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民歌高亢嘹亮,活潑詼諧,內容豐富,題材眾多。挖掘、繼承、整理羌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羌族民歌唱法的探索研究,對于提高羌族民歌的藝術性,建設、拓展民族聲樂的理論性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唱法探究;歌唱技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程。許多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瀕臨消失、失傳。羌族作為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由于羌族民族文化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進行傳承。因此,保護、傳承、研究羌族民歌迫在眉睫。羌族民歌高亢嘹亮,活潑詼諧,內容豐富,題材眾多。許多學者喜歡羌族民歌并研究。如今,隨著學者們研究的深入,逐漸發(fā)現(xiàn)羌族也有自己獨特的發(fā)聲方法和演唱技巧,只是以前研究的少,大多數(shù)人認為少數(shù)民族民歌就是一種用聲音“吼”出來的歌曲。筆者認為歌唱的方法是具有一定的相融和相通性的,羌族歌曲也有其發(fā)聲的特點,因此,羌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可以適當?shù)慕Y合現(xiàn)代“科學訓練”的方法進行解釋和說明。此研究對于提高羌族民歌的藝術性,建設、拓展民族聲樂的理論性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羌族民歌的唱腔
羌族民歌無論是單聲部的還是多聲部的,都是采用“高腔真聲”演唱,也用“尖音”演唱即假聲演唱,假聲演唱在高音區(qū)最為多見。雖然羌族民歌除了高腔山歌以外,其他的歌曲的音域也基本都在十度以內,看起來音域并不是很廣,但是羌族民歌的跨度卻是很寬廣,加之羌族民歌很多音都十分的高,真聲用得十分多,所以在演唱時就會采用高腔真聲來演唱歌曲。從前面分析羌族民歌的基本特點來看,羌族民歌善用三聲腔,但是也并非全是三聲腔,四、五度甚至更大的音程跳躍更是屢見不鮮,再加上轉調等因素使得羌族民歌在唱腔上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二、羌族民歌的咬字吐字
四川境內的羌族演唱民歌都是用當?shù)胤窖詠硌莩?,所以在咬字方面就受到方言的影響,要唱出當?shù)氐奈兜谰偷脤W當?shù)厝苏f話和咬字的技巧。一般來說四川人說“四”和“十”聽起來就像沒有什么區(qū)別,特別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這點就更為突出,居住在四川境內的羌人也受到本地語言的影響,唱本地民歌時也就帶有當?shù)氐姆窖院涂谝?,這樣的民歌唱出來就極具特色。
三、羌族民歌的演唱的氣息
羌族的歌者都沒有經過現(xiàn)代的“科學訓練”,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橫膈膜,更說不出什么科學的呼吸的理論,但是從他們演唱前和演唱時的呼吸的狀態(tài)(演唱歌曲前,演唱者會氣沉丹田,演唱時他們會保持這種氣息的力量,腰部用力)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我們所謂的“科學呼吸”的方法了,也就是聲樂學習者們通常說的“腹式呼吸”法。從這點來看,歌唱源于生活,歌唱的呼吸方法也是相融和相通的。
四、羌族民歌的歌唱共鳴
共鳴方面,羌族人在演唱民歌的低音部分時通常是用真聲來演唱,這樣的演唱出來的音色十分接近演唱者本人的說話音色,這種聲音在聽覺上是十分的結實和富有張力的,這部分的胸腔共鳴是十分的明顯的。羌族歌者在演唱高音部分時通常會用到假聲演唱,與之演唱低音時聲帶的相對松弛,在演唱高音時,歌者的聲帶是比較“緊張”,狀態(tài)是十分積極的,演唱者在演唱高音甚至超高音區(qū)時會結合胸腔、咽腔、鼻腔和頭腔的共鳴,使聲音從咽腔出來到達鼻腔,然后由鼻腔到達頭腔形成共振,有了這種腔體的共鳴,聽著不會覺得聲音很“尖”而是圓潤飽滿的。
五、羌族民歌的顫音和搖聲
顫音是羌族民歌中十分常用的一種裝飾性的音,演唱這種顫音一般是在中音和低音區(qū),一般出現(xiàn)在歌曲的長時值音的開頭、結尾和歌曲中間部分。演唱這種顫音時,聲帶的肌肉要用力和收縮,咽部和喉部要積極、緊張,氣息和聲帶有規(guī)律的不斷的慢速震動,這種音唱出來的效果就顯得十分的神秘和沉穩(wěn)。這種搖聲給音樂造成一種音色和音樂效果上的變化,使得整個音樂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增添了一種說不出的音樂效果。
六、羌族民歌的真假聲轉換
由于羌族民歌發(fā)聲位置比較的靠前,真聲和假聲轉折的十分干脆和直接,所以不像民族歌曲那樣真假聲要混和轉換得不留痕跡,羌歌恰恰是要突出這樣轉換的音色變化,音樂上下大跳的轉折,是一種突發(fā)而直接的突然轉變,舒廣的的音程跳躍,更加成就了真假聲并用的客觀條件。這種真假聲音的轉變不僅僅只存在于羌族歌曲之中,像苗族、彝族和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也同樣存在這樣的不需要過渡的真假聲轉換,由此我們也可以猜測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歌曲的真假聲音的轉換基本存在這種不需要過渡的真假聲音的轉換
七、羌族民歌的“高音”
羌族民歌有許多的高音,羌族人民天生就有天籟般的嗓音,而且羌族的歌者能夠很輕松的唱好這些高音。
羌族歌曲中許多音都達到了b2和c3甚至更高的音都有,由于聲音是氣息沖擊聲帶產生震動而發(fā)聲的,所以在演唱羌族民歌的時候就要求演唱者的聲帶必須具備相當快的震動頻率,再加上氣息的保持和流動,這樣才能唱好高音。
八、羌族民歌的放與收
聲音的收和放實際上是指對聲音的控制能力,聲音收放自如是歌唱技巧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聲音的收與放作用是讓聲音又強和弱的對比,使歌曲更加動人。
從演唱羌歌的歌者對聲音的控制來看,他們這種對聲音的控制和現(xiàn)代的“學院科學訓練”中對聲音控制的概念也有很多相通之處,都是講究聲音的強弱對比,因此,這就再次證明了歌唱具有一定的相融相通性。
九、羌族民歌演唱時的口腔、舌位
演唱歌曲的舌位是十分重要的,羌族歌曲的閉口音就是閉口音,不能把它當做開口音來演唱,四川境內尤其如此。受四川方言的影響,很多詞語說出來要比普通話說出來的感覺“扁”,意思就是口腔的沒有像普通話那樣“開”,四川方言較之普通話的口腔要扁、小一些,口腔打開的程度不一樣,舌位也就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這兩個是相互配合的,不能分開而論。比如說“是”這個詞,用普通話讀時是翹舌音,舌位中間部分向上腭靠近,口腔的空間較大,而用四川話來讀就成了“si”,翹舌音變成了平舌音,口腔的空間變小,舌位比用普通話讀時要低,兩個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演唱羌族民歌時要尤為注意。
綜上所述,歌唱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無論是中國的民歌還是外國的歌曲,它們的演唱技法都有跟多共通的地方。通過總結羌族民歌的演唱方法,挖掘、整理羌族民歌演唱方法的研究,對于提高羌族民歌的藝術性,保護和發(fā)展中國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練.災后重建中羌族民歌研究報告[R].四川樂山: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2012.
[2]朱婷.羌族多聲部民歌研究[J].藝術探索,2008(03):15~16.
[3]張善云.羌族情歌300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