,頭頂忽地一個閃亮,滿天流火紛紛下墜,有一團正好落到他的胸膛上燒得皮肉吱吱吱響,就從牛車上翻跌到滿是黃土的車轍里?!毙堰^來,原來是得了“瞎瞎病”,最后痛苦地死去。他的夢就是征兆性的,是得病的前兆。這種夢主要是作者的刻意描畫,他在《白鹿原》中寫了很多在我們常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朱先生的先知先覺,貫穿全文的白鹿等,尤其是他寫的一些神奇的夢,更是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氣息?!栋茁乖分?,把夢的神秘性,不可解,甚至是恐怖性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白鹿原》第一章就有描寫白嘉軒的第六個女人胡氏突然從夢中驚醒,渾身顫抖如篩糠,眼里滿是狐疑驚恐,目光恍惚游移,直到白嘉軒挖來半升豌豆,一把連一把摔打,從頂棚到墻角,從炕上打到地下之后,她才敢開口說出昨晚夢見的鬼怪。令白嘉軒大惑不解的是,胡氏并沒有見過死掉的任何一個女人,而她說出的那五個死者的相貌特征一個一個都與真人相吻合。胡氏的夢,給她帶來巨大的恐懼,無疑是造成她死亡的一個心理原因。一方面,它帶給讀者的是混雜著驚懼感與趣味性的復雜感受,另一方面,也確實利用超?,F(xiàn)象展現(xiàn)一個渾涵、幽暗的生命世界,這正是《白鹿原》讓我們覺得充滿魅力意味雋永的一個深層原因。
二、《白鹿原》中夢的成因
夢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是人人都有過的一種心理活動體驗。我們總是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固然也不錯,但夢之復雜遠遠不是這種固然不錯的簡單理論所能說明的。人在夜間夢境中實在有著與人的白天清醒時完全不同的另一個生命空間,也就是說,夢遠比人們的簡單認識要復雜神秘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1.人性夢的成因
文中的兆鵬媳婦自身在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觀念重重的包圍下,幾十年如一日地自覺性地服“ 法” 于鹿家媳婦這一位置, 她在思想觀念上也完全遵循傳統(tǒng)的女性貞潔觀, 但作為一個正常女性, 又渴望在生理欲望上得到滿足, 她在理念與欲望之間痛苦地掙扎著,以致她在看見田小娥時, 呈現(xiàn)出矛盾的心態(tài)。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夢在展示他們欲望的滿足時往往是不加掩飾的。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些夢公開地表現(xiàn)了欲望的滿足,而在另一些夢中欲望的滿足卻很難覺察。而是常常用各種各樣可能的手段加以偽裝。兆鵬媳婦的這種欲望宣泄,就是那些白天的意識生活,以及停留在潛意識中未得到滿足的愿望。這類性質的夢,其實是人的性壓抑的一種釋放形式。它是人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尊重的情況下,只能在潛意識或無意識里擺脫現(xiàn)實生活的制約和自我控制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在一種無意識形態(tài)下進行的一場反映內心真實情況的心理活動,而它是以夢境的形式不斷地出現(xiàn),只能說明夢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抒發(fā)這種情緒的最好方式,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達成她的這種需求和愿望。
2.征兆夢的成因
白嘉軒在二十年后送信的干部面前“以不可動搖的固執(zhí)和自豪大聲說:‘我靈靈死時給我托夢哩……世上只有親骨肉才是真的……阿嗨嗨嗨……”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個夢的出現(xiàn)原因的解釋也承認有血緣親情的關系,但是對于白嘉軒和他的親人的這些冥漠恍惚的夢,我們僅僅有這些認識是不夠的。一般的夢都是人在睡眠中對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事件進行了組裝,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夢。但是白嘉軒和他的親人們同一個晚上做的這個夢不是經(jīng)過簡單的聯(lián)系就能解釋的,夢見自己喜歡的人死去,支配著夢與死人的關系是特定強烈的矛盾情感。這種夢看來是白嘉軒的一種愿望,盼親人的愿望。他天天有意識無意識地想著可愛聰明的女兒,其目的是幫助夢者否定他那種往往矛盾的情緒態(tài)度。他希望靈靈好好地活著,但夢中出現(xiàn)的結果是相反的;其矛盾在于潛意識的思念與無意識地死亡成了對立,從而變成他的矛盾情感夢的表現(xiàn)。這里面肯定有作者的巧妙構思在里面,以體現(xiàn)作者的某些想法。
