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著稱,“冰山原則”更可謂其首創(chuàng)。在海明威引領的“冰山文體”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就以張祥麟先生譯的《山如白象》為例,通過對該短篇小說中場景及意象等的象征意蘊進行探討,分析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世界和小說主題的隱喻。
關鍵詞:海明威 山如白象 冰山原則 象征主義
海明威是美國20世紀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獨特的“電報式”和“冰山體”風格著稱,作品文筆簡練卻內涵豐富,善于通過象征手法引導讀者進行反思和探討?!渡饺绨紫蟆肥呛C魍唐≌f中的經典之作,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初西班牙的一個小車站,由男女主角關于去做流產手術的對話貫穿,全文雖不足二千字,卻短小精悍,發(fā)人深思。
一、冰山原則與象征
海明威在1932年發(fā)表的《午后之死》中總結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時提出: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意就是主張表達的簡練與含蓄,顯八分之一而蓋八分之七,而這八分之七當中的許多內容,就是通過象征來實現的。
象征的基本含義是用某種知覺或想象的圖象標志來暗示某種不可見的意蘊。具體的東西越少就越抽象,愈是抽象就愈有可能帶有象征的性質。按照海明崴的“冰山原則”,小說文本是作品的“八分之一”,大量的“八分之七”隱在文本之下靠讀者一起創(chuàng)作出來。要達到這種效果,作品中不可能沒有象征意蘊在內。[1]
《山如白象》中,作者基本上拋開了一切有礙的場景描述,單純地以男女主公之間的對話演繹,將象征隱喻等手法使用得爐火純青,讓讀者從簡練的對話當中,感受故事的主題和女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被壓抑的愛恨情仇。
二、“白象”的象征意義
小說中數次提到“白象”,題目也是由此而來。相對于“山如白象”這一標題,倘若把“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逐字譯為“白象似的群山”就稍顯直白了,顯然前者更具韻味。其中,“白象”蘊含了豐富的寓意。首先,“山如白象”的標題就極具內涵,海明威試圖通過此種比喻,以山的起伏之態(tài)和白象的豐腴之姿,暗示女主角的凸起的腹部,表明有孕在身。
其次,研究者普遍認為,這里的“白象”暗指了少女所懷的胎兒?!鞍紫蟆币辉~的使用源自典故。古暹羅國(即泰國),盛產大象,而其中白色的大象是極其稀少的,因此被視為珍寶,只能供奉,不能役使。由于白象不勞動,單純供養(yǎng)起來開銷是極大的,即使是一般的貴族也無法承擔。后來英語就把白象(white elephant) 稱為昂貴而無用的東西的代名詞,在全世界都通行。本文中把少女腹中所懷的胎兒喻為“白象”,便有甜蜜的負擔之意。從女孩的角度講,她是喜愛并且希望留下孩子的;然而從男人的角度出發(fā),卻將其視為累贅,是想要擺脫的包袱。
女孩在對話中四次提及“白象”,語氣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
“山岡的模樣如同白象,”她說。
“我從來沒見過象,”男的只管喝啤酒。
“沒見過,你也不會看見?!?/p>
這部分對話中,女孩是堅定和充滿希望的,然而男人流露出的毫不在意的態(tài)度使氣氛顯得緊張起來。
“行啦。”
“就這樣。我可是盡力的。我說過山岡如白象。這難道不就是想開去?”
“是想開去。”
此時,女孩已經開始產生了動搖,希望從男人那里得到肯定。接著:
“這些山岡挺美,”她說?!吧綄⒉皇钦娴娜缤紫?。我是說透過樹林看到的山岡表面的顏色?!?/p>
“我們要不要再來一杯?”
在這里,女孩顯然已經受到男人態(tài)度的影響,開始產生轉變和質疑。男人也已經不在回應這個話題,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最后一次,女孩說“我知道。但要是我去做了,那么就算我認為樣樣如同白象,事情照樣會重歸于好,而你就喜歡這樣?”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倘若我這次聽你的去做了手術,那么以后就算我們出現分歧,你也不會在意嗎?”此時,女孩已經開始為他們之間的關系憂慮了,害怕男人并不是真的愛她。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女孩是不是也就成為了他們這段關系中的“白象”?就如同她腹中的胎兒一樣被男人視為避之不及的負擔?
