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教育也朝著國際化深入發(fā)展,留學生教育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焦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如今,來華留學工作已成為我國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內容。四川,作為中國西部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留學。以四川省為例,研究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狀況,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內陸地區(qū)的開放程度。也具有重要的現實,理論和文化意義。
關鍵詞:國際化 來華留學生 跨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103-02
人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與生俱來具有適應和成長的內驅力(Kim,1995),適應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的生活目標,是人們面對來自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時所做出的自然的連續(xù)的反映。而所謂跨文化適應,指的是在異文化里的居留者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具體包括短期逗留、定居、亞文化間的流動遷徙及社會變遷等情形。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跨文化適應可以從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兩個維度進行考察。前者主要指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能力,包括與東道國居民建立并保持關系的能力及有效的交往能力。后者則主要以情感反應為基礎,考察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但是,目前的研究模式多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論框架下。大量的文獻主要是關于在發(fā)達國家的外國留學生的研究,對于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的外國留學生的研究卻很少。本文通過探索四川省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分析影響其適應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
1 研究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的重要意義
1.1 現實意義—— 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跨文化適應研究成現實之需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fā)展在整個高等教育事業(yè)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留學生規(guī)模、生源、學習類型、專業(yè)等都由量的積累上升到了質的飛躍。從1950年接受第一批東歐30多名留學生至今,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已達到32萬左右,生源國家擴展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學科現已涵蓋了文、理、工、農、醫(yī)、經濟、管理、教育、歷史、哲學、法律11個門類。據估算,到2025年,來華留學生將突破66萬。2011年,四川省接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留學生共5165人,與2001年10年前的856人相比,增長了6倍。隨著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的與日俱增,留學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現實之需。
1.2 理論意義—— 從微觀層面新突破,以全新理論視角研究實際適應情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日益受到相關研究者的重視,有關其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雖已有很多成果,但目前研究成果多是以西方國家為主。由于各國文化的差異和國情的不同,因此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礎上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揭示在華留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適應情況。我國學術界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研究范圍也有限,且多是停留在宏觀政策面上的研究,實質性的研究較少,所以探討四川省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將豐富該領域的研究理論成果。
1.3 文化意義—— 博采各國文化之長,促進中華文化多元化發(fā)展
數千年來,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的文化元素相互作用沉淀,使得中華文化擁有獨特的凝聚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經久不衰。中華文化是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匯集成的總體表征。西方文化則與之截然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是個體性,核心在于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fā)揮。通過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的調查,分析中國文化對異文化成員的社會生活、交往方式的影響,通過異文化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反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豐富本民族文化,為其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2 調查研究及相關分析
2.1 調查方法
本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同時輔之以訪談法。調查問卷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語言水平,設計了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走訪四川省多所高校,共發(fā)放問卷220份,回收215份,得到有效問卷209份?;厥章蕿?7.8%,問卷有效率為95%。通過建立SPSS數據庫,進行社會統(tǒng)計分析。得到克朗巴哈α信度值約為0.83,完全符合問卷所要求的信度分析。
2.2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性別比例較均衡,男生133人,女生76人。通過統(tǒng)計數據,得知被調查留學生來自30多個國家,以亞洲和歐美國家居多。年齡多在20~30歲之間。在華留學生的專業(yè)其中以中文和經濟管理類的為主且漢語水平大部分為初級和中級。留學生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主。來華留學生在四川居留時間以短期較多,多數人在來四川留學前有過出國經歷。
2.3 調查對象學習和生活適應狀況及分析
(1)四川省高校來華留學生學習適應情況及分析。
