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彪西的《月光》如詩如夢,廣為人們喜愛和流傳的一首鋼琴作品,所以諸多音樂摯愛者從曲式、寫作手法等分析這部作品,今天作者從自身的感悟與體會出發(fā),走進印象世界的“月光”。
【關鍵詞】德彪西;《月光》;印象世界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是法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是“印象派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重要作曲家。德彪西處于浪漫主義后期與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交界時期,經歷了幾個世紀主調標題性音樂占主導地位的局面,肖邦、門德爾松、韋伯和舒伯特等在調性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調性音樂已經不會再有大的創(chuàng)造性突破。這就給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帶來了時代契機,印象畫派與印象文學給德彪西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和背景,或許還有著其他因素在起著作用,于是在這些背景下借助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德彪西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先驅者。著名的作曲家德彪西有很多的作品,例如鋼琴曲《月光》、《前奏曲》和《練習曲》,管弦樂《大海》、《午后牧神》,而且還創(chuàng)作了一部極具價值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等。鋼琴曲《月光》是德彪西早期鋼琴作品《貝加摩組曲》的第三首,其他三首分別是《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巴斯達舞曲》。德彪西創(chuàng)作這首樂曲的背景是看到貝加摩地區(qū)無限優(yōu)美的雪山風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再者是吸收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倫的詩集《華麗的節(jié)日》中《月光》中的詩句“你的心靈像一幅驚弦的風景畫,畫的是迷人的假面舞和貝加摩舞,彈著琉特琴翩翩起步?!钡膶懽魈卣鳎瑒?chuàng)作出極具印象、片段化和朦朧狀的優(yōu)美樂曲。
今天我們就步入音樂世界中,去尋找德彪西筆下的《月光》。記得第一次聽到德彪西《月光》時,就被月光的溫柔、傷感和不可描繪性吸引。時隔數(shù)年,再次聽到這首樂曲時,心中多了一個形象,那是月光下一個模糊的人兒,哀傷、流淚、抽泣的畫面,更覺得這首樂曲的魅力。
就其創(chuàng)作手法、風格、演奏要義,許多學者都已經做過分析和寫作。今天就其個人對《月光》這首樂曲的體會與分析做一點感想、感悟,僅是一家之言,希望有不對之處或不足之處,請指正批評。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朝詩人趙嘏在詩《江樓有感》中寫下了心中的月光,從這兩句詩中,同樣感受到了人的思緒綿延,猶如月光傾瀉般無法阻擋而撒入江河。月光在此,寂寞、清冷的傷感不語而出。這是文人筆下的樂歌,在繪畫藝術長廊中,在音樂聽覺的世界里,同樣有著千千萬萬的月光,月光在藝術世界中絢麗多姿,大放光彩。
背景源自對大自然的感嘆和受到象征性文學的影響和啟迪,所以成就了《月光》,但是作曲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只有作者自己知道這首樂曲對其意味著什么,作品中只是對大自然的贊美?這也就對應了《樂記》中的一句話“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也說明了音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產生的,但是音樂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不是被外物所控制的,這就是音樂。很多資料都顯示了如同上述德彪西的創(chuàng)作緣由,但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單純描繪了一副《月光》的畫卷,除了我們聞著皆可道出的大自然的美景,可曾感受到另一中情愫在其作品中散漫,那就是淡淡的憂傷,亦或者是其他的未被發(fā)現(xiàn)的秘密。古語有云“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jié)奏,聲之飾也”,從中可以總結出無論是音樂、聲音、音樂中的節(jié)奏、歌詞都來與同一對象,那就是內心的波瀾。那我們可以知道德彪西在創(chuàng)作改曲時,內心真正的情感和波瀾嗎?無論是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還是其他感情都只是德彪西創(chuàng)作時的一種情感,畢竟人的情感是復雜、多變的。所以世人在面對《月光》作品是,是否可以不是單純理解樂曲的內涵。
《月光》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副絕妙的“月光”畫卷,更是對月光下的“人”隱晦、側面的描寫。月亮、月光自古以來都被世人所給予美好的形象,但是月光本身所擁有的凄冷、寧靜、美好的特質是否也曾引起在月光下的你思緒飛揚、感抗萬千。不論是中國人面對月亮會有這樣的感慨,世界的人民同樣面對圣潔的月亮,內心的某個地方就會被觸動。那么面對這樣一幅美景,你是被月景吸引,還是被月下的“人”所感染呢?最終大家都會回歸到關注月下“人”。
《月光》下的那個“人”到底是怎么樣的?筆者所感受到的是在美麗的月夜下,有一模糊少女獨自倚窗憂傷的背影,進而她內心的波瀾隨著月光的流瀉而起伏,淚水從面龐滑落,由絲絲的抽泣到無法抑制內心的憂傷而失聲痛苦,漸漸地又變成無奈的哀嘆和落淚,到最后深夜中無奈而心情平復,但是心中的哀傷卻隨著夜月在心底暗暗生根、發(fā)芽。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此人不一樣的定義和描畫,你或許是一個男子在因為愛情而哀嘆、苦惱,但是你心中的那個人絕不會與別人心中的那個人一模一樣。那么回歸到作曲家德彪西,他心中的那個人是什么樣的?筆者則認為月光下的人更有可能是作曲家自己,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作曲家自己在月夜的影響下,首先就將自己的情愫融入作品中,同樣這首作品是德彪西創(chuàng)作初期的作品,在那個時期,主導音樂潮流的音樂還是主調音樂,還是瓦格納等人所謂的主體音樂,在這背景下,諸多音樂家都對德彪西的音樂持否定態(tài)度,甚至不讓其作品進入音樂潮流中,阻止他的作品出版、演出。這種現(xiàn)狀也讓德彪西在這階段會有不得志的心情,那么內心的失落、憂傷也正好與《月光》這首曲子的情感色彩相吻合?;蛟S這只是一種原因,不論是月下的人是德彪西還是其他人,這都是情感共鳴的表現(xiàn)。
音樂由心而動,音樂是對內心情感的表達,好的音樂不是音樂的織體,而是音樂中所賦予的情感。德彪西的月光給予人們不一樣的情感、不一樣的視覺、聽覺的體驗,正是音樂音樂背后有著這樣一位人、一位作曲家,才讓聽眾通過音樂看到了無數(shù)的“人”,感受到無數(shù)的情感。當然也需要一位人,能夠用心去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重現(xiàn)音樂——那就是好的聽者。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1.
[2]張敏.從德彪西《月光》論印象主義鋼琴音樂[J].藝術百家,2007(05).
[3]劉廣抒.德彪西《月光》創(chuàng)作中的意境描繪與色彩性元素[J].大舞臺,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