三、相關稱謂的象征意蘊
小說中對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稱呼,也同樣含有深刻意味。故事中一共出現了三個人物:男人,姑娘,酒吧老板娘。除了姑娘被稱為“吉格”(Jig)以外,另外兩人從頭至尾都沒有提及名字。我們對男女主人公的外貌,年齡,職業(yè)都無從知曉。男主人公被稱為“美國人”、“男人”,我們可以理解為海明威如此的用意,其實是以此泛指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同男主人公一樣不負責任,自私狹隘的一類人。
女主人公吉格被一再提及到是個“姑娘”,說明她與男人之間是具有相當的年齡差距的,她是年輕的。在英語中,“Jig”一詞指的是一種節(jié)奏輕快的愛爾蘭舞曲,在這里用來稱呼女主人公,也說明了女孩的年輕和活力。有研究者分析,Jig并非人名,而是美國男人給女孩起的名字,而這個名字多少表達了美國男人對女孩不夠認真和尊重的態(tài)度和感情,甚至是隨意和蔑視。[2]
昆德拉認為,男女主人公之間可能存在多種關系可能:男人或許是個有婦之夫,逼著他的情婦墮胎以遷就自己的妻子;他或許是個單身男人,希望她墮胎是因擔心生活變得過于復雜;但也有可能他是出于一個無私的考慮,怕孩子的降生會給姑娘招來麻煩;——或者,人們什么都可以想象——他已患了絕癥,怕丟下姑娘獨自一人帶孩子;人們還可以想象孩子是另一個男人的……隱藏在對話后的 種種可能的情況是難以計數的。[3]海明威將“留白”這一寫作技巧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迷惘的一代,我們可以進行各種合乎想象的揣測。主人公或許也是迷茫的,對自己的生活,看不到未來的光。
四、場景描寫的象征隱喻
小說開頭就為讀者制造了一種悶熱的氤氳:這一邊,烈日之下,無樹無蔭,車站被兩股鐵道夾在中間。字里行間都暗含著一種壓抑的氛圍,密不透風,焦灼沉悶。一個“夾”字更是隱含著女主人公無可奈何的被動地位,姑娘就像是車站一樣孤立無援,被現實和男人逼迫得毫無掙扎的余地。這樣一來,我們就有利于從小說一開始便體會出故事的走向和情感的基調。
當女孩坐下開始眺望遠處的群山時,陽光下的景象本該是光艷奪目的,是生機勃發(fā)的。可是從女孩的視角看去卻是:山岡一片灰白,鄉(xiāng)野滿目枯焦。頓生悲涼,“灰白”、“枯焦”二詞更讓人覺得生活就仿佛眼前這景色一般,黯淡無望,凄然無光。讀者似乎同女孩一樣感同身受,女主人公此時的心情無疑是低落甚至沉重的。
小說接著便是男人同姑娘之間關于做手術的對話,盡管雙方都表現的欲蓋彌彰,略微敏感,我們仍舊可以從中聽出,男人一直在勸女孩去做的是流產手術。在男人反復的勸說下,原本懷有希望留下孩子的吉格,最終同意去墮胎。在雙方爭執(zhí)的過程中,有一個片段描寫到姑娘起身走到車站盡頭,眺望對面的風景,看到的是“一片片的農田和樹林。河對岸的更遠處,山岡連綿。一抹云影在田野上掠過?!毕鄬τ谧铋_始的“一片灰白,滿目枯焦”, 這樣的景色無疑是安逸和諧的?;蛟S這也是女孩所追求向往的,可惜偏偏事與愿違,她同男人的生活是顛沛流離的,無枝可依的。(這點我們從小說中對他們的行李包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看出:包上貼著他們曾經留宿的各家旅店的標簽。)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的對比沖撞之下,女孩的心情是波瀾起伏的(生育還是墮胎?),她想擁有的是穩(wěn)定安心的狀態(tài),然而卻不能如愿以償。
小說最后,男人提起行李望向火車開來的方向,不見火車,只看到綿延的鐵軌伸向無盡的遠方。筆者認為,這段描述鮮有地從男人的角度進行了敘述描寫,也是有其用意的。這里的火車可以被認為是代表了男主人公的未來的生活,他期望火車早點來到,姑娘去做過流產,然后萬事大吉??墒桥c此同時,他又是看不到前景的,男人自己也不知道未來會何去何從。這正是“迷惘的一代”:自私,虛偽,放縱自我,及時行樂,不負責任。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從最初姑娘與男人之間的小爭執(zhí),發(fā)展到最后看似兩人意見達成一致。這其實也是貌合神離的。不論最終姑娘對酒吧女人的“嫣然一笑”,還是對男人的“笑臉相迎”,都帶了些許的無奈心酸。有害怕被男人拋棄,因而屈服討好的意味。這也影射了那個時代大背景下,女性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不得不向男權主義低頭的現實。
五、從對話分析看象征手法
