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語文學科的課文內(nèi)容如何理解,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課文本身的建構體系設計問題,從整節(jié)課來謀劃,沿著一條主線展開,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而小班化的班級結構讓這種方式得以更好地實施。如在教學《掌聲》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小英和其他學生相比有什么不同?問題簡單明了,學生全部舉手。接著,我又繼續(xù)問道:輪到小英演講時,她剛開始什么表現(xiàn)?后來又有什么表現(xiàn)?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熱情高漲地回答了問題,學生對于小英的前后變化已有了自己的認識。這時,教師接著提問:小英演講時其他同學有什么表現(xiàn)?學生輕松地回答。到這兒,學生對于小英前后變化的原因已了然于胸。教師便趁熱打鐵:她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學生的回答超乎想象的順利,對于鼓勵給別人帶來的積極影響有了深刻認識。可見,設計一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對于學生理解課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順從了學生認知的“序”,落在了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
二、 抓住主線,提出主問
教學中的“主問題”,指的是對課文理解起“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提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起支撐作用的主問題,讓小班學生從整體參與上引發(fā)思考、討論、品味、欣賞重要的問題。抓住了主問題,就有利于課文的整體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從而在教學中“簡化教學頭緒,強調(diào)內(nèi)容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把握文本,引導學生找出“文眼”所在。如教學《軍神》一課,我自始至終圍繞“為什么沃克醫(y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這一主問題層層展開。“手術前,劉伯承有哪些表現(xiàn)?手術中,劉伯承怎么樣?手術后,劉伯承表現(xiàn)如何?他說了什么話,讓沃克醫(yī)生敬佩不已?”這些問題無一不是圍繞著主問題而設計的。又如《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題目中的“發(fā)憤”便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是課文的關鍵之處。圍繞“發(fā)憤”來設疑提問,就可抓住文章主線,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鞍l(fā)憤”怎么理解?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他是怎樣“發(fā)憤”的?“發(fā)憤”的結果怎樣?這些問題弄清楚了,課文也就理解了。
三、 分層設問,關注所有
在很多課堂上,提問題僅僅是老師和一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的事情,其他學生只是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這和小班“關注每一個”的理念相左。班級中存在著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同一名學生在不同的方面發(fā)展也不夠均衡。因此,不同的問題應該適合不同的學生群體,小班的組織形式為這種方式提供了可能。通過對不同學生、不同層次問題的提出,引領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有意識地思考問題,走向深入,形成自身對問題的不同程度的認識。
某校小班化采用“四色學習單”。首先,要求教師清晰把握班級30名學生的不同綜合素質,在自己心中將他們分成幾類,按照“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的原則,搭配在各個小組之內(nèi)。教師要對每一篇課文吃透,將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板塊問題、預設問題等按層次進行分類,并反映在自己的教案中。教師在文本教學中,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使其由疑生思,討論交流,使問題設計不留“死角”。
同樣是《軍神》一課,對于劉伯承的表現(xiàn)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A、劉伯承為什么不打麻藥?手術中表現(xiàn)如何?B、沃克醫(y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A問題很簡單,讀了故事自然知道,這讓學習有困難的個別學生回答;B問題稍有難度,但只要走進課文,仔細閱讀就能依次找出,這讓大部分學生回答即能解決。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直接在文中找答案,需要學生的組織概括能力和對人物的充分理解,這類問題就需要思維活躍的學生回答。當然,問題的設計和回答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充分預設和適時調(diào)整。
四、 提問方式,豐富多彩
1. 直問。顧名思義就是開門見山的直接提問。這樣的問題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切中要害,不要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說起。而且一堂課如果問得太多,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不利于課堂氣氛的營造。
2. 曲問。特級教師錢夢龍說:“所謂曲問,就是運用迂回戰(zhàn)術變換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边@種另辟蹊徑、旁敲側擊的提問方式,往往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利于學生深入文本,對課文理解得更加透徹、深刻。在教學《我給江主席獻花》一課時,有這樣一句話:“我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苯處熆梢詥枺骸熬渲械摹⒍嗄甑暮⒆印汀赣H’各指的是誰?”也可以問:“句中難道僅僅是指姜咪咪自己一個人投入了江主席的懷抱嗎?”相比而言,后一個問題更具有啟發(fā)性,更能讓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主動探究。
3. 小組互問:小組學習是小班化的主要學習形式。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在同伴的相互提問與回答中學到知識,加深印象。這種互問的方式讓學生成為主體,學生自然會主動參與,積極響應。在互問中引發(fā)思考,提高認識,拓寬思維,達成目標。小組互問既可以是組內(nèi)的生生互問,也可以是組間的相互提問,還可以是小組成員向教師的發(fā)問,這樣就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但教師也要注意幫學生確定互問的框架和重點,不能偏離重點,腳踩西瓜皮。
五、 有效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1. 強調(diào)及時評價。小班化課堂教學過程強調(diào)100%的學生獲得個別關注,這充分體現(xiàn)了小班化評價的鮮明特點,反映在提問中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很在意教師的看法,因此,我們就要適時組織評價,既要肯定閃光點,又要指出不足,并給予具體指導。
2. 強化對答訓練。很多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是抓不住重點,就是層次不清,邏輯混亂,并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水準,這在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缺乏回答問題的方法和訓練。平時,教師過多關注答案本身的正確與否,忽視了其形成過程,小班化為學生的答問訓練提供了平臺。課堂中的設問和回答,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本身,也要考慮學生發(fā)展需要,將對答訓練作為課堂的一項任務對待,適時地進行訓練,相信學生會不斷提高的。
3. 問題要有指向性。教師的提問要緊扣文章主題和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僅僅是問《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表現(xiàn)了什么?《但愿人長久》一課寫的是什么?這些問題過大過空,學生一時無從答起。所以,教師就有必要針對各類課文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充分預設,給學生一些提示話語,幫其深入思考,使他們能更好地抓住要點回答問題,這樣師生雙方皆輕松。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qū)淳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