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的課堂教學最能吸引學生,語文課堂若沒有“情趣”滋潤,就會令學生疲乏,甚至產(chǎn)生厭學現(xiàn)象。因此,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其智慧的火花得以迸發(fā),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便會收到沁人心脾的教學效果。
一、啟發(fā)學生解決“激趣點”,讓學生感受趣味
所謂“激趣點”,是指語文課文中那些蘊藏著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素材的知識點。激趣點往往各具特色,獨具匠心,在最能體現(xiàn)“激趣點”的地方引導學生挖掘“趣”之所在,能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給學生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如教《翠鳥》一文,可巧妙設(shè)計:“課文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那么喜歡翠鳥?”學生立即開啟思維,根據(jù)這一趣點主動去讀懂課文,弄懂意思,興致勃勃地讀,讀出情感。這樣,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最后得出兩點理由:一是外形美麗,二是動作敏捷。這個“趣點”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關(guān)鍵,可以使學生玩味其中,產(chǎn)生濃濃的學習興趣。再如《海底世界》中“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這句話就是一個激趣點,先讓學生理解“竊竊私語”一詞,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自己體會、有感情地朗讀,知道海底的聲音是誰發(fā)的,這聲音又是怎樣的,感悟出海底景色奇異之處。
有些課文的激趣點需聯(lián)系實物。如教學《畫楊桃》一文,先讓學生課前每人準備一個楊桃,然后課上按照文中作者所處的位置及視角作畫,學生作畫的結(jié)果也同樣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這樣通過學生親身實踐畫楊桃,從而突破了學習課文的難點,用自己的行動明白了文章所要闡明的深刻道理。有些課文的趣點則在文外,如《神筆馬良》一文,可設(shè)計“要是你得到這樣一支神筆,你會怎么做”作為激趣點;《豬八戒吃西瓜》一課,課開始時可以向?qū)W生講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故事的梗概,讓學生對豬八戒和孫悟空的性格有進一步的了解。這樣尋找激趣點,既增加了學習的情趣,又為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容鋪路搭橋。
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體驗滋味
葉圣陶先生說:“美文尤要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文章不是無情物”,課本中有很多充滿激情、洋溢真情的課文。要想把一篇課文上得有滋有味,觸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教師就必須在朗讀上下功夫,使死文字變?yōu)榛钫Z言,讓學生的大腦里呈現(xiàn)一片活生生的境界,增強感染力,使學生感到“無邊光景一時新”,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如教學《再見了,親人》,由于朝鮮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三者的身份不同,在中朝兩國人民并肩抗敵中的遭遇不同,朗讀時我們運用了恰如其分的三種口吻,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zhuǎn)。當老師的話音落下時,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們的臉上浮現(xiàn)出陶醉的神情,似乎已沉浸在老師描繪的這一幅依依話別蒼涼美麗的景色之中。此時我們不禁感嘆,教師的語言能給學生如此享受,將他們帶人感動的氛圍中。
小學生能夠非常敏銳地感知那些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diào)的形象,并把它們很深地保持在記憶庫里,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還要適當?shù)匾詫嵨?、圖畫、動畫形式展現(xiàn)課文內(nèi)容并配以朗讀訓練。學生朗讀的時候,其思維活動比平時要緊張一些,時時都在思索著文字所包含的意義。如教《翠鳥》一文,翠鳥動作敏捷表現(xiàn)在捉魚上,捉魚時“蹬開、箭一樣飛、叼起、著”等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學生很難從中體會到它的動作敏捷,我們收集了有關(guān)翠鳥捉魚時的錄像,播放時老師聲情并茂地旁白,之后學生也跟著錄像有滋有味地朗讀,這樣學生不僅得到美感享受,還能潛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全國特級教師于漪說:學生未步于特定的情感之中,難以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yīng)努力把學生帶人美的情境,從而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因為美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喚醒沉睡的心靈,使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三、誘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領(lǐng)悟意味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痹诮虒W實踐中,教師可通過舉例、設(shè)疑、質(zhì)疑、討論、創(chuàng)設(shè)情境等多種手段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從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在旺盛的激情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啟迪,求得真知。如口語交際“要路還是要樹”這一話題進行時,我們讓學生自由組合想辦法,先在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結(jié)果是,一部分學生說要路,一部分學生說要樹,另一部分學生既要路也要樹。這時教師根據(jù)以上三種不同的觀點讓學生按指定的位置就坐,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最后大家認為路和樹都重要,人類生存、生態(tài)平衡需要樹,城市發(fā)展需要路?!霸趺唇鉀Q這個問題呢?你能把好辦法告訴南方那座城市的市長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教師酌情給予點撥引出結(jié)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充分地思考,積極地表達,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發(fā)展了辨證思維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學生的潛能充分釋放,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