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中規(guī)定:“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處罰”。筆者依據(jù)法條的規(guī)定將對其中涉及的暴力、傷殘、重傷以及行為人的罪過形態(tài)逐一進行分析。
一、暴力、傷殘的界定
(一)“暴力”的界定
單就“暴力”本身來看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政治方面,即階級斗爭和政治活動中使用的強制力量;另一層是刑法方面的,即侵犯他人人身、財產(chǎn)等權(quán)利的強制行為[1]。很顯然,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暴力是刑法方面的。從刑法規(guī)定上看,筆者認為暴力可以分為三種:廣義的暴力、狹義的暴力以及精神暴力。
1.廣義的暴力,是指施加于所有可以被實施物理力的對象的外力。在刑法中既可以包括對被害人本人實施,也可以包括對在場的其他人實施,這種暴力所涵蓋的范圍最廣。
2.狹義的暴力,是指只能對人身施加有形的外力,而不包括對物的外力。這種狹義的暴力只強調(diào)施加外力的行為,而沒有要求一定要產(chǎn)生的傷害。
3.精神的暴力,此種暴力與有形的暴力形成反差,精神的暴力一般是指行為人在語言上、肢體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讓被害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精神現(xiàn)象。在非法拘禁罪中“使用暴力”是否也包括精神暴力?從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來看是被否定的。也就是說行為人對被害人進行恐嚇、威脅從而使被害人自殺或者出現(xiàn)精神障礙不適用本條第二款后半部分的規(guī)定。因此,我們可以將非法拘禁中的“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中的暴力理解為使用有形的,物理作用力的暴力。
(二)“傷殘”的界定
傷殘一詞在刑法中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我國公安部1992年4月4日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對傷殘做如下解釋:傷殘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損傷所致的人體殘疾,包括精神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結(jié)構(gòu)的異常,以及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能力的不同程度的喪失。[2]從這一法律規(guī)定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傷殘是外傷所導致的人體殘疾。廣義的殘疾是由于身體或者生理上與常人有所不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這樣的缺陷導致了工作、生活、學習等能力的部分或者完全的喪失。我國刑法中一般將重傷認定為傷殘,刑法中的輕傷一般不做傷殘認定。這只是實踐中的一貫做法,并沒有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作為依據(jù)。而為了保證法律的嚴謹性,司法實踐中不能將習慣作為判定標準。在《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中將傷殘分為十個等級,劃分這些等級所依賴的因素包括受傷人員是否需要依靠別人的幫助完成日常生活需要、意識的障礙程度、生命生存的質(zhì)量、社會交往的限制程度等。依照本傷殘劃分標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輕傷害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被認定為傷殘。因此《傷殘評定》的重點不是在判定是否構(gòu)成傷殘,而是在判定傷害結(jié)果屬于哪一等級的傷殘。[3]假設(shè)非法拘禁罪中傷殘也可以按照傷殘等級的劃分標準來判定,則輕傷也會被認定為傷殘。同時,因為非法拘禁使用暴力造成輕傷也屬于“使用暴力致人傷殘”的情況,所以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應定故意傷害罪。如果這一假設(shè)能夠成立,那么第一款后部分和第二款后部分在量刑上出現(xiàn)重復。即“毆打、侮辱情節(jié)從重處罰”和“使用暴力致人傷殘”中的輕傷將面對同一幅度的法定刑。因此,可以看出如果將《傷殘評定》作為非法拘禁罪中“傷殘”的判定依據(jù)是十分不科學的,會影響司法公正。在此,筆者建議刑法應明確對“傷殘”一詞的界定,或者使用更恰當?shù)脑~語來替換。
二、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罪過形態(tài)
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或者死亡的罪過形態(tài)為復合罪過,此處復合罪過的情形有兩種,即故意+過失、故意+故意。例如,行為人在實施暴力行為時可能有傷害的故意,但是對發(fā)生傷殘或者重傷的結(jié)果卻是過失,就屬于其中一種情形。實踐中有這樣的案例,行為人在實施非法拘禁的過程中,將被害人用繩子捆綁,被害人反抗大叫,行為人怕被別人聽到對被害人進行抽打,直至被害人無力喊叫。在這一過程中行為人的行為對被害人的人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構(gòu)成了傷殘,則屬于使用暴力致人傷殘的情形應該依照本款規(guī)定的內(nèi)容,即按照故意傷害定罪處罰。分析這一例子中,可以得出行為人實施的抽打行為是為了制止被害人喊叫,并不是僅想對被害人進行身體傷害。如果行為人存在故意傷害甚至是殺害被害人的心理并實施了相應的行為,筆者認為屬于雙重故意的罪過形態(tài)。有這樣一個案例:李曉光與王劍因為生意上的糾紛接下仇怨,一天李曉光為報復王劍而設(shè)法將王劍拘禁,將其控制在一處民房中,并將王劍手腳捆綁。自己坐在客廳里喝酒,由于王劍不停的呼救惹怒了李曉光。李曉光說:“看我不捅死你”,于是拿起刀走向拘禁王劍的房間將其殺害。在本案中,李曉光的罪過形態(tài)為故意,即為故意殺人,根據(jù)前文的分析,此處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定罪處罰”中的罪過形態(tài)為復合罪過。既可能出現(xiàn)故意使用暴力過失致人傷殘、死亡的情形,也可能出現(xiàn)故意使用暴力、故意致人傷殘、死亡的情形。
參考文獻:
[1]夏征農(nóng).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581.
[2]徐毅剛.道路交通事故處理通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99.
[3]莊洪勝,劉志新.傷殘鑒定與交通事故[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