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決策有用觀下的財務目標出發(fā),從會計信息契約有用性的視角探討了會計信息對薪酬契約的作用。在綜述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發(fā)現,會計信息具有顯著的薪酬契約有用性。具體表現為:薪酬契約的形式影響會計信息的生成;會計信息的特征又影響薪酬契約的結構。會計信息與薪酬契約之間存在相互的內生關系。最后,對目前的研究進行評論并指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會計信息 薪酬契約 綜述
財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發(fā)布了企業(yè)會計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認為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決策有用性,那么這里的“決策”主要體現在投資決策和締約決策兩個方面。孫錚、劉浩(2006)指出在中國特有的制度背景中,有兩類基礎研究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索,第一,與投資決策相關,即投資者如何使用會計信息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和噪聲交易者;第二,與締約決策相關,即會計信息的產生與契約形式之間的相互內生關系。因此,只考慮會計信息對薪酬契約的單向作用是不全面的,應同時考慮會計信息與薪酬契約二者的相互影響,才能全面地認識會計信息在薪酬契約中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基于會計信息契約有用性的視角,從實證研究領域綜述了會計信息在薪酬契約中的作用。
一、會計信息的契約有用性相關文獻回顧
Watts和Zimmerman(1986)提出會計信息的契約有用性理論。他們首次將制度經濟學的契約理論引入會計研究,以契約成本作為切入點,構建了實證會計理論,研究指出:會計信息的作用就是為現代企業(yè)中形成的明示或默認的契約充當利益協調機制并對契約的執(zhí)行起監(jiān)督作用。該理論提出之后,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本文從會計信息薪酬契約有用性的兩個方面,綜述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會計信息的薪酬契約作用如何影響公司的會計行為
該類文獻通常屬于盈余管理的范疇,即將薪酬契約視為外生變量,以檢驗契約形式對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定義有諸多觀點,Healy和Wahien(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yè)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guī)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的機會主義行為,旨在誤導那些以經營業(yè)績?yōu)榛A的決策行為或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后果。國外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的80年代,縱覽以往研究成果,大量的文獻考察了管理層薪酬契約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1.國外文獻綜述
Healy(1985)在年度獎金計劃研究中指出,因為基于會計盈余的獎金薪酬是管理層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層具有運用操控性應計利潤來增加獎金薪酬的動機,從而提出了薪酬最大化的盈余管理假說。MeNiehols and Wilson(1988)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他們將研究限制在備抵壞帳科目上,估計出“正確”的備抵壞帳,將實際發(fā)生值與估計值的差值作為操控性應計利潤檢驗紅利最大化假設,得到與Healy一致的結果。Balsam(1998)的研究表明無論分紅計劃是否存在,當薪酬與會計盈余的相關程度較高時,總經理越有可能采用提高盈余的會計選擇,導致操控性應計項目的數值增大。Guldry等(1999)研究發(fā)現大型跨國公司分部的經理在無法達到其獎勵計劃規(guī)定的目標盈余時,或按照薪酬契約計劃的規(guī)定達到最高獎金限額時,他們更可能通過遞延收益的方法實施盈余管理。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公司經理人員擁有操縱利潤的機會,他們會綜合考慮盈余管理行為對聲譽、股權結構、股票期權薪酬和盈余獎金計劃的綜合效應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Balsam、Yang和Yin(2006)使用美國大型公司1992—1993年間的數據進行了檢驗。在混合回歸中,結果表明現金流量、非操控性應計和操控性應計的系數都顯著大于零,但非操控性應計的系數比操控性應計的系數略小。這說明管理層薪酬依賴于操控性應計的權重大于非操控性應計。作者進一步考察了樣本期間管理層薪酬與以上會計指標的時間序列特征,結果發(fā)現管理層薪酬對現金流量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操控性應計和非操控性應計的依賴性越來越弱。作者認為,隨著盈余管理和管理層薪酬的研究發(fā)現逐漸被實務界所關注,大型公司的薪酬委員會更加注重在薪酬安排中識別潛在的盈余管理行為,從而導致以上結果。Carter、Lyneh和Zeehman(2007)注意到美國薩班斯法案的實施要求公司管理層在更高程度上保證公司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風險也大大增加。作者把研究樣本劃分為兩個期間:1996—2001年間和2002—2005年間,結果表明在薩班斯法案實施后,管理層薪酬與報告盈余的關系更強,薪酬契約中對報告盈余的權重也得以提高。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公司盈余可靠性的增強和盈余操控性的減小,公司管理層的薪酬契約對盈余指標的依賴性得以加強。