表1采用了李克特五級量表(1=沒有任何困難,2=困難很小,3=一般,4=比較困難,5=非常困難),反映了來華留學生學習適應情況。從圖中看出,絕大多數留學生學習中存在的最大困難是語言方面。辨別相同發(fā)音字詞,理解一詞多義是留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他們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漢語言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其難點首先在于獨特的發(fā)音,拼音分聲母和韻母,有“四聲”之分;其次,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來的平面型方塊體文字,數量繁多,字形結構復雜;再者,不同于歐系語言,漢語語法動詞不分人稱,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以上特點決定了漢語言的學習對留學生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對詞義及發(fā)音掌握不準確就又制約著他們使用漢語正確表達自我,反饋學習情況,與外界進行交流,獲取個人所需信息。因而,留學生應抓好基礎,攻克說寫兩大難關,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力圖實現語言交流實踐新突破。
(2)四川省高校來華留學生日常生活適應情況及分析。
表2反映了來華留學生日常生活適應情況,并繼續(xù)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同表1)的問題形式。從表2可以看出,留學生通過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生活、結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體驗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然而表中也反映出留學生在與當地人的溝通、互相理解上仍存在很大的困難。
人際交往,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賴以繼續(xù)的一種行為模式,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是跨文化適應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fā)現,來華留學生認為中國人“友好、熱情、易相處”。在其適應過程中,中國人能主動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中國學生樂于與外國友人交朋友,了解學習對方國家的文化習俗,這正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體現。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外學生在個人價值觀、社交禮儀等方面可能會表現出差異,這就需要雙方尊重文化差異,有效規(guī)避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文化碰撞,促進雙方文化交流,實現多元化發(fā)展。
2.4 影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因素
從參與調查的眾多留學生來看,調查對象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留學生的性別、年齡、漢語水平、個人文化背景等個體因素對留學生的適應有顯著影響。本研究從在川來華留學生具體的適應情況中探究出影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因素:
(1)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
來華留學生在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時,最先要面臨的就是一系列生活上的變化,如:不同的氣候、飲食習慣、生活節(jié)奏等,跨文化接觸所帶來的這些生活變化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影響心理適應情況。從現有研究成果中我們了解到,社會支持在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發(fā)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其來源有很多,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熟人和老師,他們能給留學生提供信息和感情支持。具有留學經驗的人可以給他們提供本地社會生活上的信息,幫助他們便捷、有效應對新環(huán)境。同時,當他們在新環(huán)境中遇到挫折,感到無助,焦慮時,他們圈子內的人能給他提供情感幫助,支持他們宣泄情感,減少焦慮,增強自信心和歸屬感。根據每個文化的特質,可以將文化劃分為或遠或近的一個連續(xù)體,根據文化距離來看,留學生的文化若與居住國的文化距離越近,其跨文化適應能力就越強。例如,亞洲國家(如越南、韓國)的來華留學生的適應情況就比歐美國家的留學生較為良好。
(2)內在的個人因素。
認知和期望是指在進行跨文化接觸之前,對跨文化接觸的設想以及了解外部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F實的、與實際體驗匹配的期望,能促進旅居者良好的適應,因為正確的期望決定了人能對未來的壓力環(huán)境進行真確的評價,從而減輕焦慮,樹立信心,迎難而上。在來四川留學前,留學生若能事先對四川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發(fā)展情況以及對在四川學習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個大概的了解和學習,有了充分的認知和恰當的心理準備后,他們在跨文化適應中便會處于主動地位,遇到困難也能沉著應對。此外,人格也是影響跨文化適應的重要因素。它是指每個個體所具有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如當面對問題時,由于個體的人格差異性,他們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便有可能會截然不同。語言運用能力在留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其跨文化適應進程、與中國人的交往,同時決定著留學生是否能充分了解中國文化,傳遞本國文化,促進雙方文化的交流。
3 結語
中國的高等教育從19世紀后期到現在,走過了短短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目前,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國際教育交流合作關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若能根據已有經驗總結反思,加強教育制度的建設,規(guī)范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事業(yè)定能獲得充分發(fā)展,邁上新臺階。同時,中華文化將通過留學生這一群體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傳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譽將得到顯著地鞏固和提高。
為了提高初次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首先,東道國也就是中國各高校應多組織活動、講座及來華留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會等,幫助留學生了解在中國生活學習的情況,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其次,從留學生的原環(huán)境方面看,在其來華之前,其學校若能提供和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信息,這從一定意義上利于減少留學生來華后的“cultureshock”,方便留學生更好的適應來華后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加強教育者、中國學生與來華留學生的交流,拓寬交流渠道,鼓勵留學生參與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感悟。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懷揣夢想來到中國這片土地,對外教育學習領域日益拓寬,層次不斷提高,留學教育管理工作仍是一個需要繼續(xù)探討的話題。如何進一步促進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的適應?如何將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播?這將是一條不斷探索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2]黃倩.重慶市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09.
[3]李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現狀與管理對策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9(5):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