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心內(nèi)科病房心衰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壓瘡的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房所發(fā)生的8例非骨隆突部位壓瘡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對策。結果:確立非骨隆突部位壓瘡的高危人群,進行危險因素評估,護士盡早發(fā)現(xiàn),加強預見性護理,有效地預防此類壓瘡的發(fā)生。
【關鍵詞】心衰;非骨隆突部位;壓瘡;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71-02
臨床護理工作中,骨隆突部位壓瘡我們極其關注,護士安全意識很強,從入院認真細致的評估、觀察,到住院期間的護理均及時、到位,是我們臨床護理的重點。但對于非骨隆突部位壓瘡危險因素不夠重視,錯失了及時有效的護理良機,導致壓瘡的產(chǎn)生。為提高護士認識,及早發(fā)現(xiàn)此類壓瘡,實施預見性護理,我們回顧性分析了8例非骨隆突部位壓瘡發(fā)生原因,現(xiàn)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壓瘡患者15例,其中院內(nèi)壓瘡3例,院外帶入12例,骨隆突部位7例,非骨隆突部位壓瘡8例,年齡在65至87歲,平均為74歲,臀溝4例,占50%,耳后1例,占12.5 %,陰囊2例,占25 %,上肢留置針處1例,占12.5 %。
2 壓瘡根本原因分析
2.1 臀溝部位壓瘡主要由剪切力引起
2.1.1 剪切力是兩層組織相鄰表面間滑行時所產(chǎn)生的進行性相對移位而引起,與體位關系甚為密切。由于床頭抬高使身體下滑,或坐輪椅者身體后傾時,均可產(chǎn)生與皮膚相平行的摩擦力及皮膚垂直的重力,從而在骶尾部和坐骨結節(jié)處產(chǎn)生較大的剪切力。不少病人在臀溝上的瘡口,就是因為翻身時,家屬用力牽動臀部皮膚,造成骶尾部皮膚受到過度剪切力而引起的【1】。
2.1.2 重度心衰患者長時間被動呈半坐臥位,因為重力的作用,上半身的力量均垂直發(fā)揮在臀部,強迫體位時間過長,臀溝處皮膚缺血、缺氧。持續(xù)臥床2 h時,仰臥位與半坐臥位骶尾部的血流灌注狀況有顯著差異,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半坐臥位時剪切力對皮膚組織微血流的影響有關【2】。
2.2 耳后處壓瘡主要與物理牽拉力有關
2.2.1 長時間吸氧,吸氧管過緊牽拉造成耳后、耳廓處的壓瘡【3】。
2.2.2 據(jù)研究,剪切力可顯著增加垂直壓力的危害,因組織間的血管被拉伸、扭曲和撕拉,使其在較小壓力下即發(fā)生血流阻斷,切斷較大區(qū)域的血液供應,使組織氧張力下降,引發(fā)深部壞死。
2.3 陰囊處壓瘡主要與摩擦力有關
2.3.1 摩擦力主要來自皮膚與衣、褲或床單表面逆行的阻力摩擦。摩擦力可使局部皮膚升溫,溫度升高1℃,能加快組織代謝并增加10%的耗氧量,同時可去除表皮的保護性角質層,在組織受壓缺血的情況下,增加了壓瘡的易發(fā)性【4】。
2.3.2 心衰患者陰囊處水腫明顯,局部皮膚變薄,皮膚缺乏彈性,導致表皮上層細胞和基底層細胞之間的分離,增加了皮膚對壓瘡的敏感性,組織更易受壓所傷。
3 討論
我們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人的因素在非骨隆突部位壓瘡的發(fā)生中起決定性作用,見表1。
由表中可見,一方面護士對于非骨隆突部位壓瘡的觀察非常關鍵,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教育。
4 對策
4.1 在壓瘡護理中,護理人員的預見性是非常重要的。8例壓瘡的原因除了病變本身所受三種外力以外,主要是由于護士的經(jīng)驗水平不足造成的,為此,我們學習了心衰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壓瘡形成的原因,需要采取的預防護理措施,在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找出發(fā)生壓瘡的危險因素.不僅要重視患者骨隆突處的壓瘡的預防,更要關注非骨隆突部位的觀察,確保壓瘡預防護理措施落實到位。
4.2 加強翻身,減少局部受壓時間,我們每1~2h給患者翻身一次,采取30°側臥更換體位法。翻身順序是:平臥位→右側傾30°臥位→左側傾30°臥位→平臥位→右側傾30°臥位→左側傾30°臥位→平臥位,如此循環(huán)【3】。做好交接班,把壓瘡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4.3預見性護理,提前應用藥物。局部使用賽膚潤 賽膚潤是一種過氧化脂肪酸脂噴劑,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亞油酸等成分。每次翻身時噴于受壓部位后,可在該區(qū)域形成脂質保護膜,防止皮膚水分流失;同時可增加細胞的內(nèi)聚力,有增強皮膚抵抗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改善皮膚微循環(huán),從而防止壓瘡的發(fā)生和發(fā)展【5】。
4.4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與健康教育。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如何減少剪切力和發(fā)生壓瘡各種危險因素,告知危險性,做到耐心、細致,采取多種方法幫助患者改變行為, 普及壓瘡預防知識,減少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壓瘡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局部皮膚受到的壓力較大,持續(xù)受壓時間較長以及皮膚血流灌注量減少均會增加壓瘡的易患性,臨床醫(yī)護人員應加強對持續(xù)臥床期間不同體位體表壓力及皮膚血流灌注狀況的監(jiān)測,從中獲取壓瘡預警信息,完善壓瘡預防護理的內(nèi)容,確保個性化護理,以減少壓瘡的發(fā)生【6】。
參考文獻:
[1] 張慶玲,劉玉馥,謝剛敏,等.壓瘡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5(2l):1319-1321.
[2] 孫艷,崔飛飛,張龍,等.持續(xù)臥床2小時受壓部位壓力及血流灌注的測量與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2,2(27):39-41.
[3] 朱文芳;范湘鴻;陳秋香;等. 重癥監(jiān)護病房非骨隆突部位壓瘡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0):915-916.
[4] 戴寶珍.實用癥狀護理學[M].第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9-46.
[5] 邊天羽.T素先.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M].天津:科學技術版社.1999:26.
[6] 蔣琪霞.壓瘡預防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7):855—857.