上文已經提到過,《山如白象》整片小說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對話貫穿始終的,因此他們之間對話的用詞以及語氣,對人物的刻畫和小說的主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明威的“冰山文體”同樣充斥在對話過程中,字里行間都有著強烈的暗含意義。例如,在男人和姑娘喝啤酒的時候,有了以下的對話:
“味道像甘草,甜中帶苦,”姑娘說,放下杯子。
“樣樣都這個味?!?/p>
“是的,”姑娘說。“樣樣像甘草,甜中帶苦。特別是你長久想望的每樣東西,都像苦艾酒?!?/p>
“哎,別吵了?!?/p>
寥寥數語,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起伏躍然于目。姑娘是充滿幻想的,她把生活也看做是苦艾酒一般,甜中帶苦,甚至苦盡甘來。她渴望留下孩子,開始一種新的生活。然而男人卻是一副出心不在焉的表現,答話也極為敷衍簡單?;蛟S男人心里正在盤算著如何說服女孩去做手術,全然沒有站在女孩的立場考慮。面對姑娘的些微抱怨,只是用“別吵了”搪塞敷衍。
另外,男人反復對姑娘提到“那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手術”“不過我知道那十分簡單”“因為那十分簡單”“只是我知道那十分簡單”。盡管男人口口聲聲說不愿意強迫女孩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實際上卻一直在對女孩施加無形的壓力,想要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做掉。我們可以看出男人是虛偽冷漠的,是心口不一的。他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地考慮女孩的感受,只是通過如此的“軟暴力”,讓女孩最終去做流產手術。
面對男人敷衍的態(tài)度,姑娘其實已經了然于心。于是當吉格感慨“我們本來可以享受這一切。但我們都在使愿望落空?!蹦腥死^續(xù)回應空口言,想讓女孩相信手術過后,一切將恢復原樣,美好如初時。女孩連續(xù)用了四次“不,我們不能?!边M行否定。這個時候,女孩已經明白,事情發(fā)展的軌道已經改變,她和美國男人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接著,對話發(fā)展到最激烈的階段。面對男人反復的,虛偽的表白。女孩終于忍無可忍,達到了崩潰的邊緣,不愿再討論下去。此時,她連用了七個“please”,體現了女孩絕望的心情,她的口氣是軟弱的,無助的,祈求的,是憤慨的。
最終,一直等待的火車還沒有到來,沖突其實并沒有解決,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了,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它似乎只是一個片段,一個過場,故事還沒發(fā)生就已經結束。就像人生,頭尾完整的事件只存在于想象,我們能看到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微光。[4]
總之,《山如白象》這篇短小而精悍的小說,通過簡潔含蓄的語言,向讀者們揭示了豐富深刻的主題,表達了海明威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戰(zhàn)爭過后愛的缺失的吶喊,以及對女性權利解放的呼吁。小說中,象征主義手法被彰顯得淋漓盡致,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
參考文獻:
[1]楊紅紅.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在其《白象似的群山》中的體現[J].安徽文學(文藝理論).2008(12):82.
[2]鐵紅玲,王平.再讀《白象似的群山》[J].西安社會科學,2011(02):161.
[3]米蘭·昆德拉,著.余中先,譯.被背叛的遺囑[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O1):129 .
[4]鄭偉.女性異樣的吶喊[N].凱里學院學報,2012(04):98.
[5]海明威,著.翟象俊,譯.白象似的群山[M].海明威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海明威,著.張祥麟,譯.山如白象[M].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