2.國內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在該類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較多努力,考察管理層薪酬和盈余管理關系的文獻也逐漸增多。與國外的研究一樣,圍繞薪酬契約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在我國實證界并沒有達成一致,研究結論也大相徑庭。
王越堂(2000)以A股上市公司三大減值政策的選擇為例,從契約理論的角度,結合我國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的特殊性,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及經濟動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選擇和公司的各種契約安排無關,而更多的和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政策、公司治理結構、公司經營水平及審計意見有關。杜濱(2002)利用數理模型從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經理人員在面對給定的分紅計劃時的行為特征,同時驗證了Healy的“紅利計劃假設”。劉斌等(2003)采用逐步回歸與路徑分析方法檢驗了我國上市公司CEO薪酬與企業(yè)業(yè)績的互動效應,研究表明CEO進行盈余管理或利潤操縱的動機并非增加其公開性薪酬,而應該是除公開性薪酬以外的其它因素。盧銳(2007)運用2001—2004年間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對管理層權力、薪酬、業(yè)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證實管理層權力型企業(yè)的管理層會利用盈余管理提高貨幣薪酬的假設。周澤將、杜興強(2009)以上市公司的2958個年度樣本實證研究盈余的不同組成部分與高層管理人員薪酬之間的關系。當將盈余劃分為經營現金流項目和應計項目時,實證結果顯示主要是應計項目影響了高層管理人員薪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應用Jones模型將應計項目區(qū)分為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和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研究結果發(fā)現主要是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影響了高層管理人員薪酬。
(二)會計信息的特征如何影響薪酬契約結構
該類研究強調了會計信息對契約結構的內生影響,研究會計信息在公司薪酬契約中的運用,認為會計信息是薪酬契約制定的依據。實證領域的研究主要分為薪酬契約的設計作用和對管理層的評價激勵作用。
1.會計信息在薪酬契約中的設計作用
公司薪酬契約中對財務報告數字的直接使用,如以會計盈余數字來衡量企業(yè)管理層的努力程度,確定管理層的薪酬,是會計信息薪酬契約有用性的直接證據。早在19世紀的英國,經審計的會計報告己成為制訂管理報酬的依據,并且當時英國的部分公司章程或章程附則直接將管理報酬與報告盈余掛鉤。Sloan(1993)研究了會計績效度量在管理者薪酬契約中的使用。研究發(fā)現會計利潤與“市場調整的收益”之間的聯系比它與未處理的收益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他還發(fā)現CEO薪酬與會計績效之間的關系在股票收益中的市場成分含量高時更為顯著,并且認為使用基于會計績效的薪酬契約至少部分地完成了相對績效評價[1]。Murphy(1998)調查了177 家美國上市公司年度獎金計劃的詳細信息,發(fā)現有161 家在它們的年度獎金計劃中明確使用至少一種會計利潤評價方法。Bushman等(1995)發(fā)現在公司內部業(yè)務單元,會計信息也被用于薪酬激勵契約。Keating(1997)還證實了內部業(yè)務單元經理的薪酬契約對會計的依賴程度明顯高于股價。
在國內實證研究領域,潘飛等(2006)收集了50份我國上市公司的薪酬契約,研究發(fā)現,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勵契約中主要以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激勵指標,如凈利潤、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等;同時指出,我國企業(yè)高管人員激勵契約中業(yè)績指標的選擇比較簡單,沒有考慮到高管人員可能會操縱會計指標,使得薪酬激勵契約的有效性難以保證。
2.會計信息在薪酬契約的評價激勵作用
Murphy (1999)指出經理人更理解如何增進會計業(yè)績指標,經理人的激勵主要來自會計業(yè)績基礎。該假說認為,由于許多CEO并不了解他們的行動對股東價值的影響,因此他們會更關注會計利潤而非股價。為了克服忽略變量的問題,Bushman 和Smith(2001)同時以會計業(yè)績和市場業(yè)績作為企業(yè)高管努力程度的衡量指,從而比較會計業(yè)績相對于市場業(yè)績在衡量企業(yè)高管努力程度上的優(yōu)勢。Jensen 和Murphy (1990)以1974—1986 年《福布斯》公布的管理者薪酬調查數據為樣本,用會計利潤變化和股東財富變化對CEO 的月薪和獎金的變化作回歸,他們發(fā)現會計利潤變化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且大于股東財富變化的回歸系數,說明了會計利潤有助于衡量管理者的業(yè)績,在管理者薪酬契約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國內外大量的研究采用回歸方法對會計信息在企業(yè)高管薪酬契約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類研究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會計信息變量(自變量)的選取上。Natarajan(1986)和Graver(1988)選取了盈余水平值、營運資本以及分離了非經營性項目的盈余水平值,而Bushman(1998)則選取了用市場價標準化后的盈余變化值。
