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鄭州市軌道交通3號線貫穿城市東西發(fā)展主軸,覆蓋城市西北放射客流走廊和西南放射客流走廊。結(jié)合客流特征,從服務水平、運營指標、全線輔助線工程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評選出適合的初期、近期、遠期列車運行交路方案。
關鍵詞 軌道交通 客流特征 運行交路
中圖分類號:U 231 文獻標識碼:A
一、客流分析
鄭州市軌道交通3號線線路全長約42.65km,共設 30 個車站,其中有 8 個軌道交通換乘車站,平均站間距1.45km。遠期全日客流94.3萬人次/日,最大高峰小時斷面流量3.51萬人、負荷強度2.21萬人/km·日。
本線高峰小時區(qū)段客流分布不均衡,呈現(xiàn)出中間大、兩端小的特點。線路中部區(qū)間客流量較大,科學大道站以西和南三環(huán)站以南客流較小,遠期最大斷面為至二七廣場站至東大街站區(qū)間。斷面流量高峰較為集中,遠期全線29個區(qū)間中,有20個區(qū)間高峰量超過2萬人,主要分布于垂柳路站~航海東路站之間。
二、列車運行交路比選
根據(jù)本線線路長度并結(jié)合客流特點,本線遠期盡量采用大小交路結(jié)合的列車運行方案。
從高峰小時斷面客流分布情況分析,遠期大、小交路若按1:1開行。考慮將3號線遠期小交路西端折返點設于科學大道站,東端折返點可設置于南三環(huán)站。南三環(huán)站距線路東端終點金光南路站僅三個區(qū)間(3.44km),節(jié)省運用車數(shù)有限,因此可考慮將小交路服務范圍向東延伸至線路終點----金光南路站,全線設一個單一交路。
近期高峰小時客流形態(tài)與分布特征與遠期相近,短交路折返點同遠期,綜合以上分析,本次設計就以下三個交路設置方案進行比較,遠期交路方案比較見表1。
從服務水平來看,方案三全線行車間隔2.0分鐘,有利于減少旅客候車時間,為三個方案中服務水平最高方案。方案二次之,除梧桐街~科學大道區(qū)段為4分鐘行車間隔外,其他區(qū)段均實現(xiàn)2.0分鐘行車間隔,方案一服務水平略低于方案二。
從運營指標看,方案三中全日車輛走行公里高于其他方案,滿載率指標低于其他兩方案,且車輛購置費較高,是三個方案中運營成本最高的方案。方案二運營成本略高于方案一。
從全線輔助線工程量來看,方案二與方案三輔助線分布較為接近,輔助線工程量相當。而方案一則較方案二多設置一處折返線,即南三環(huán)站折返線,該段具有故障列車待避功能的輔助線分布過密,不甚合理。
綜合以上分析,方案二與客流特點均結(jié)合較好,有利于合理分配運能,節(jié)省了運營成本,服務水平較高,且有利于節(jié)省全線工程投資。故本線遠期交路設置推薦采用方案二,即高峰時段采用大小交路相結(jié)合的形式,小交路西端折返點為科學大道站,東端折返點為金光南路站。
近期本線高峰小時客流形態(tài)及分布特征與遠期接近,各方案優(yōu)缺點與遠期相同,故本線近期推薦采用與遠期相同方案,即方案二。
初期本線高峰小時開行列車總對數(shù)13對,全線最小行車間隔為4.6分。如設置大、小兩個交路,則大交路區(qū)段行車間隔過長,服務水平較差,雖然運用車數(shù)較采用單一交路省,但為提高服務水平,初期推薦設置單一交路。
三、推薦列車運行交路
(作者單位: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張厚紅. 城軌交通列車交路方案選擇[J];現(xiàn)代城市軌道交通;2008
[2]徐瑞華,陳菁菁,杜世敏.城軌交通多種列車交路模式下的通過能力和車底運用研究[J].鐵道學報,2005
[3]張國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M].北京: 中國 鐵道出版社,2000.
[4]劉浩江.小交路運行在地鐵行車組織中的應用[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