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27-01
1 病例摘要
患兒,男,2012年12月10日出生,足月順產,出生體重3600千克。母乳喂養(yǎng)。2013年6月19日15:20在我鎮(zhèn)預防接種門診按操作規(guī)程在左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疫苗0.5ml,(北京天壇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批號201105061-2,規(guī)格5ug/支,有效期20140510 ),一次性注射器為安徽省天康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10216,有效期至2013年12月。疫苗用前未見渾濁,無異物。接種時身體健康,接種后在觀察室觀察30分鐘未發(fā)現異常離開回家。
接種疫苗后4小時左右患兒出現發(fā)熱,體溫達39℃,家長自行給與退熱藥物治療。至次日凌晨,體溫仍達39℃,遂帶患兒到醫(yī)院就診。檢查體溫39℃ ,精神稍差,其他無異常。給與布洛芬混懸滴劑口服:每8小時一次,按體重一次5~10mg/kg。囑咐家長給患兒多喝水,注意休息,如有其它異常及時就診。5月21日上午家長再次帶患兒到醫(yī)院就診?;純阂淹藷?,但全身出現粉紅色斑點樣皮疹。經兒科、皮膚科會診,初步診斷為幼兒急疹。應用清熱解毒中藥,板蘭根沖劑。次日患兒痊愈,疹子消褪,未留瘢痕。
患兒按照國家免疫程序在滿6個月時接種第三劑乙肝疫苗,接種人員在接種前體檢患兒無接種禁忌癥,并進行書面告知,患兒父親在預防接種接種通知單上簽名同意后接種,接種過程符合《預防接種工作規(guī)范》,接種人員資質合格,疫苗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逐級供應,疫苗的儲存、運輸均符合《疫苗儲存和運輸工作規(guī)范》要求,與患兒同批乙肝疫苗當天全鎮(zhèn)共接種了29人次,除患兒外其余兒童均無類似反應?;純杭韧呀浗臃N了2針次的乙肝疫苗、1次卡介苗、口服3次脊灰疫苗、3次無細胞百白破,均無疫苗不良反應發(fā)生。
2 討論
幼兒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帶出的唾沫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由于幼兒急疹的潛伏期是是1~2周,寶寶首先是持續(xù)3~4天發(fā)高燒,體溫在39~40℃之間,熱退后周身迅速出現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沒有脫屑、沒有色素沉著。有類似感冒癥狀,但并不明顯,精神、食欲等都還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紅,頸部、枕部的淋巴結可以觸到,但無觸痛感。。
幼兒急疹是較常見的預防接種偶合癥之一,因本病絕大多數患兒都有突發(fā)性高熱,幼兒急疹好發(fā)于5個月~8個月嬰兒,以持續(xù)高熱,伴枕后、耳后淋巴結腫大,熱退疹出為主要臨床特征,1 極易與疫苗接種后發(fā)熱混淆。因此,接種人員要多學習兒科疾病知識,多增加臨床經驗,接種后家長及接種人員要嚴密觀察,發(fā)現病情后要早期、及時治療和診斷,出現偶合反應這種情況,家長往往不理解,認為是接種疫苗所致,情緒復雜,波動很大。接種人員要做好耐心交流和溝通工作,讓家長明白偶合反應是接種兒童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和前驅期,接種后偶合發(fā)病,它與預防接種無因果關系,純屬巧合,即無論接種與否,這種疾病都將發(fā)生。讓家長及時配合臨床大夫的治療,早期規(guī)范接受治療,不要延誤孩子的病情,接種人員要對家長詳細解釋,讓家長正確對待預防接種,消除對疫苗接種的誤解,并進行正確調查診斷處理。
參考文獻:
[1]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年 第35期 唐海生 施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