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而學生主體地位的奠定是以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為保證的,提高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已成為實際教學中實現主體性教育目標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本文通過分析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實質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的情況,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參與課堂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學生 主體 參與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93-01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整個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教學則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符合教育教學目標及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將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每個課堂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扮演主體地位角色,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各類建設人才。為此我們要認清下面幾個問題。
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不足、輻射面窄、形式單一,學生參與教學的水平、層次低、趨于形式化。這些不足主要受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導學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為此首先要認清怎樣創(chuàng)造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的條件。
1 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的條件
1.1 教學目標上的認同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目標進行理解和明確,從而形成需要和認識以及情感的一致性。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努力去實現這些教學目標。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教師與學生一同參與到活動中來。
1.2 組織策略上的配合性
為了讓具體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就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但是,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一定要同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接受這些教學策略。所以,教師進行的教學策略一定要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同時要同學生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活動表現得到發(fā)揮,最大程度地讓學生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來。
1.3 思維活動的深入性
學生不僅要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且要對這些活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這樣不僅能夠較好地解決一般問題,還更能將深層次的問題挖掘出來,并且探索出多種途徑的解決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僅要選用一般的方法,同時要創(chuàng)新解決方法。學生要從真正意義上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實際中來,要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對問題進行全方面的解決。
1.4 結果評價上的接受性
課堂教學的終結環(huán)節(jié)就是評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達到兩個目標。一個是評價的時候要明晰優(yōu)劣,正確。另一個是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再接再厲。學生只有從內心接受教師的這種評價,才能正確對待各種問題中產生的成敗。假如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評價,或者采取的評價方法不當,會讓學生產生較大的疑問,甚至產生反抗之情。這樣就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來,從而會對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教師在評價的時候,要恰當、及時和適度。
2 怎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1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愉悅的學習氣氛,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現代教育家認為,只有師生關系在民主、友好、平等的關系上,才能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積極的探索。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
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huán)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币虼?,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中實施民主教學,營造寬松、和諧的參與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心理安全感,激發(fā)他們產生學習的需求和興趣,使學生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激活他們的參與意識。學生在這種自由、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里,會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從而產生較好的自信心。這樣就能將自己內心的見解充分表達出來,主動參與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探索新的知識。
2.2 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2.2.1 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問題情境指的是要創(chuàng)設一種有著難度,但是經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又能順利解決問題的教學情境。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時候,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被較好地激發(fā)起來。同時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性,經過學生的積極主動探索,對問題進行正確的解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時候,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來。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引起學生的思考,并且會讓學生引發(fā)新的問題,能夠從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會將學生帶到一個新的境界里,讓學生在保持良好興趣的情況下進行有效性學習。
2.2.2 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自主探索是學生認識、理解、掌握、應用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師精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活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提出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談論的空間,學生經過討論、探究,最后回答出問題。因此,教師的問題設計要具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和探索性。通過尋找解決問題的獨特策略和最佳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對學生的啟智功能,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有機會“觀察”、有機會“思考”、有機會“討論”、有機會“提問”、有機會“創(chuàng)造”。
3 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教師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恰當的定位,讓自己成為教學活動中的服務者、引導者、學習伙伴以及學習者。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較強的使命感,并且要樹立起良好的責任感。教師要讓自己的工作學習化,同時讓學習常態(tài)化。只有通過這些方式,才能讓教師有著與時俱進的思想以及創(chuàng)新超前的意識,最終較好地為教育服務。教學中做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反思型教師,在反思中發(fā)現問題,揚長避短,使自己走上健康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4 結語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最大程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各項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的通知[Z].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 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
[3]姜鳳華.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4]吳惠青,劉迎春.論教師課程能力[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2):68-71.
[5]張海燕.微格教學模式新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439-441.
[6]紀國和.新課程視野下教師教學技能的新取向[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