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即人學,文學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內心世界的獨特情感。文以載道,情為心聲。語文教學,如果教師處處滲透著細膩的情感教育,從中發(fā)掘出深刻的人文精神,一定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學會發(fā)現美、體驗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以情感為主線,課堂教學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 情感教育 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55-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焙细竦闹袑W語文教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更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思想取向及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接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
中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流光溢彩的文字中,處處透著動人的情懷。要真正讓學生讀懂作品的內涵,讓文字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使用多種方法滲透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恰當、有效地把情感教育貫穿在整個教學中呢?
1 居高聲自遠
一名優(yōu)秀的中學語文教師,要有著超越常人的敏銳情感,讓豐富的情感體驗包圍著自己。假如教師本身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就一定不會比學生挖掘到文字中更多的真、善、美。教師未必是詩人,但可以有詩意和豪情;教師未必是畫家,但可以有畫家一般洞悉纖毫的眼睛;教師未必是音樂家,但可以有音樂家的唯美理念。時刻保持著這份敏銳和靈氣,才能在教學中流露出豐富而獨到的情感,在文本中比學生發(fā)現更多的美,在脫俗的談吐中透著讓學生折服的情懷。
韓愈的《馬說》,筆者緊抓文本中的“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三個角色讓學生編演課本劇,在表演中讓學生挖掘出“伯樂”的難得、少有;“千里馬”的懷才不遇、悲慘遭遇、內心的郁郁不平、憤懣和渴望得到重用的急切心理;“食馬者”愚妄無知、狂妄而不可一世的神情。教師只有先于學生完成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才能精心設計,也讓學生在文本的真實體驗中發(fā)現真、善、美,從而更加喜愛語文。
2 未成曲調先有情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環(huán)境和境遇之下的產物。教師如果能抓住文本的情感個性,恰當地設置導語,有效地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感氛圍,定會在教學開始之初就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f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叩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就會創(chuàng)設出一種學習的情境,會激活學生的思維,會讓學生產生無限的期待,從而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文本,親近作者。
3 先聲奪人,聲聲入耳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情感教育應寄托于朗讀教學之中。教師飽含深情的示范性朗讀有著“先聲奪人,聲聲入耳”的效果。朗讀聲音、聲調向學生傳遞著教師本人對文本解讀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和形象的展示。試想教師示范朗讀中神采奕奕的神態(tài),氣宇軒昂的氣質,悅耳動聽的音色,抑揚頓挫的語調,沉醉其間的表情、逼真?zhèn)魃竦恼Z氣,怎能不激發(fā)起學生參與的熱情?文章的風格,決定了朗讀的風格。朗讀的語調、聲音或明快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或高亢或委婉。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全部激情通過朗讀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如《沁園春·雪》上闋要讀的豪情萬丈、下闋要讀的居高臨下、最后三句要讀的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同樣只有抱著真誠的心態(tài)、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內心情感,才能切實體會。余映潮老師在講述《馬說》一課時,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模式教學,而是緊緊扣住朗讀來完成的。他是這樣做的:第一步,給文本劃分朗讀節(jié)奏,基本讀懂并理解文意;第二步,體現文本中的十一個“不”字,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作者寫“不”的目的,來把握作者的情感線索;第三步,抓住全文三段中段末的“也”來反復研讀、探究、感受作者的內心訴求。因此,好的朗讀是文本解讀成功的基礎。
4 出情入理,深度解讀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fā)時要順勢引入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并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此時教學的重點落到學生對作品意境的理解和讓學生介入并創(chuàng)新思辨的層面上。教師或以解詞析句為手段、或以剖析結構為依據、或以時空范圍為線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系,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地領會作品創(chuàng)造的意境和藝術魅力,完成由情入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從而激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
5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語文教學中情感的傳遞,一定是建立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去獲得分享。在教學之中,如果教師能結合文章內容,聯系生活,真誠地進行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就一定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深度、廣度上進一步的提升。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樸素的語言,從微小的細節(jié)感人,筆者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月臺送別”的賞析,而是緊緊扣住“我”的四次流淚來細膩地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感受父親的感人形象,表達了父子間濃濃的深情。上這一課時,筆者結合本篇課文,讓學生回憶親人們留給自己的深刻印象進行交流、分享。曾有個平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分享自己眼中的爺爺—— 爺爺為乞丐端飯、穿鞋等細節(jié),樸素得甚至有些粗糙的語言卻在其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描述中,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與一致好評,在筆者鼓勵之下該生將這些內容寫成了一篇動人的作文。通過有效的分享與交流,使動人的情感得以傳遞,讓短短的一堂課得到了延伸。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一定可以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發(fā)自內心地喜愛。因為學生在其中真正地、深刻地體會到文本中蘊含的動人情懷;體會到文字中最樸素的真、善、美;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和感動;體會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閱讀活動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2]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3]于漪.歲月如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