在國內,杜興強和王麗華(2007)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分析會計績效指標(ROA、ROE)以及股東財富指標與上市公司高管現金報酬之間的關系,研究發(fā)現,會計績效指標與股東財富指標均與高管現金報酬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但公司董事會或薪酬委員會在決定高管現金報酬時,更青睞于會計業(yè)績指標。劉鳳委等(2007)以反映企業(yè)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的綜合績效因子作為會計信息的替代變量,研究表明企業(yè)綜合績效在高管薪酬契約中起到顯著的積極作用。雷光勇等(2010)研究發(fā)現,股權分置改革后經理行為對會計業(yè)績敏感性增強,公司長期發(fā)展的會計業(yè)績變量回歸系數及顯著性水平明顯提高,公司治理機制得到了改善。
二、評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國內外學者對會計信息薪酬契約有用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認為會計信息具有顯著的契約有用性。具體表現為:薪酬契約的形式影響會計信息的生成;會計信息的特征又影響薪酬契約的結構。會計信息與薪酬契約之間存在相互的內生關系。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研究的理論基礎比較單一。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經典代理理論。代理理論主要關注剩余索取權分享的合約安排,即如何確定企業(yè)高管分享企業(yè)剩余的比例,忽視了企業(yè)剩余計量質量與制度因素對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的影響。
其二,研究方法不夠豐富,研究范圍較窄。目前,國內外大部分的研究采用的是單變量分析及多變量回歸分析的方法,少部分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分析會計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約中的直接運用,研究方法不夠豐富。同時,研究范圍較窄。在國外的研究部分,針對美國資本市場的研究較多,而跨國的研究較少;在國內的研究部分,目前尚缺乏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與薪酬契約有用性之間關系的研究。
我國自2007 年實施的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大量采用了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但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薪酬契約有用性有什么影響,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與契約有用性之間的關系如何,這些都是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注釋:
[1]相對績效評價(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簡稱RPE)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多代理人情形的一種特殊的激勵機制。在相對績效評價體系中, 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績效形式的選擇即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2]Watts,R.L.andJ.L.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 PrentieeHall,1986.
[3]Healy,RM and J.M.Wahien.A Review of the Eam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
[4]Bushman R.M.,A.J.Smith.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1(32) .
[5]孫錚,劉浩.中國會計改革新形勢下的準則理論實證研究及其展望[J].會計研究,2006(9).
[6]孫錚,王躍堂.盈余操縱與資源配置之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1999(4).
[7]杜賓.紅利計劃下經理人員的盈余管理行為[N].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
[8]劉斌等.CEO薪酬與企業(yè)業(yè)績互動效應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3(3).
[9]盧銳.管理層權力視角下薪酬激勵的代理問題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7(7).
[10]周澤將,杜興強.高層管理人員薪酬與盈余成分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財貿研究,2009( 2).
[11]劉鳳委,孫錚,李增泉.政府干預、行業(yè)競爭與薪酬契約[J].管理世界,2007(9).
[12]雷光勇,李帆,金鑫.股權分置改革、經理薪酬與會計業(yè)績敏感度[J].中國會計評論,2010(1).
[13]畢曉方,周曉蘇.盈余質量對會計信息契約有用性的影響及股權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J].中國會計評論,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