三、《白鹿原》中的夢對主題表現(xiàn)的作用
夢可以表現(xiàn)出必然的真理、哲學的見解,可以表現(xiàn)出幻覺、狂想、回憶、計劃,可以表現(xiàn)出對將來的預測和非理性的經(jīng)驗,甚至還可以表現(xiàn)出心靈感性的幻象。如果一個小說家,一味地寫那些具有理性內容或可以根據(jù)他的日常經(jīng)驗進行明確解釋的簡單的夢,那他的作品,就會缺少那種幾乎不可索解的神秘性和奇異性,就會失卻對讀者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他就很難寫出人物生命體驗中的那個混沌而真實的領域。夢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是人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活動體驗。但由于做夢是人在睡眠的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它具有偶然性,人們根本不能預知什么時候做夢,什么時候它會來。而弗洛伊德主張夢的內容代表人的無意識領域里深層的欲望,人類社會的風俗、習慣、宗教戒律、道德規(guī)范等等;歸根結底都是作為對人的性本能的一種節(jié)制而產(chǎn)生。一切科學和文學藝術都是出于人的性本能沖動“升華”。當人的欲望受到壓抑、無法滿足時、便轉向其他渠道發(fā)泄。在壓抑作用減少的睡眠狀態(tài)下浮現(xiàn)到意識表層上來。這當然有他的道理,但從《白鹿原》中那些復雜的夢來看,不是用這個簡單的理論就能說明的。作為當代著名的作家,陳忠實所寫的《白鹿原》重視了夢在體現(xiàn)作品的內涵、深度價值方面的作用。同時通過作品中個人真實的夢例,來深刻地體現(xiàn)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對比,引起讀者對人性的思考和共鳴。
對白嘉軒和他的家人的這些冥漠恍惚的夢,如果不是用某種獨斷而教條的認識來進行簡單的評判,而是潛入人的深層的心理世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認識和分析,那么,即使不能給出鑿鑿有據(jù)的結論,我們也必須承認它是一種令人恐懼和震驚的心理真實。而我們之所評價陳忠實是一位極為優(yōu)秀的小說家,說《白鹿原》是優(yōu)秀長篇小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陳忠實在這部小說中,通過對夢的真實描敘,敞亮了我們的心靈世界,喚醒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從而讓我們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因此這樣的描寫,不僅給作品縈繞上一層奇幻的神秘色彩,而且還有助于調動讀者的想象力。換句話說,《白鹿原》對于夢境描寫,不僅具有表現(xiàn)人的心理意識活動的真實性,而且還具有通過對神秘因素的成功利用以征服讀者的修辭性和藝術性。
四、結語
總之,陳忠實在文章中刻意寫到那么多夢,不是偶然的,隨便寫著玩的,是有其用意和作用的。他極力通過一個又一個夢,來表現(xiàn)在小說中那個時代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在小說的現(xiàn)實世界外又構建了另一個神秘的、混亂的、幽暗的生命世界,帶給讀者的是無盡的感性思維和人生思考,給作者的民族秘史的寫作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難怪作者在開篇就引用巴爾扎克的話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參考文獻:
[1][奧]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孫名之,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2]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黃龍保,王曉林.人性升華重讀弗洛伊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楊韶鋼,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奧]弗洛伊德.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M].常宏,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