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建立專項身體素質與體操技術動作形成的AMOS模型,在第十六周時,學生的體操技術動作已得到強化、完全定型,此時建立的AMOS模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模型的適配度指數(shù)為0.972,也就是說對體操成績有影響的97.2%身體素質因素已包含在此模型當中。因受環(huán)境條件的制約,本人暫且將課題中的八項身體素質定義為體操專項身體素質,進行相關研究,彌補國內在這一方面研究的缺漏。為以后更深層次的研究提供一個基礎平臺。
關鍵詞:普通高校 專項身體素質 相關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216-02
1 問題的提出
體操教學是以體操為媒介的師生雙邊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可使學生掌握體操的知識、技術、技能,同時可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心體素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他們的審美觀。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參差不齊等因素,嚴重地影響了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對新型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我們從了解學生開始,做到因材施教。然后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合理選用教學模式,科學安排教法,探索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動作技能教學的改革途徑,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運動技能的學習與學習者本身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量的研究都證實了這一觀點,但目前探討學習者心理因素對運動技能形成影響的研究較多,而從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對運動技能形成的影響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存在很大差別,在實施體操教學時忽略這一差別是不科學的,勢必影響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找到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與運動技能形成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并正確處理好這個關系,將有利于體操動作技能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由于種種原因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身體素質、掌握體操技術動作所需學習時間差異很大,還有,教學實際中大多數(shù)教師只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技藝水平上課,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極大地影響了體操課堂教學質量和對新型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提高教學質量,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按時達到教學目標是我們急于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專項身體素質內在的密切關系,從最基本的身體素質著手,從了解學生開始,因材施教、科學安排教學模式、合理安排教學方法、把握好教學進度,以期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動作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2 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教學實驗選取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0級漢教育和蒙教育班的各20名男生為研究對象。為了能有效的證實本次教學實驗的真實性,在教學實驗之前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基本信息的詢問,以確保實驗對象以前沒有進行過體操運動方面的教學。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需要,本人查閱了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的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在中國知網(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查閱了從1996年以來大量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進行了整理及分析。為本課題的研究、設計和撰寫論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尊定了本文的理論基礎。
2.2.2 教學實驗法
本人通過多次對體操技術動作形成有影響身體素質進行篩選,最后將專項身體素質定為:引體向上、臂屈伸、懸垂舉腿、靠墻倒立、1分鐘跳繩、高杠慢翻上、立位體前屈、50米沖刺跑。
本課題研究教學試驗共進行16周,具體操作步驟:開學1周進行一次專項身體素質的測量,從第2周直到第8周進行正常的體操教學,第9周進行一次專項身體素質的測量和體操技術動作的評定,從第10周到第15周在進行正常體操教學內容的同時加上一定的身體素質教學,在第16周進行最后一次專項身體素質和體操技術動作的評定。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實驗誤差,本人還進行了身高、體重、年齡數(shù)據的測量,客觀的來矯正對體操技術動作的評定。
本課題研究為教學實驗研究,干擾本教學實驗的因素固然少不了,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教學實驗誤差,本人設定抗干擾措施為:(1)為了客觀的說明本次教學實驗的真實有效性,蒙教育班和漢教育班的體操教學由本人主上,其他體操教師協(xié)助。專項身體素質的測量和體操技術動作的評定由本人獨自完成。(2)蒙教育班和漢教育班分班教學,保證教學內容、教學學時、教學進度完全一致。在體操課講授時,以客觀、公平的心態(tài)進行教學,不帶有任何的偏見與歧視。(3)課外不做體操技術動作輔導及相關素質的教學。
2.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通過對3次所測得數(shù)據的整理,把所測得數(shù)據輸入Excel 2003軟件進行匯總,然后再錄入SEM建立專項身體素質與體操技術動作的結構方程模型。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的建立所得的CFI值為0.97,這說明本課題模型的建立CR>0.7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說影響體操技術動作形成97%的身體因素已被選入在本課題中。
3 結果與分析
3.1 研究對象基本特征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本課題選取的40名研究對象除了在年齡上有差異外,身高和體重均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通過對研究對象BMI(BMI=體重/身高2)值的運算得出:所選取的研究對象身高、體重相對很平均,從而排除了因為身高過高或過低,體重過重或過輕對體操技術動作形成為產生影響的因素,為本次的教學實驗課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2 專項身體素質間的關系
本課題通過3次對專項身體素質的測量,用SPSS17.0進行聚類分析如下:
在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八項專項身體素質中,引體向上、臂屈伸、懸垂舉腿、慢拉翻身上這四項專項身體素質的關系最密切,其它幾項之間的關系不是很明顯。在表3中,同樣顯示為,引體向上、臂屈伸、懸舉腿、慢拉翻身上四項專項身體素質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另外,50米和懸垂舉腿、體前屈之間在0.05水平是存在相關性。通過對表4分析,我們得出:引體向上、臂屈伸、懸垂舉腿、慢拉翻身上四項之間同樣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結果還顯示,體前屈和懸垂舉腿之間在0.05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關系。綜述以上3個表的結果分析,作為力量性指標的引體向上、臂屈伸、懸垂舉腿、慢拉翻身上四項專項身體素質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高校體操課中對于身體素質的教學,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同時穿插其它幾項身體素質的教學。
4 結論與建議
對八項專項身體素質間的關系做了簡單的聚類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為:引體向上專項身體素質、臂屈伸專項身體素質、懸垂舉腿專項身體素質和慢拉翻身上專項身體素質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力量素質之間相關性特別顯著,在以后的體操教學課中安排素質教學時,可以將這四項力量素質分開練習,其它的素質練習加以輔助。有效的提高體操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教學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李偉,李勇奇.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基本身體素質評價與分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4,20(2):108-110.
[3]袁晉.體操普修課中身體素質與技術的關系[J].集寧師專學報,2001,23(4):82-85.
[4]彭建民,劉雪勇.體育專業(yè)學生身體素質教學方法體系與評價體系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2):85-87.
[5]姜釗.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普修課基本素質評價標準的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3):101-104.
[6]孫秀芳,高嵐.體操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對運動水平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8):122-125.
[7]孫少伏,陳振倫.淺談體操專項身體素質教學[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25(3):110-113.
[8]姚陽.高校體育教學中一般性藝術體操對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15(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