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通過對26例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病例分析,總結對本病診斷及臨床外科的治療經驗,提高胃腸外科醫(yī)師對缺血性腸病的診斷和治療的認識,初步的了解缺血性腸病的發(fā)病的基本臨床特征。方法: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外科救治的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26例缺血性腸病的病例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的資料分析方法。結果:本組26例患者全部行剖腹探查手術,3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別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因經濟原因失去治療時機放棄治療。結論:缺血性腸病無特異性的臨床特征,誤診、漏診率較高,應當準確把握時機,盡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關鍵詞】缺血性腸病;腸系膜血管??;綜合治療;手術
【中圖分類號】R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96-02
缺血性腸病是20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組具有一定臨床病理特點的獨立性疾病,是在房顫、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壓病、結蹄組織病等基礎上引起的腸系膜動脈的栓塞或者血栓形成等所致的微循環(huán)灌注不足,或者是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基礎上,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或者慢性的腸缺血的一類疾病[1]。選擇我院自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26例經過手術的缺血性腸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26例經過手術的缺血性腸病的病例資料。男17例,女9例,中位年齡64歲,年齡范圍28-80歲。其中急性缺血性腸病12例,慢性缺血性腸病8例,動脈栓塞、血栓形成6例。
1.2 臨床表現 本組26例患者有24例有腹痛的臨床癥狀,以臍周和下腹部疼痛較為常見;腹瀉病例6例;便血20例,其中26例患者中有腹膜刺6FC0征的患者18例;所有伴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有相應的基礎疾病的癥狀。
1.3 輔助檢查
1.3.1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升高25例(96.2%),外周血白細胞增高的范圍為:12.3×109 /L-56.2×109/L,絕大部分患者高于正常值。D-二聚體增高患者18例(69%),血性腹水患者13例(50%),血淀粉酶增高8列(30%),大便隱血實驗陽性20例(76.9%)。
1.3.2 本組患者腹部透視或者CT或腹部超聲檢查26例,其中發(fā)現腸壁增厚11例(42.3%),腹腔積液14例(53.8%)。彩色多普勒超聲血管檢查:26例患者中有13例接受了彩色多普勒超聲血管檢查,其中陽性發(fā)現9例(69.2%),4例患者未見異常。DSA:術前接受DSA檢查4例,全部確診為腸系膜動脈栓塞。13例患者經剖腹探查術后診斷為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定性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t檢驗、X2檢驗、及非參數檢驗中的Kruskal-wallis H分析計數資料,對其主要指標進行分析,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切除腸管組與手術未切腸管組之間各項指標分析(見表1):手術切除腸管組在白細胞計數上較手術未切腸管組增高,經t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輔助檢查提示腸壁增厚、腹腔積液2項的比較中,經X2檢驗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腸管壞死切除小于100cm組和腸管壞死切除大于100cm組之間的各項指標分析比較(見表2)。兩組間白細胞計數經t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影像學檢查提示腹腔積液方面經X2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腸管壞死大于等于100cm組在腹部影像學檢查提示增厚陽性率高于腸管腸管壞死小于100cm組,經X2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腹膜炎組18例與腸管切除組20例,腹痛程度的比較。腹膜炎18例中重度腹痛12例,非重度腹痛6例;手術切除腸管20例中發(fā)生重度腹痛16例,非重度腹痛4例。經X2檢驗(P>0.05)兩組患者之間腹痛無明顯差異。
2.4 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腹痛程度差異的比較(見表3),經Kruskal-wallis H檢驗(P>0.05)腹痛程度在不同年齡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缺血性腸病是伴有基礎疾病的一類獨立性疾病,秦光利[2]等人也認為缺血性腸病的發(fā)生多伴有心血管等疾病的發(fā)生,反過來又加重心血管等疾病。本組病例表3統(tǒng)計大部分的病人伴有基礎疾病,因此,在臨床工作中要注意缺血性腸病發(fā)生的可能。
BerganJJ等[3]認為劇烈的腹痛、血便、器質性心臟病和消化道癥狀是急性缺血性腸病的特征,本組病例對不同患者的腹痛程度、血便及腹膜炎程度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各組患者之間并無統(tǒng)計學的差異??赡艿脑蚴且驗楦雇?、血便及腹膜炎這些癥狀在缺血性腸病中不同組的病人之間并無明顯差異,但也需要排除本研究樣本選擇較少,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缺血性腸病的診斷較為困難,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血白細胞及淀粉酶均可升高,本組病例中外周血白細胞升高病例25例(96.2%)。另外據文獻報道D-二聚體檢測對缺血性腸病的診斷的特異性為78.6%,敏感性為94.5%[4];血氣分析CO2-CP和PH值下降對缺血性腸病的確診有幫助[5]。本組病例并未在術前全部確診,因此未全部檢測D-二聚體、CO2-CP和PH值,本文未對此數據進行分析。
影像學檢查對缺血性腸病有著不可代替的做用,Dance[6]等發(fā)現影像學的改變具有可分析的統(tǒng)計學的意義。本組病例我們進行影像學分析發(fā)現影像學切除腸管以100cm為界限腸壁增厚2例和7例,P<0.05,具有統(tǒng)計學的差異。提高影響診斷醫(yī)師的診斷水平,可能會提高本疾病的準確診斷率。
外科治療是缺血性腸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本組組26例患者全部行剖腹探查手術,3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別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因經濟原因失去治療時機放棄治療。因此應提高臨床胃腸外科醫(yī)師對本病的認識,提高外科治療在缺血性腸病治療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樓國春,杜勤,董向毅等。缺血性腸病17例臨床表現及誤診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1):49-50.
[2] 秦光利,張愛國,牛月花。缺血性腸病與心腦血管病變。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12).
[3] BergansJJ,DEAN RH,CONN J,et al.Revascularization in treatment of mesenteric infarct[J].Ann surg 1975,182(4):430-438.
[4] Akyildiz H,Akcan A,Ozturk A.The correlation of D-dimer test and biphasic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mesenteric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 J Surg,2009,4:429-433.
[5] Kolkman JJ,Bargeman M,Huisman AB,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lanchnic Ischemia.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7309-7320.
[6] Dance EM,Jamart J,Hoang P,et al.Focal bowel wall changes deteeted with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diagnostic value in acute non-diverticular diseases of the colon[J].Br J Radiol,2004,77(92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