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叛逆是初中生的特有行為,如何消除叛逆,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學會情感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以情感動學生,與學生一起成長。
關鍵詞:消除叛逆 情感教學 融入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207-01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
叛逆心理是中學生特有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通常表現(xiàn)為情感的對立、抗衡和情緒上急躁,它和中學生的年齡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中學生的一個鮮明的心理特點和方式。從本質(zhì)上講,叛逆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厭學情緒作用下,對學習產(chǎn)生反感情緒,故意厭學的舉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是發(fā)生在中、小學生身上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主要原因是教學時不顧及學生能否接受適應,大量灌輸,使學生不能接受,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方式采取排斥態(tài)度,從而拒絕接受本來就能夠接受的東西。由于對學生的教育無限制地重復致使學生感到厭煩,從而形成消極的態(tài)度產(chǎn)生厭學的行為,形成叛逆心理。
如何消除這些問題,是一名老師應該做的一部分。老師們應該重新確立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和教育藝術(shù)水平;注重對產(chǎn)生負向叛逆心理的學生的疏導工作。對有叛逆心理的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能采取空談的方法,更不能壓制,否則,我們的教育活動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還會使學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礎上發(fā)展得更為嚴重。司馬光曾說過:“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謙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弊陨闲W起,我們就接觸思想品德課,講的都是一些粗淺的小故事,但這些小故事中都蘊含著一些做人的道理。通過小故事中的人和事,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去感知故事的內(nèi)涵和用意。當然,在講這些故事時,其中就有很多技巧,就得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引起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初中生更是如此,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孩子,即便再大,在我們面前仍是孩子,并且是一些自以為是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對待這樣的孩子,老師如果只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其談,是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只能是勞而無功,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我們必須放下老師的架子,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學習,共同參與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我們在教育學生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時,可以通過媒體播放兩種片段:一種是健康向上的,如:中學生助人為樂的、尊老愛幼的、保護環(huán)境、爭做社會好市民等等;另一種是打架斗毆、虐待老人、欺負小孩、搶劫詐騙、迷于網(wǎng)吧等等。然后和學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在愉悅的交流氣氛中,用心去感悟以上行為的好壞,自然收到了思想教育,他們一定會在交流過程中明辨是非。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情感體驗得到了一定的效果,真正意識到做人的道理,幫助青少年培養(yǎng)良好的人生品質(zhì)。
那么,何為情感教學?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如何去做。在2003年英國沃里克大學國際教育研討會上,各國教育專家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以及情緒。它包括關注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以及他們的自尊,關注每個學生能夠感到身心愉悅,更為重要的是關注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系的效果,人際關系和社會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我國著名教育學者魚霞在《情感》一書中說到:“情感教學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zhì),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diào)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康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tài)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朱小蔓教授對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論綱》中是這樣說的:“所謂情感教學,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chǎn)生新質(zhì)、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xié)調(diào)發(fā)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tài)?!?/p>
情感教學,從最根本的涵義上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以讓學生接受知識為教學目標、更換新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考慮學生因素的同時,善于思考和運用人的情感因素,以此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目標,增強課堂教學的目標性,這就是情感教學最根本的內(nèi)涵。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科學性,堅持以理服人,增強知識的可信度,滿足學生的認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學生的學習激情,興趣。從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在不同年級學生的層次水平上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讓所傳授的知識深入淺出,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另外也要注重把理性情感融入到感性情感之中。感性情感和理性情感是相互促進的,相互干擾的。一方面,理性認識是感性情感產(chǎn)生的基礎,認識越的豐富、越深刻,情感就會越豐富、越深刻;而在認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情感又作用于推動和加深人情感的認識;另一方面,不正確或膚淺的認識也可以引起錯誤的或膚淺的情感;從而使不良的情緒和情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所以,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中,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知情交融,情理通達,認識自我。
正如贊可夫所言:“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內(nèi)容上增加與學生互動,與時俱進,增強互相交流,增加趣味性,堅持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強烈求知欲。使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中更進一步,在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中成長。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態(tài)度為首要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以情感動學生,教師在情感教學中應以思想政治教學為根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充分認識情感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以快樂為前奏,形成融洽的情感基礎,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和諧。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情感教學實施的主體,對教師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情感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
[1] 魚霞.基礎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
[2] 楊恭德.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3):75-76.
[3] 贊可夫.教學與發(fā)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06.
[4]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