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6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79-01
血吸蟲肝硬化是一種以肝臟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而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血吸蟲肝硬化門脈分壓術(shù)后臨床上任有不少病人短期內(nèi)出現(xiàn)大量腹水。筆者采用愈肝煎治療這類腹水26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均為我院住院病人和門診病人。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40-75歲,平均55.6歲;病程5月-7年,平均大于1.6年;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且肝功能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B超檢查均有典型的血吸蟲肝硬化征象及腹水2cm以上,其中最多腹水5cm;伴胸水者7例;伴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18例。
2 治療方法
采用益氣健脾、疏肝理、軟堅散結(jié)、活血利水之愈肝煎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芪50g 當歸15g 白術(shù)30g 丹參30g 郁金10g 灸鱉甲15g 茵陳15g 大腹皮15g 土茯苓20g 太子參30g 谷芽20g 麥芽20g 車前子15g。并隨癥加減。常規(guī)予以護肝、利尿之西藥殺血吸蟲進行對癥、對持治療。
3 治療結(jié)果
3.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和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復,蛋白倒置糾正;有效:腹水及主癥有所減輕,蛋白倒置及肝功能接近正常;無效:腹水及主癥無改善,甚至惡化、死亡。
3.2 治療結(jié)果 本組26例中,顯效10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8%。
附 典型病例
李某,男60歲,有血吸蟲病史12年,肝硬化病史2年,門脈分壓術(shù)后1年,因反復腹脹2年余,再發(fā)加重伴雙下肢浮腫,尿少1周于2008年3月15日初診。癥見腹大如鼓,按之不堅,兩肋不舒,面色晦暗,形體消瘦,神疲乏力,納差,雙下肢浮腫,尿少,舌質(zhì)黯紅,舌薄白膩,舌底脈絡迂曲,有散在瘀點,脈弦細澀。體查;慢性肝病面容,鞏膜輕度黃染,腹部膨隆,肝脾觸及不滿意,叩診呈移動性濁音陽性;B超示血吸蟲肝硬化,脾稍大,腹水(中至大量);化驗示血吸蟲抗體陽性,肝功能示白蛋白26g,球蛋白39g,白蛋白玉球蛋白比例0.67,總膽紅素34.0Oumol/L,直接膽紅素16umol/L,谷草轉(zhuǎn)氨酶156.0Ou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198.0umol/L.中醫(yī)診斷:鼓脹。證屬氣滯血瘀濕阻。予以疏肝理氣,軟堅散結(jié),活血利水。佐益氣健脾之愈肝煎治療。處方:生黃芪50g 當歸15g 白術(shù)30g 丹參30g 鱉甲15g 大腹皮15g 茯苓皮15g 土茯苓20g 茵陳10g 郁金10g 谷芽 麥芽各10g 車前子15g 三夌10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連服7劑后,予吡喹酮常規(guī)殺蟲,并配合內(nèi)服氨體舒通。復診,患者感腹脹明顯好轉(zhuǎn),雙下肢浮腫消失,納增,舌質(zhì)黯紅,苔薄白,舌底脈絡迂曲,有散在瘀點,脈細澀略弦。鼓守上方去茯苓皮、車前子,加赤芍10g、澤蘭10g、枸杞10g。連服10劑。氨體舒通減量。三診,患者僅稍感腹脹,神疲乏力,納可,舌質(zhì)稍黯紅,苔薄,舌底任可見散在瘀點,脈細弦澀。故停用氨體舒通,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陳皮10g/黨參20g,再連服10劑。爾后改為隔日或隔周內(nèi)服半年,以鞏固療效。2009年3月5日復查肝功能:白蛋白39g。球蛋白29g,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1.345,總膽紅素7.8umol/L,直接膽紅素3.2umol/L;谷草轉(zhuǎn)氨酶36.0u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34.0umol/L;B超示肝實質(zhì)回聲增強,光點增粗,膽脾未見異常后隨訪未再復發(fā),能夠參加體力勞動。
4 體會
肝硬化腹水屬于中醫(yī):鼓脹:范疇。其發(fā)生主要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結(jié)、血瘀、水停棸于腹中。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本方針對其病因病機,采用黃芪、白術(shù)、太子參。谷芽、麥芽益氣健脾,以振奮臟腑機能;郁金疏肝理氣;當歸、丹參、鱉甲、三菱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茵陳清利肝膽濕熱;大腹皮、車前子利水;土茯苓解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白術(shù)等益氣健脾藥有調(diào)整機體免疫功能,提高肝臟蛋白質(zhì)代謝功能,并能抑制肝細胞炎癥,促進肝細胞修復;郁金、茵陳能修復肝功能損害,恢復肝功能;大腹皮、車前子等利水滲濕藥能保護肝臟,增強腎血流量,促進利尿作用。故諸藥合用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