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腦癱患兒構音障礙的前庭訓練治療的方法及進行療效觀察。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間收治的腦癱合并構音障礙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 例,對治療組患兒采用臨床常用的常規(guī)語音訓練治療;治療組患兒在采用常規(guī)語音治療的基礎上,同時進行前庭訓練治療。 訓練頻率按照每周6天訓練,每天3次,8周為一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對兩組患兒進行構音障礙的評定,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并對兩組治療后的變化進行比較。結果:通過8周的治療,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為50.5%,高于對照組為71%,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上差異明顯( P < 0. 05)。結論:對精神發(fā)育遲緩型言語障礙患兒,前庭訓練結合常規(guī)語言訓練比單純的言語訓練有著更好的療效。
【關鍵詞】前庭訓練;精神發(fā)育遲緩型;構音障礙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14-02
查閱資料發(fā)現,70%以上的腦性癱瘓兒童都存在言語障礙的情況[1],而在臨床研究中最常見的腦性癱瘓語言障礙表現就是構音障礙。臨床常規(guī)語言治療以應用多年,在療效上來看效果較差,且需要很長時間的治療。在本院康復中心2012年5月-2013年7月間收治腦癱合并構音障礙患兒50例,為探討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對治療組患兒給予前庭訓練結合常規(guī)語言訓練的治療方案,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間收治的腦癱合并構音障礙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合并構音障礙的50例腦癱兒童診斷標準按照2 0 0 6 年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制定的標準及分型[ 2] 。按照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構音障礙評定標準對50例患兒進行言語評定,評定結果,50例患兒語言障礙并伴有構音障礙[ 3] 。其中男性患兒30例,女性患兒20例,年齡區(qū)間2歲-7.5歲, 平均年齡(4.1±0.4歲)。將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 例,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智力測定上均無明顯差異( P > 0. 05) ,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語言治療,包括呼吸訓練,教會患兒進行屏氣然后深呼吸,努力往外吹氣,并訓練患兒加強口鼻分離呼吸; 下頜、唇、舌的運動訓練,教給患兒做舌操,在被動運動的同時讓患兒主動活動來改善舌部運動功能,同時配合下頜運動練習、喉音訓練及發(fā)音練習;口腔按摩,每天給患兒做10分鐘的口腔按摩,刺激口腔肌肉; 交流訓練,在治療師的指導下讓患兒與周圍的人或環(huán)境進行交流。
1.2.1治療組的治療 在對治療組進行與對照組同樣的治療同時,加上前庭訓練,按照下述方案進行前庭訓練。將患兒固定在秋千上,每次10分鐘秋千訓練;滾筒訓練,讓患兒在滾筒內進行滾動練習,每次10分鐘;旋轉練習,制作一個簡易的轉椅,將患兒固定在轉椅上進行轉動練習。在治療前對患兒的前庭障礙情況進行評定,然后按照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每周治療6天,每天3次訓練,8周為一個療程。注意,如果在治療中發(fā)現患兒出現頭暈、惡心、面色蒼白等神經癥狀,應立刻停止治療,等癥狀緩解后再進行治療。
1.2.2治療注意事項 治療前應提前與家長做好溝通,告知家長此項訓練的意義,讓家長配合治療,訓練中注意對患兒的保護,尤其是頸部,確?;純涸诎踩沫h(huán)境下進行治療。
1.2.3 評價方法 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均進行構音障礙評定。評定標準,正常: 構音器官正常,患兒不存在構音異常情況; 顯效: 構音器官改善較為明顯,50%以上的構音異常得到糾正; 有效:構音器官僅有小幅度改善 構音異常糾正不超過50%; 無效: 患者的構音器官及言語障礙無明顯改善[ 4] 。
1.2.4統(tǒng)計學處理 將實驗數據輸入SPSS 13. 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進行比較,并進行樣本檢驗。
2 結果
通過8周的治療,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為50.5%,高于對照組為71%,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上差異明顯( P < 0. 05) 。見表1
3 討論
腦癱是由于小兒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不夠成熟或發(fā)育中出現的非進展性損害導致的運動和姿勢異常綜合征。運動型構音障礙是常見的腦癱并發(fā)癥,是由于其合并語言障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神經系統(tǒng)的病變而引起與語言有關的肌肉運動不受控制或麻痹。資料顯示四肢癱痙攣型腦癱患兒具有比其他型患兒更高的語言障礙表現,因患兒的肌張力較高,控制語言的肌肉常表現出痙攣或麻痹,而構成構音困難,無法發(fā)聲;手足徐動型患頭頸部運動不受控制,這就與發(fā)音所需運動產生矛盾,不能準確的運動而發(fā)聲,尤其是舌尖上提的發(fā)音。從構音障礙產生的原因來分析,若能夠降低患兒肌張力,幫助患兒控制頭頸部隨意運動,保持正常姿勢,處理好發(fā)音器官發(fā)音運動,就可以改善患兒的構音障礙。人的前庭系統(tǒng)在維持頭部穩(wěn)定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過對患兒采取前庭訓練,幫助患兒提高其平衡功能,并且盡可能的提高前庭功能, 使腦癱患兒異常的頭頸、軀干姿勢得到改正,,降低患兒的肌張力,尤其是有發(fā)音有關的肌張力,解除肌痙攣,提高患兒的視覺障礙等,使患兒的發(fā)音器官與發(fā)音協調一致,改善其言語情況, 從而提高發(fā)音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樹春. 小兒腦性癱瘓[ M] . 鄭州: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147
[2] 林慶. 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紀要[ J] . 中華兒科雜志, 1989,27( 3) : 162- 163
[3] 林慶, 李松. 小兒腦性癱瘓[ M] . 北京: 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 332- 335
[4] 張惠佳, 覃蓉, 肖曙光, 等. 腦癱患兒伴運動障礙的綜合訓練[ J] . 現代康復, 2001, 5(11A)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