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用“類紀傳體”的寫作方法,細膩而精準地揭開了華爾街大鱷們的面紗,抽絲剝繭地向人們再現(xiàn)了大鱷們聚斂財富的過程。
杰夫·馬德里克擁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紐約書評》的定期撰稿人,曾任《紐約時報》的經濟專欄作家,是《挑戰(zhàn)》雜志的編輯,同時還兼任庫柏聯(lián)合學院的教授、羅斯福研究院以及新學院施瓦茨中心經濟政策分析的高級研究員。
他在新書《政府與市場的博弈》中,生動地講述了美國經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該書英文原名是“貪婪年代”,將20世紀70年代至今對美國金融有影響的人物全部囊括進來,形成了一部詳盡的美國金融史。而且它的寫法也頗有點“紀傳體”的味道,每章以人物帶事件。這些人物不但包括理查德·尼克松、艾倫·格林斯潘、米爾頓·弗里德曼等,還包括華爾街的諸多大鱷們:如對沖基金的先驅喬治·索羅斯、垃圾債券之王邁克爾·米爾肯、花旗集團CEO桑迪·韋爾、按揭貸款大師安杰洛·莫茲羅等。馬德里克用細膩而精準的文筆揭開了華爾街大鱷們的面紗,用抽絲剝繭的手法讓我們看清他們是怎樣用各種金融手段聚斂財富,同時又是如何無視商業(yè)道德和法規(guī)的。
他們或利用眼花繚亂的方式為企業(yè)尋求并購以賺取利益;或利用對沖手段擾亂市場而從中牟利,其中的代表人物喬治·索羅斯幾乎以一己之力顛覆了英國的經濟,卻被稱之為“華爾街的良心”;或是將風險抵押打包賣出去,讓其他人甚至是全社會為其承擔風險,如此等等。馬德里克認為正是這些人的貪婪直接導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只是一次高潮,而非終點”。
在閱讀該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華爾街的這些人對人類世界有什么貢獻?憑什么他們就能拿那么多錢?在我的世界觀里,一個人對他人的貢獻越大,他就應該有越多的財富。像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這些人有較高的收入是理所當然的。而如果沒有他人有所貢獻卻擁有了很多財富的話,那財富就是通過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得到的,比如那些貪官、黑社會和海盜。那么,華爾街究竟是前者還是后者呢?馬德里克在本書“后記”里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人們質疑華爾街的銀行家是否真對經濟做了那么大貢獻,配得上拿那么多錢。其實這并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于他們在破壞經濟上花費了多少錢?!币苍S有人會說,這些人拿多少錢對世界又有什么影響呢?馬德里克在書的最后說道:“值得再次重復的是,在美國的工業(yè)史上,人們平均的薪酬從未像在這個貪婪的時代里增長得這么慢?!倍谶@些金融家們拿巨額的年薪的時候,美國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找不到工作。如果華盛頓政府繼續(xù)放任的話,這個數據可能還要擴大。所以,政府對經濟插手過度會有問題,放任不管也會有問題。這就讓我們想起了曾經那句很流行的話: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參與博弈,做自己該做的事。
編輯:苗東明mhlmi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