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50-01
寒顫是剖宮產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目前的觀點一致認為圍術期對機體保溫和預防低體溫可以防止和抑制寒顫的發(fā)生,本研究旨在評價術中不同溫度的液體對預防剖宮產術后寒顫的發(fā)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ASA分級Ⅰ~Ⅱ級、術前化驗檢查正常、無心肺等重要臟器疾病、行剖宮產患者51例,若術中需輸血者不符合選擇標準。隨機分為A、B兩組,A組26例,年齡為26±4歲;B組25例,年齡為25±6歲。A組患者入手術室后所有輸入液體均使用液體加溫儀加熱至36℃~40℃度,B組液體不加熱,即室溫22℃~25℃下的液體。記錄麻醉阻滯平面、低血壓的發(fā)生率、術中補液總量及寒顫情況。
1.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麻醉前均不給藥,患者入室后室溫調節(jié)在22℃~25℃,常規(guī)監(jiān)測心電圖、無創(chuàng)動脈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心率。將溫度探頭放置腋窩處,開放上肢靜脈通路,麻醉前給入晶體液500ml, 然后以10 ml/kg/h的速度維持補液,所有的患者均采用駝人公司腰硬聯(lián)合包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經L2~3或L3~4椎間隙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ml,并經硬膜外腔向頭端置管3~4 cm,為防止麻醉平面過高所致低血壓發(fā)生,可將手術床調整為頭高腳低位?;颊呷舫霈F(xiàn)收縮壓低于90 mm Hg或收縮壓下降超過基礎壓的30%,即加快補液速度并給予麻黃素5mg靜注。
1.3 監(jiān)測指標:記錄麻醉阻滯平面、低血壓的發(fā)生率、術中補液總量及寒顫的情況。所有患者均用針刺法檢查腰麻注藥后10 min雙側痛覺阻滯平面。寒戰(zhàn)的評分標準為:0分(無寒戰(zhàn)),1分(輕度肌顫),2分(上肢肌肉明顯顫抖),3分(軀體抖動明顯)。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連續(xù)性資料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阻滯平面、低血壓及補液情況:2組患者麻醉后阻滯平面分別為A組(S5~T8), B組(S5~T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低血壓發(fā)生率為46%;B組低血壓發(fā)生率為52%;均經加快輸液速度和一次靜脈注射麻黃素糾正,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補液總量為(789+158)ml;B組補液總量為(813+138)ml。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寒顫的情況:A組有3例(11.5%)發(fā)生輕度肌顫,無一例發(fā)生上肢肌肉明顯顫抖及軀體抖動,即A組共有3例(11.5%)患者發(fā)生寒顫。B組有4例(16%)發(fā)生輕度肌顫,7例(28%)發(fā)生上肢肌肉明顯顫抖,4例發(fā)生軀體嚴重抖動,即B組共有12例患者(48%)發(fā)生寒顫。A組寒顫發(fā)生率顯著低于B組(P<0.05)。見表1。
2.3 體溫情況:A組患者在開放靜脈輸入加熱液體后,各個時點(①入室后,②麻醉前,③麻醉后1h,④手術結束)測得的體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在輸液后,體溫有明顯下降,且在手術結束時體溫達最低,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結果:第①時點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第②,③,④時點A但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剖宮產給予的腰硬聯(lián)合麻醉,阻斷了交感神經,使阻滯區(qū)皮膚血管擴張,骨骼肌已喪失收縮產熱能力,為保持體溫恒定則通過非阻滯區(qū)的骨骼肌收縮,及發(fā)生寒顫。手術過程中體溫下降對人體有諸多不利影響,如麻醉藥物代謝減慢、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受抑制,還容易導致術后滲血和切口感染等[1] 。 同時,硬膜外阻滯麻藥初量用足后,阻滯區(qū)血管擴張,有效循環(huán)減少,血壓下降,此時,麻醉師往往用加快輸液速度來糾正,造成單位時間內大量液體進入血液,直接刺激體溫調節(jié)中樞,因此,給予加溫液體,對術中及術后恢復尤為重要。
術中輸入大量的低溫液體,患者深部體溫將不可避免的下降,我們通過給患者輸入加溫液體,旨在減少患者體溫的進一步喪失,防止體溫的下降,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每1000毫升25度的水上升到36度需要4675卡熱量,若病人無法提供這些熱量,體溫將不可避免的下降,而1000毫升35度的水上升到36度時,僅需要425卡熱量,實踐結果證明這種分析,為了防止術中及術后病人低體溫的發(fā)生,應將液體加溫輸注[2]。
本研究比較2組剖宮產患者,用物理方法對輸入液體加溫或不加溫,觀察到A組寒顫發(fā)生率比B組顯著減少(P<0.05)。A組在輸入液體后各個時點的腋溫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寒顫及低體溫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證明術中輸注加溫液體,及時保暖,可以有效預防手術中低體溫,減少手術后寒顫發(fā)生率。本試驗觀察到術中輸注合適溫度的液體,可以避免因輸液的溫度而引起的寒顫,肢體發(fā)涼。因此,在圍手術期除非有維持低體溫的特殊指征,均有必要維持患者術中正常體溫,盡量將患者體溫維持在36℃以上,確?;颊咝g中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蔡文訓.董振明,康榮田,等.低溫對麻醉犬血液動力學及流變學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0,20(5):862-881.
[2] 鄢水旺.不同溫度液體對老年人復蘇的影響[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